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大抬杆 值得仿造,杀伤力巨大! [打印本页]

作者: 技术援果    时间: 2016-12-27 21:38
标题: 大抬杆 值得仿造,杀伤力巨大!
本帖最后由 技术援果 于 2016-12-27 21:43 编辑

大抬杆,dà tái gǎn,一种比火枪大的土枪。《中国民间故事选·义和团战落垡》:“财主都有保家护院的大抬杆。这大抬杆比洋枪凶得多。” 张希平 《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打野禽的大抬杆(大型土枪),驾着枪排(打水禽用的一种小船)和渔船,组成了一支水上游击队。”

如今,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就有两座架在小船上的“大抬杆”。只见它黑红色枪筒,两米来长。在它的旁边,立着一块说明牌,上面写着:“大抬杆,铁制品,烤炉锻打盘枪筒,根粗直径5-8厘米,枪口直径3-5厘米,枪体全长2.5-3米。装火药2-4两,填铁砂或枣核钉1-3斤。用粗黑香在信口点火.双杆并用,信口相对,接连发射。杀伤距离100-150米,扇面20-30米,击中掌
面5-10粒,50米近处可穿透人体或船板。日寇称扫帚炮。”
雁翎队打击日军的"大抬杆"枪
雁翎队使用的"大抬杆"枪
这把"大抬杆"枪本来雁翎队使用的"大抬杆"枪
这把"大抬杆"枪本来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人民打猎用的土造火枪。枪身全长为2.4米,口径约20毫米,枪管长为2.2米。它的构造极其简单,由枪管和枪托两部分组成。两道铁箍把枪管与枪托结合在一起。枪舌的尾端处有一个火门,射击时用火绳点火引发。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使用"大抬杆"枪打击日本侵略军,发挥了很大威力。


当时在白洋淀流传着歌诵雁翎队的歌谣:
雁翎队,是神兵。
来无影,去无踪。
苇塘里边拉战线,
打得鬼子叫祖宗。
雁翎队,是神兵。
端岗楼像拔大葱。
过去火枪打大雁,
现在专打鬼子兵。


白洋淀位于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南端,河北省中部。它是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一片浅水湖泊,连接着大清河与海河,是保定与天津之间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淀内芦苇丛丛,盛产莲藕,是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冀中平原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区域。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白洋淀,在白洋淀周围到处修筑炮楼,设立据点,使白洋淀的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白洋淀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大刀、长矛、"大抬杆"枪等土造原始武器,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组织成立了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因为游击队在胜利返航时,常把几十条小船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宛如大雁在高空飞行时的队形,所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雁翎队。他们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湾,苇地荷塘,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水上游击战。"大抬杆"枪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雁翎队在水上游击战中曾经创造了利用"大抬杆"枪击毁日军汽船的辉煌战例。
1941年7月的一天,雁翎队得到情报,盘踞在赵北口的日军要用汽船给新安县(今安新县)据点的敌人运送物资。雁翎队决定打一个伏击战。他们分成两个班,埋伏在日军汽船必经之路。一班埋伏在河西南面的芦苇地里,二班埋伏在河东北面的芦苇地里。当日军从新安县返回进入雁翎队的伏击圈时,游击队员按预先分工,赵老群的"大抬杆"枪打敌人汽船上的机枪手,姜秃子的"大抬杆"枪打敌人掌舵的,李柱点火喊号。一班首先打响后,敌汽船挨打后迅速向东北方逃跑。这时埋伏在河东北芦苇地里的二班,9支"大抬杆"枪同时点火,向敌汽船射击,当场将敌汽船击毁,击毙日、伪军18名,这一仗干净利索地将日、伪军全部消灭。
1942年4月,雁翎队又在大张庄、东王家寨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事前做了准备,用5条船绑上架子,把全队的50多支"大抬杆"枪架在船上,装足火药,只留两个人点火,待日军汽船进入雁翎队伏击圈后,50多支"大抬杆"枪一齐点火,向敌船射击,当即击毁敌汽船2艘,毙敌30余名,伤敌15名,其余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时才得以逃脱。
雁翎队使用的"大抬杆"枪,在白洋淀打击日本侵略军中发挥了威力。因此,作为历史文物,陈列在抗日战争馆里。



“抬”两个人以上才能称之为“抬”顾名思义,“抬枪”“抬炮”就是指需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操作的武器。“抬枪”实际是一把放大的火枪,结构与一般兵丁鸟枪相同,整枪尺寸多在2米左右,射程更远;“抬炮”与“抬枪”结构无异,只是重量更沉、口径更大、装药量更多、杀伤威力更强而已。以口径2厘米以下为枪,2厘米以上为炮的分类看,多数“抬炮”口径在2厘米左方,基本处于枪与炮的临界线,可以将其视之为大口径火枪。为方便起见,我们一般将“抬炮”与“抬枪”统称为抬枪。

