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解读历史|第二次英缅战争(转) [打印本页]

作者: 缅北之狼    时间: 2017-2-6 20:37
标题: 解读历史|第二次英缅战争(转)
     19世纪40年代,英印当局对入侵缅甸已有所考虑。中国的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法、美等国的势力也趁机打入中国,取得许多利益。英国越来越想通过缅甸,打开另一条进入中国的道路。英缅关系的断绝,也使英印政府深感不利于它对缅甸的渗透和扩张。而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的结束和对印度锡克教徒战争的胜利,使英印政府足以抽调军事力量,发动对缅甸的战争。一场新的英缅战争临近了。


    就在这种形势下,大贺胥于1848年出任英印总督(1848-1856)。大贺胥是个疯狂露骨的殖民主义者,他主张实行扩张政策,巩固和发展英印殖民帝国。他对缅甸人持有特别的偏见。他说,“在东方所有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比缅甸人更为狂妄地表现他们的优越感和更为固执地自行其是了”。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在仰光港口连续发生几起事件。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英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作出新的更大让步。遭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有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原来,由于英国商人肆无忌惮的活动,仰光港口混乱不堪。1851年,仰光总督吴屋开始采取措施,制止蔑视港口规章制度、进行走私偷运及逃避交纳港口税和关税的行为。同年6月,英国商船“君主号”船长谢泼德在仰光港把一名船员抛入海中淹死。两个月后,另一艘英国商船“挑战者号”船长,也在港口杀死一名船员。吴屋按照缅甸法律,传讯了这两名船长,并处他们以罚款。这两船长被监禁起来,在被迫交纳了一百英镑后,才被释放。两人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向当局控诉在缅甸受到无故的挑衅和罚款,提出要求缅甸政府向他们赔偿1920英镑。


    大贺胥正愁找不到入侵缅甸的借口。因此,他立即抓住这一事件大作文章,声称“英国臣民和商人无疑有正当的权利,期望得到自己的政府保护他们免受非正义、压迫和虐待”。1851年12月22日,大贺胥派遣海军准将兰伯特率领一支舰队开赴缅甸,要求缅甸政府撤销吴屋的职务,赔款1000英镑。


    缅甸封建王朝为了避免同英国人发生武装冲突,只得屈从英方的要求。缅王蒲甘敏撤掉了吴屋的官职,任命吴蒙为仰光总督,并答应予英方赔款。但是,兰伯特有意扩大事态,他公然不顾外交礼仪和当时缅甸的制度,派牧师和军人闯入吴蒙的住宅,引起与总督的侍卫人员的争吵。吴蒙因此避而不见英方人员。于是,兰伯特就以缅甸方面侮辱英方谈判代表为借口,采取了蛮横的行动,劫走缅甸国王的私人船只“耶南英达号”,并炮击仰光。1852年1月10日,兰伯特致信英印当局,说他不得不使用武力,并说他相信与缅甸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软弱无力的缅甸封建王朝还是一让再让,由吴蒙出面建议兰伯特再次前来谈判,以免事态扩大。


     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已经决定发动一场新的侵缅战争。2月13日,英印政府通知兰伯特说,英印政府已决心诉诸武力,3月25日就可以从孟加拉和马德拉斯调来军队。2月18日,大贺胥正式向缅甸宫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缅王通过他的官员向英国方面道歉,赔款100万卢比,同意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员驻仰光,并撤掉仰光总督吴蒙的职务。最后通牒限缅甸国王在4月1日前对这几点要求作出答复,威胁说如果缅甸国王不接受过去的教训,无视在印度的英国军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拒绝英方提出的“公正和宽厚的”条件,英方就将开战。

作者: 缅北之狼    时间: 2017-2-6 20:38
    大贺胥提出的上述要求表明,英印当局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不是要解决什么船长罚款事件,而是趁机侵略缅甸。殖民主义者凶相毕露,杀气腾腾,但是,蒲甘敏的反应却是消极无力的。他对大贺胥的要求置之不理,却没有作出积极的军事布置,来准备抗击英军入侵,从而使缅甸一开始就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英国侵略军吸取了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经验教训,在军事、后勤补给、医疗卫生等方面都作了更为充分的准备。


