果敢资讯网
标题: 红岩解放区堑壕概述 [打印本页]
作者: 兴汉大儒 时间: 2016-7-5 13:18
标题: 红岩解放区堑壕概述
本帖最后由 兴汉大儒 于 2016-7-5 02:03 PM 编辑
线膛枪时代,堑壕防守是最佳的战术。所以战争双方就期望绕过堑壕防线去攻击敌人后方。两方同时这样想,所以堑壕会越挖越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峙的堑壕,从北方海边一直挖到阿尔卑斯山,绵延上千公里。直到飞机坦克大规模运用后,堑壕才失去原有地位。但缅北地区的各方火力,依旧没有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山地堑壕战仍是最重要的战术。山地堑壕选址位置必然是山顶,因山坡上的工事完全暴露在敌方视线内。双方堑壕的远近由山头之间自然的距离决定。
平原堑壕战中,堑壕距离几十米到一公里,中间为无人区。在没有大量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双方总是意图挖新战壕迫近对方,然后扔手榴弹。或者挖深隧道去炸毁对方工事。山地堑壕战中攻击敌人的手段有限,跨过山谷仰攻伤亡太大,扔手榴弹则太远 ,所以只能用枪炮远距离攻击。
萨尔温江与中国边界线会合于中国的白虎山下,加上红岩西边的同盟军堑壕,形成一块三角形的解放区。同盟军只用一面抵御老缅。毗邻中国可以解决后勤问题,所以可以长期固守。老缅飞机如果进入三角区,来不及拐弯就会闯入中国境内,所以无需担心缅军飞机轰炸。
红岩解放区堑壕,自萨尔温江起,如藤蔓般逶迤十数里至中国边境。红岩本就是一块山地,境内山水隈曲。所以战壕随慕泰河谷东边的山脉起伏。堑壕西面陗阤下就是穆泰河谷,谷底与山顶落差一公里左右,少数缓坡处散布着村寨,但百姓多数已逃离此地。山坡战前种植玉米、甘蔗或者就是林地。对面山头就是老缅防线,与我方直线距离通常在一两公里左右,多数地段杳茫不清,难以觇察敌情。一般只有重机枪和炮才能打到敌方堑壕。缅匪要进攻我军,只能先下谷底,再陟而攻我,徒入同盟军阹中。我军大规模攻击对方也是如此。我军去年曾派遣小分队趁夜色偷袭对方山头,但战果不大。堑壕以东,陵迟平缓,粗糙泥泞的道路通往各个村寨以及红岩街。红岩街长不到五百米,街上有几家卖杂货、手机的店铺。街道自开战以来凋敝不堪,行人主要是军人。堑壕战需要后方输送给养,所以同盟军在原有山路的基础上拓宽并铺石子。路修通前,曾用骡马运输。老缅那边有柏油路从老街直通慕泰街,运输比我军便利。漫长的运输线是老缅的软肋,但缅军兵力多,处处设防也有余力。
今年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一百周年,当年法、英、德三国用步兵冲击堑壕,结果造成巨大伤亡。缅北落后欧洲百年,依旧是堑壕,但历史没有重演。兵法云“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老缅在对面山上严阵以待,所以同盟军应以守为上,要进攻还是该找其他地方。
作者: 技术援果 时间: 2016-7-5 20:55
其实目前修筑战壕最大的问题工程机械问题,还有水泥问题。其实挖土机不费劲,但是修筑碉堡最好是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但是就靠目前这些皮卡车,还有摩托车的运力,运输水泥上去是不可能的。而且水泥也不便宜哈。所以要是想巩固红岩防御,必须要修筑足够多的钢筋混土碉堡,构筑松山一样的立体防御阵地还有军事基地,并且还需要强化地下工程。但是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多的运输车,水泥,钢筋,还有工程机械。
作者: 鹤喻 时间: 2016-7-5 22:07
进攻的话,确实应该绕开
作者: 技术援果 时间: 2016-7-5 23:55
其实红岩很容易被攻陷的,老缅集中全国全部的运输机,直升飞机,空投2000名伞兵,同盟军就危险了。所以目前红岩作为军事力量的首都其实很不适合。还有一旦老缅运动到阵地背后,从背后发动进攻,那么同盟军就有被分割包围的风险。
目前看看运力 其实运8飞机 4架 运输100名伞兵问题不大 所以总共是 400人 安148是客机就算了 Fokker F-27 估计运输50人问题不大所所以勉强凑 500人 60架米24 最多运输 60X8 等于 480人 实际最多运输400人 米17意义很大 估计可以运输20人 所以26架运输 520人 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了 所以不考虑 运输机 只考虑直升飞机 老缅一次最多可以运输1000人,而且米35/24 还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所以红岩肯定是守不住的。如果有50架米24和25架米8 同时出现,外加 10架UH-1 把所有能用的都用上,估计一次运输1000人的队伍是有可能的。而且一旦进入红岩村,那么就是巷战和平原作战了,这样红岩村留守的部队可能无法抗击来自空中和地面的联合打击,所有防御战地面临腹背受敌的问题。而且如果红岩村被占领了,那么那些防御阵地失去后勤补给被困在山上,估计也不可能长期坚持。所以红岩没有足够的防空力量,一旦遇到老缅的空中入侵基本是守不住的。同时如果大量修筑村镇暗堡,还有街道堡垒,可能也无法应对缅军的火箭弹的袭击。所以红岩能不能防守住,主要还是看老缅可以动用多少空中力量,多少伞兵,多少人空降。
从地面作战,防御阵地很有效,但是从立体垂直作战,防御阵地无效。
运输机
型号
| 来源
| 数量
| 性质
|
陕西Y-8
| 中国
| 4
| 涡轮螺旋桨运输机
|
Fokker F-27
| 荷兰
| 2
| 涡轮螺旋桨运输机
|
Fairchild Hiller FH-227
| 美国
| 2
| 涡轮螺旋桨运输机
|
ATR 72
| 法国
| 2
| VIP运输
|
安诺AN-148
