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大迂回战略(1) [打印本页]

作者: 同根相怜    时间: 2016-8-5 16:05
标题: 大迂回战略(1)
本帖最后由 同根相怜 于 2016-8-5 16:19 编辑

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是大迂回战略的前提


实施大迂回战略,必然依托于广阔的战争空间。反之,不能营造一个广阔的战争空间,就很难对敌战而胜之。

  公元1244年,根据成吉思汗生前的战略构想,蒙古军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夹击南宋”的第一次大迂回战略。即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樊。为此,蒙古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只部队,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进攻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

 到了公元1253年,忽必烈兴兵十万开始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迂回战略。蒙古军首先经临兆进入藏族地区,然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军。同年12月,三路大军合力进攻,大理城遂破。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之间纵横驰骋,实乃十三世纪的战争奇观。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所营造的战争空间,历史上是空前的。然而,毛泽东在1949年所营造的大迂回作战的战争空间,无疑更为广阔。因为,当时的长江以南和西南,横跨500公里的战线均是解放军的作战区域。为了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毛泽东分别制定了对广西和西南的双层大迂回和大包围。他指示四野和二野的陈庚兵团在占领广州之后,即从两广最南端向滇南进军,以切断企图退往海南岛和国外的国民党军之后路,全面包抄与围歼广西和西南之国民党军。以上是第一层包围圈。接着,毛泽东又指示二野主力从华东速往湖南和湖北以西,从南面攻入四川,与川北之贺龙部配合。以上是第二层包围圈。

  无独有偶,在蒙古军对南宋的大迂回作战中,也实施了双层包围圈。公元1251年,蒙古大军自临兆行青海山谷二千余里,渡金沙江,攻丽江,大理,昆明。灭亡大理国之后,又西进攻取吐蕃。以上是第一层包围圈。公元1258年,蒙古军兵分三路:一路自陕西入成都攻川东,一路自南向北进围潭洲。一路自河南以南进攻鄂州。以上是第二层包围圈。当然,毛泽东和成吉思汗继承者们,所营造的这双层大包围圈,绝不是互为翻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二者有着不同的特征。但两位军事奇才这前无古人的大手笔,堪称交相辉映。仅此一点,二人实在难分伯仲。此外,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是以一系列战役而体现的。譬如,在解放军对长江以南的大进军中,相继取得了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的胜利;歼灭胡宗南,宋希廉集团的贵阳战役,重庆战役和成都战役的胜利。虽然,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的大迂回战略,也是以一系列的战役所体现(如丽江战役,襄樊战役等),但就大迂回战略中所贯穿的战役数量而言,毛泽东无疑略优之。

  从另一方面看,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所函盖的战役中,大都是追击战和伏击战;成吉思汗继承者们的大迂回战略中除了追击战外,大都是攻坚战(如著名的襄樊攻坚战)。

      所以,从战争的残酷性分析,后者自然略胜一筹。速度:大迂回战略之魂



    “快“,乃战争之父。

  十九世纪欧洲有句名言:“速度和突然性,可以代替数量。”意指战场上的迅速和突然的攻击,可以改变兵力多寡对比。而速度和突然性,是基于时间这一前提之下的。对大迂回战略而言,速度则是战争突然性的前提,是远距离奔袭而对敌人形成迂回包围的基础。

  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战略思想。他在《孙子。作战篇》云:“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用兵贵在速胜。在《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则归纳为“兵贵神速”。

  军队的迅速突击,是战争的灵魂。古往今来,以突然袭击而直捣黄龙的战争奇迹,举不胜数。

  早在我国的三国时代,魏国大将邓艾,曾率精兵走阴平小道,在蜀军尚未明确魏军的进攻意图之前,便接连攻下江油,涪城而直取绵竹。绵竹一战,魏军彻底摧毁了蜀军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此时,刘禅出了开城投降之外,别无他路。

  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林彪以擅长用速度打击敌人而著称。如长征中的抢渡大渡河,辽沈战役中的围歼廖耀湘兵团,都是典范之作。林彪就曾说过,“时间是战争的一大要素,有时候兵力增加一个团,增加一个师,不能解决问题,而抢足十分钟,就可以夺取胜利。”同样,拿破仑指挥战争的特点,也是速度。因而,他被称之为“行走的诗人。”

 如前所述,在大迂回作战中,蒙古军往往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比步兵或其他兵种优越的地方,并不是冲刺力的大小,而是其作战速度和灵活的战术。所以说,骑兵具有灵活多变,突击力强的特点,尤其适应远程快速奔袭作战。

  如在蒙古军对金的大迂回作战中,拖雷当时所指挥的三万人的西路军,均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因而,仅就作战速度来说,金军是无法与其抗衡的。

  除此之外,蒙古军的作战特点,也是“快”的原因之一。比如,蒙古军在对金的快速迂回作战中,每当遇到敌方坚固城堡时,通常只留下少数部队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主力部队仍然继续高速向前推进,因而,使敌人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作为兵家泰斗的毛泽东,当然也深知“快”之真谛。1949年7月,根据他的远距离包围迂回而后再回打的战略方针,解放军的一,二,三,四野战军在追击国民党军中,利用夜间快速行军而与敌人比速度比时间。而后,以突然的作战方式击敌侧背,断敌后路。

  当然,在大迂回作战略中对敌实施打击,是基于最高军事统帅对敌方军力部署和指挥失误的洞察力和决断力的。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毛泽东都可圈可点。
       大纵深作战:大迂回战略之法宝

      在战争中对敌实施纵深打击,古已有之。我国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西方的坎尼之战,都是因为攻击敌方的纵深而制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大纵深作战打击方式则获得了重大发展。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就是在左翼实施纵深迂回作战而一举围歼伊拉克军的。



  相比之下,成吉思与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之大纵深作战,足以令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相形见拙。


  先从大纵深作战的方位看。成吉思汗继承者们是按逆时针走向,即从西北向东南纵深包抄敌方;毛泽东则按顺时针走向,即从中南向西南纵深包抄敌方。具体地说,蒙古军是在东起江淮西至川陕的宽大正面,对南宋实施大纵深作战的;解放军则是在东起京广线西至云贵的宽大正面,对国民党军实施大纵深作战的。


  再从大纵深作战之方式看。对蒙古军而言,以骑兵大兵团实施大纵深迂回作战,无疑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蒙古军骑兵大兵团的锋芒所向,往往是以密集的队形冲击敌方的。据《圣武成吉思汗战书》载:“我们蒙古骑兵的冲杀拼搏极为厉害,我们的骑兵在冲锋临阵时大喊:‘喔噢’杀声,真是震天动地地吓破敌人。”


  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是大纵深作战杀手剑的骑兵大兵团,已经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力,因为,在敌我交战中更多的是倚重于大炮和坦克等重兵器。所以,我认为,在大纵深作战中,比之于成吉思汗时代,毛泽东无疑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众所周知,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毛泽东领导的军队之装备大都是小米加步枪(仅有少量的大炮),而他们的对手,国民党军之装备无疑优于自己。因此,就一般的战争规律而言,装备劣势的军队实施大纵深作战,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比之于成吉思汗继承者们,无疑增添了几分亮色。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