18世纪末的中国农民暴动连年不断,起义军常常在山岳地区与清军斗争。此种环境下作战,清军的重炮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一种重30多斤的大型火绳枪抬枪应运而生。抬枪是中国独有的火器,也是清代少有的火器发明之一,英文中甚至有专指它的特有名词“J in一gall”或“Gingal”。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抬枪是基于明代九头鸟铳的形制上改进的。
抬枪不必车载马驮,只需两人即可携带、操作,且火力较强。在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抬枪一直是清军使用的主力火器。19世纪末的中法、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清军依然在使用。抬枪发射时须两人操纵,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据说射击者常常被后座力顶翻在地。更大型的抬枪还配有两脚或三脚支架,操作人数可达5人。


抬枪的结构随武器的发展而更新,除早期拥有火绳、火帽去发装置的前装抬枪杆,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带枪栓的后膛抬枪。清朝重臣曾多次提及抬枪在对日作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请求清廷下令各地军工厂加快赶制。当时的金陵制造局、广东制造局,天津行营、湖北枪炮江南制造局等均有生产。事实上,抬枪的性能并不优越,它射程虽比一般步枪远、可达2000米4000米,但在这一距离内,抬枪手常遭到敌方火炮的攻击和压制,因此威力很难发挥。

拥有如此远射程的抬枪,其照门刻度却常常设置在500米以内,这样,想击中更远处的目标也就无精度可言。所以,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就在报告中指出,抬枪还没有步枪造成的威胁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抬枪逐渐退出了中国正规部队,但一些地方小型兵工厂仍在生产。

如2006年《南国今报》曾报道,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锁雷塘村村民在拆租屋时发现了一只长2.23米、重15千克的火帽击发式前装抬枪,枪管刻有“民国十年(1921年)联益工厂造”字样,并带有编号。这说明,民国时期还有军民在使用抬枪,主要用它来对付土匪和后来的日本侵略军。

不过,也有用鸟枪“打”坦克的记载,1926年南口之战中,冯玉祥的国民军就曾用鸟枪缴获过四辆奉军坦克。抬枪除发射弹丸外,还能发射霰弹,近距离杀伤力极大。当时奉军使用的是从法国购买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这种早期坦克中的驾驶员需要通过车上直接开出的观察缝对外进行观测和射击,冯玉祥军正是利用坦克观察缝无防护的弱点、用鸟枪对其发射霰弹,以击伤、击瞎驾驶员眼睛的方式来使坦克瘫痪。从作战效果看,有如此威力的鸟枪可能就是抬枪。

抗日战争时期,依然有用抬枪有效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例子。当时河北白洋淀地区以猎户为主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将猎雁用的“大抬杆”(抬枪)成排地固定在船上发射铁砂子等霰弹,成功伏击了日军水上机动船,沉重打击了进犯白洋淀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因“大抬杆”需要通过火门引发,游击队担心火药被水浸湿无法使用、就将雁翎插在火门上防水防雨,这也成了“雁翎队”名称的来历。雁翎队的事迹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也使抬枪这种古老的武器再次荣光焕发

作者: 北美汉风    时间: 2016-12-27 21:59
那时有这些装备是因为没有炮和重狙,现在游击战用这个显得太笨重。两个人一组,还不如用40火箭筒。
作者: 大王巡山    时间: 2016-12-28 09:52
造土炮比土枪更好
作者: 技术援果    时间: 2016-12-28 09:57
大王巡山 发表于 2016-12-28 09:52
造土炮比土枪更好

对,重要的防御阵地必须造一下土炮,可以用水泥包裹,如果没有铁管。或者用铁管但是周围用厚重的水泥包裹,其实竹炮也可以哈。反正没有炮只能如此了哈。还有就是滚木,滚石,外加上竹排,陷阱,都可以用于山地防御作战。其实这个大抬杆就是大火枪,精度不够,但是散布面积大很多。
作者: 大王巡山    时间: 2016-12-28 11:03
土炮对付缅军冲锋时使用,类似于霰弹炮的玩法,覆盖集团目标。
作者: 毕白白    时间: 2016-12-29 07:39
现在做土炮还不如仿制M18无后座力炮,
口径:57MM
重量:22公斤
射程:500米-4000米
佤邦就有这个

M18.jpg (65.73 KB, 下载次数: 71)

M18无后坐力炮

M18无后坐力炮

作者: 技术援果    时间: 2016-12-29 11:51
毕白白 发表于 2016-12-29 07:39
现在做土炮还不如仿制M18无后座力炮,
口径:57MM
重量:22公斤

土炮是面杀伤,对付步兵冲锋,土炮更好点,类似大号散弹枪!
作者: 毕白白    时间: 2016-12-29 12:35
技术援果 发表于 2016-12-29 11:51
土炮是面杀伤,对付步兵冲锋,土炮更好点,类似大号散弹枪!

远距离就打残了对方的战斗队形,还有什么冲锋可惧的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