    1852年4月1日,英印当局不宣而战,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侵略军总人数10000多人,其中英印陆军8000多人,由总令高德温率领;海军军舰19艘,兵员2500人,由兰伯特率领。4月12日,英军在仰光登陆,驻守九文台的缅甸官兵进行顽强的抵抗,打死英军20人,包括3名军官,打伤英军100多人。但是,缅军毕竟准备不足,装备太差,挡不住英军的进攻。4月13日,仰光总督吴蒙率军撤退,英军占领仰光。5月,英军又攻占马都八和勃固。大贺胥亲自跑到仰光指挥军事行动。雨季过后,英军继续北侵,于10月15日攻占卑谬,班都拉的儿子(也称班都拉)率缅军2800多人投降。


    到1852年10月底,英国侵略军已占领第悦茂以南的整个下缅甸。英国政府要求大贺胥同缅甸政府签订一项条约,以便象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之后那样,名正言顺地取得权益。但是,大贺胥这个赤裸裸的殖民主义者认为,“缔约是毫无价值的”。“要使缅甸人不采取敌对态度,就要使他们对我国的力量感到恐惧”。只是由于伦敦方面的坚持,大贺胥才在1852年11月16日给缅甸国王送去了一份和约草案。他在草案中居然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双方建立“永久的和平友谊”。但是,接着就凶相毕露,要求缅王把勃固省(第悦茂以南的下缅甸地区)割让给英印政府。缅甸政府置之不理。


    1852年底,英国殖民主义者单方面宣布吞并下缅甸,说“勃固省现在已成为、将来也永远是大英帝国在东方的领土的一部分”,并且恫吓缅甸政府说如果缅甸方面敢于反抗,去“侵略”这一地区,那就“必然导致缅甸这个国家的灭亡,缅甸国王和他们的家属将丧失其地位,遭到流放”。


    缅甸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了王室内部的分裂。蒲甘敏的弟弟敏同主张同英方谈判议和。这一主张遭到国王的拒绝,双方关系十分紧张。敏同就和他的弟弟加囊一起逃往瑞冒,在那里结集军队,准备用武力推翻蒲甘敏的统治。蒲甘敏由于治国无能,又战败失地,早已丧失了大臣们的拥戴。在这种情况下,缅甸封建王朝的最高行政和司法机构鲁道在1853年2月出面宣布,废黜蒲甘敏,拥立敏同为缅甸国王。


    敏同即位后,幻想通过谈判,说服英国殖民主义者把勃固省归还缅甸。1853年4月,他派出使团到卑谬同英国方面谈判。谈判进行了一个多月,最后由于英方不肯归还勃固省而不了了之。1854年,敏同又派出代表团前往加尔各答,再次要求英印政府归还勃固省。但是,大贺胥在接见缅甸使团时傲慢地宣称,“只要太阳还放光芒,勃固省就永远是英国的”。敏同的幻想破灭了。他虽然不承认英国对下缅甸的吞并,但不敢用武力反抗侵略者,甚至反对占领区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事实上认可了英国对下缅甸的统治。


    但是,下缅甸各族人民并不甘心俯首听命于英国殖民统治,也反对缅甸封建王朝对侵略者的妥协。他们勇敢地进行了反抗斗争。参加反英斗争的不仅有缅人,而且有孟人、克伦人等少数民族群众。卑谬的一个谬都纪纳耶通领导的一支反英队伍,人数多达数千,给侵略者沉重打击。1853年2月,英军出动500多人去镇压,遭到迎头痛击,死伤83人。带队的侵略军头子诺顿也被击毙。3月,英军出动了数千人进行“围剿”,才把这支队伍打散,纳耶通本人不知所终。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英军又有22人被打死,95人受伤。在整个下缅甸,人民群众的反英武装斗争此起彼伏,英国殖民主义者花了5年的时间,才把缅甸人民的反抗斗争镇压下去。