| 乌克兰
| 2
| 双引擎喷气式客/运输机
|
Cessna 180
| 美国
| 4
| 联络机
|
哈尔滨Y-12
| 中国
| 2
| 效用运输
|
直升机
型号
| 来源
| 数量
| 性质
|
米-35/米-24V
| 苏联
| 60
| 攻击直升机
|
Mil 米-17
| 苏联
| 26
| 机枪武装直升机
|
贝尔UH-1
| 美国
| 10
| 机枪武装直升机
|
PZL W-3 Sokół
| 波兰
| 10
| 效用直升机
|
Mil 米-2
| 苏联
| 19
| 机枪武装/运输直升机
|
HAL Dhruv Pole Star
| 印度
| 1
| 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
|
贝尔Bell 205 JetRanger
| 美国
| 12
| 机枪和火箭武装直升机
|
贝尔Bell 206 JetRanger
| 美国
| 6
| 机枪和火箭武装直升机
|
SA 316B云雀-Ⅱ
| 法国
| 9
| 机枪武装直升机
|
作者: 鹤喻 时间: 2016-7-6 00:05
现在的打法肯定是吃亏的
作者: 黄金谷办事处 时间: 2016-7-8 18:46
情报工作很重要,如果同盟军事先得到情报知道缅军直升机要运送突击队的话,提前布置好防御,甚至从外地秘密调部队回防,事先在一切缅军直升机可能降落或悬停的地点隐蔽好,等缅军直升机降落或悬停时,同盟军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和步枪一起开火,缅军直升机会被消灭殆尽,那1000缅军士兵也都会摔死或被击毙。
作者: 黄金谷办事处 时间: 2016-7-8 18:55
运输直升机很容易被轻武器击落,谁能保证同盟军没有肩扛防空导弹呢?就算同盟军的高射机枪,重机枪,反器材狙击枪,火箭筒,迫击炮也够缅军直升机喝一壶的了。
作者: 兴汉大儒 时间: 2016-7-8 20:23
直升机没那么好停。
作者: 黄金谷办事处 时间: 2016-7-9 02:07
日军松山防御工事概况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松山战役期间,驻防日军还经常活体解剖、虐杀中方战俘,极为残忍。
至1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1944年5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大垭口(日军称中间阵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日军称横股阵地)、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
并且,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1946年方国瑜教授曾现地进入日军工事,描述日军堡垒为:“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50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堡垒外围遍布蛛网状交通壕,以连接各主要阵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动。且交通壕侧壁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并连缀大量散兵坑。部分据点外设有铁线网两三道,纵深4米。随着堡垒阵地群的建成,整个松山也将近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电灯、供水俱已解决。因伪装良好,无论空中还是陆上,均不易查觉也不易破坏。
阵地的建造过程中,日本南方总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都曾在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陪同下亲临视察,他们现场观看了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日军司令官们对此极为满意。河边正三在写给南方总军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另据日方《缅甸作战》第89页:“建成后的松山阵地枢纽部可承受中口径火炮直接命中,阵地内储存了作战物资,可坚持至少三个月战斗”。
作者: 兴汉大儒 时间: 2016-7-9 09:36
为什么国军绕不过松山?
作者: 黄金谷办事处 时间: 2016-7-9 10:47
松山位于滇缅公路的喉咙,拿不下松山滇缅公路就不能畅通,抗日援助物资不能入滇,中国远征军的大部队重炮弹药后勤物资就不能源源不断的投入缅北战场,所以松山必取,虽然国军整个松山战役以6:1的惨重伤亡代价十次大规模进攻最终拿下了松山,但他的战略意义是重大的。
作者: 黄金谷办事处 时间: 2016-7-9 11:01
国军在松山战役的坑道爆破还是很精彩的,在松山日军副主峰阵地久攻不下给国军造成重大伤亡的情况下,国军采取坑道爆破法,坑道完成后装进美国TNT炸药3000公斤,预计上午9点引爆,因为佯攻部队没能及时撤回,引爆时间推迟到9:30分,引爆时一声巨响大地都颤抖起来,日军堡垒泥土石块都被炸到一百多米高空,随机国军向主峰发起攻击,这次大型坑道爆破成了战役转折点。
作者: 兴汉大儒 时间: 2016-7-9 13:10
欧洲人一直用这个方法。
作者: 黄金谷办事处 时间: 2016-7-10 20:05
俄米24 被击毁图像
-
俄米24武直遭IS击落.jpg
(30.51 KB, 下载次数: 46)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