作者: 缅北之狼    时间: 2017-2-6 20:39
    与第一次英缅战争时的情况不同,在第二次英缅战争中,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面前表现得十分虚弱无力,它一开始就步步退让,后来又不能组织大规模的、较为有力的抵抗,在半年之内就丧失了大片国土。这说明缅甸封建统治阶级已无力组织和领导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了。战后,缅甸半壁江山沦为英国殖民地,全部出海口丧失殆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早在1853年5月,大贺胥在给潘尔的信中已经指出,英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出美狄(第悦茂)以南的地区,“阿瓦(上缅甸首都)可能成为我们的,但是,美狄再也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了”。因此,敏同王在登位之初谋求使英国交还下缅甸,就不能不归于失败。敏同王认为缅甸没有力量同英国进行军事对抗,但他又不甘心让下缅甸置于异国统治之下,因此,双边关系处于冷漠的和平之中。


    但是,逐步向上缅甸扩张,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既定政策。因此,英印当局首先采取了旨在打开上缅甸大门的行动。1855年,勃固省专员潘尔亲自率领一个使团到上缅甸进行活动。这个使团的每一个成员都负有特殊的使命。团员约翰•赛福斯搜集有关上缅甸物产和气候方面的资料,格兰特•阿伦少校专门注意“军事问题”和“通往首都的道路”问题。伦尼少校了解1826年以来伊洛瓦底江河道的变迁,奥尔德姆教授则调查和估量上缅甸的矿产。秘书亨利•玉尔是个东方学家,前来考察历史、政治制度和风土人情,后来写了《1855年出使阿瓦记》。这个使团在上缅甸活动了两个月,却没有同缅甸方面达成任何协议。由于英方拒绝归还下缅甸,敏同王也不同意英国使节驻缅甸首都。但是,使团并不虚此行,他们搜集了大量关于上缅甸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气候、物产等方面的情报,满载而归。


    敏同王争取下缅甸归还缅甸努力的失败,对他在心理上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整个50年代,缅英关系是比较冷漠的。敏同王在那种情况下,尝试同其他西方国家建立关系。1853年7月,法国人查理士•吉洛汀到上缅甸,敏同王曾雇佣他帮助缅甸制造炸弹。吉洛汀于1854年回法国,1855年又回到缅甸,他企图使法国与缅甸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没有成功。1856年,敏同允许法国传教士在曼德勒和八莫建立教堂。到19世纪50年代末.法国传教士已取代了意大利传教士在上缅甸的地位。但是,法国殖民主义者在60年代对越南,更感兴趣。敏同王也曾通过在上缅甸的美国传教士转交信件给美国国务卿,希望美国与缅甸建立关系,这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响应。当时东南亚还远远不是美国殖民扩张的目标。


    也许是由于谋求同其他西方国家建立关系的努力遭到失败,敏同只得同英国建立较为正式的关系。1862年,潘尔再次到上缅甸活动,敏同王同潘尔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该协定规定双方降低过境货物的关税,允许两国商人“不受任何限制地”在彼此的领土范围内活动,缅甸国王同意英印政府派使者驻缅甸首都曼德勒,并同意英印方面派出一个代表团,探测从缅甸八莫到中国云南边境的商路。这样,1862年英缅贸易协定,就为英国打开上缅甸铺平了道路。此后,英国外交官和商人自由地在上缅甸活动,有的肆无忌惮地搜集各种情报,从事间谍活动。英国驻曼德勒的外交官克利蒙特,就曾深入到八莫,并派出他的助手到八莫附近克钦人和掸人地区活动,勘察地形,为绘制这一地区的地图搜集了许多资料。


    19世纪6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势力进一步侵入上缅甸,获得了许多权益。1866年8月敏贡、敏孔登王子叛乱事件发生后,敏同王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下缅甸的英国殖民当局抓住这一机会,以同意缅甸国王可以在英国领地或通过英国领地取得武器为诱饵,诱使敏同王签订一项新的贸易协定。1867年英缅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再次降低了双方过境货物的关税,缅甸国王接受英国代表驻八莫,帮助英国打开通过缅甸边境同中国云南的贸易关系,废除了王室对柚木、石油和红宝石之外的一切输出品的垄断。


    1867年英缅贸易签订后,英国殖民势力进一步渗透到整个上缅甸包括上缅甸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干涉缅甸的内部事务,挑起或利用缅甸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甚至直接与少数民族上层谈判,煽动他们闹独立。英缅当局甚至已把西克仑尼地区视为自己的统治地域。1874年,英缅首席专员费奇声称,“缅甸政府对与英国政府有直接关系的(西克仑尼)地区的任何侵犯,都将被认为是对我国政府的不友好行为”。1875年2月马嘉理事件发生后,英属缅甸政府的一些官员认为主要责任在缅甸政府一方。但是英印政府却不纠缠这个问题,而力图使西克仑尼地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1875年费奇亲自跑到曼德勒,迫使敏同王承认西克仑尼的独立。


    英缅关系趋于恶化,正值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各帝国主义大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占领工业原料产地,寻找新的投资场所,正在拼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中南半岛地区,英法两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法国在19世纪60年代夺得越南南部地区后,企图向暹罗和上缅甸扩张,而英国早已把上缅甸视为它的势力范围,当然不容许法国染指。


    但是,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在缅英关系恶化后,就谋求与别的西方大国特别是法国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就引起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不安,使得他们努力抢在法国前面,吞并上缅甸。在下缅甸的英国商人和资本家急不可耐地催促英国政府赶快采取行动,独吞缅甸。英印总督莱顿(1876-1880)在1876年10月25日写信给英国政府,提出要早日采取行动,吞并上缅甸。1879年3月,英印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立即动手消灭上缅甸的政权。但是,英国政府有它的困难。它在1878年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9年又在非洲进行祖鲁战争,而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受列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陷入困境,很难再在此时抽调军事力量入侵上缅甸。因此,它没有接受英印政府的建议。


    在上缅甸,敏同王在1878年病逝。王子锡袍继位后,为了巩固王位,大肆屠杀王室亲族,这就使得缅甸上层统治集团更加分裂,国内秩序也更为混乱。1879年1月,在曼德勒的英国驻扎使肖因病死去。英印政府在同年9月15日下令撤回驻扎使馆的全体人员。英缅关系更加紧张。锡袍王在10月间急忙派出使团,带着他的信和礼物去见英印总督,信中呼吁恢复英缅双方的“友好关系”。但是,英印当局为了使伦敦英国政府看到缅甸的局势正在恶化,拒绝锡袍王的使团前往印度。



作者: 缅北之狼    时间: 2017-2-6 20:42
    英缅关系的恶化,促使缅甸封建王朝寻求与法国建立关系。1883年5月,锡袍王派出一个由4名高级官员组成的使团赴法,与法国政府谈判签订有关协定。英国方面极为注意,立即进行干预。1883年8月,缅甸使团到达巴黎,英国驻法国大使对缅法会谈进行露骨的干涉,毫不掩饰地向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声称“由于缅甸邻近英属印度及其与(大英)帝国的关系,缅甸同女王陛下政府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有关缅甸的一切问题,女王陛下的政府都给予特殊的关注”。英国驻法大使要求法国政府保证缅法协定只具有商业性质。


    当时法国既想染指缅甸,又不敢冒同英国对抗的风险。法国外交部长费利只得表示,“不考虑与缅甸缔结特殊的政治联盟”。1885年1月,也就是在缅甸使团到达巴黎近一年半以后,缅法协。定才在巴黎签字。这是个商业性的协定。尽管如此,英国还是怀疑缅法之间有秘密协议,并把缅法协定的签订看作缅甸企图摆脱英印控制的第一步,十分担心法国势力进入上缅甸。


    就在缅法巴黎会谈时期,法国于1884年6月完全吞并了柬埔寨。下缅甸的英国商人极为担心上缅甸落入法国人手中,使他们失去这个已经有着巨大利益的市场。1884年11月,仰光英国商人集会,要求英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吞并上缅甸;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建立一个保护国。因为英属缅甸与上缅甸的安全和繁荣是联系在一起的”。1885年7月1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下缅甸的英国商人组织“仰光商会”给伦敦商会的信,信中要求英国政府兼并上缅甸。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本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在东方则实际上统治了整个印度,在马来半岛地区也取得了一些殖民地。而它所夺得的下缅甸,在当时是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的地区,不同于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取得的阿拉于和丹那沙林这两块沿海狭长的地带。因此,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主要目的,是把下缅甸变成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利用印度大量过剩的廉价的劳动力开发下缅甸,发展符合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益的经济,尽多、尽快地掠夺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英国在下缅甸采取了几项经济政策。


    首先,取消了缅甸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对大米出口和对自由贸易的一切限制,这就扫除了使下缅甸成为英国商品销售市场和大米出口地的障碍。


    其次,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殖民地政府从1861年起在下缅甸发行纸币。一些设在印度的银行纷纷到缅甸开设支行。孟加拉银行1861年在仰光开设支行。1865年和1866年又先后在毛淡棉和实兑开设支行。


    第三,为了便于迅速把廉价的英国商品输往缅甸各地,并把缅甸各地的农副产品运往沿海港口,殖民地政府很注重在当地发展交通运输。1863年,英资伊洛瓦底江轮船公司成立。伊洛瓦底江轮船公司的创始人,是英国格拉斯顿亨得逊公司的几个股东。这家公司自1839年以来,就从事对缅甸沿海3个港口(仰光、毛淡棉和实兑)的贸易。1863年,英属缅甸首席专员潘尔把属于殖民地政府所有的4艘轮船和3艘平底船卖给了该公司的股东盖尔勃兰等人。1864年底,“伊洛瓦底江船队和缅甸轮船航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全部资金约2万镑。该公司在1869年就开设了曼德勒一八莫航班。1876年改名为“伊洛瓦底江轮船有限公司”,已拥有11艘轮船、32艘驳船、65艘平底船,垄断了伊洛瓦底江上的航运业务。


    除了利用伊洛瓦底江这一水上大动脉,殖民地政府还重视铁路的建造。1877年建成从仰光到卑谬的铁路。1884年,仰光到东吁的铁路也建成通车。这两条铁路长约500公里。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殖民地政府从50年代起就在下缅甸架设电报线路。仰光到卑谬、兴实达、第悦茂之间的电报线路,在1860年之前就已经通用。1861年,仰光与加尔各答之间建立了电报业务。1871年,仰光与曼德勒之间也开始互通电报。到1879年,缅甸境内的电报线路总长达1600公里。当然,无论是铺设铁路还是架设电报线路,都不只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是出于从军事上侵略缅甸、镇压缅甸人民反抗的需要。


    第四,实行有利于下缅甸开发的土地制度。鉴于当时下缅甸地广人稀,为了吸引劳动力,殖民政府在一开始实行“帕达”制,即小面积的土地授予制,允许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在向殖民地政府纳税的条件下,使用20英亩以下的土地。但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殖民地政府。殖民地政府有权在任何一年的收割之后,无条件地将土地收回。由于大批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殖民地政府在70年代以后对土地问题作出新的规定,于1876年颁布了《缅甸土地与税收法案》,规定下缅甸的全部土地属于殖民地政府所有。只有连续耕种土地12年并且从未欠税的人,才能取得土地的所有权。这一法案确立了下缅甸的土地私有权,同时,为了继续吸引移民开垦荒地,该法案规定新垦殖的土地在一年或数年内免交土地税,新来移民在头两年内免交人头税。


    第五,为了解决下缅甸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殖民政府采取了吸引移民的政策。1852年兼并下缅甸以后,殖民地政府就认识到,下缅甸劳动力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开发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的需要。他们多方采取措施,吸引移民。规定新来移民可以免税数年,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上缅甸由于多次发生灾荒,有不少农民和手工业者进入下缅甸谋生,但是数量不大,不能满足需要。印度无地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就成为殖民地政府要吸引的重要移民对象。但是,印度劳工太穷,甚至无钱购买到缅甸来的船票。殖民地政府为了占大便宜而吃小亏,为运送印度劳工的英国轮船公司提供大量补贴,仅1874年就提供了10万卢比的补贴。1883年提供的补贴高达30万卢比。轮船公司因此降低船票价,使大量穷苦的印度劳工能进入缅甸。从1862年到1881年,在下缅甸的印度人从73349人增加到243123人。


    第六,殖民地政府听任高利贷资本的活动,以花费最小的代价,实现其开发下缅甸的目的。但是,殖民地政府不向农民提供信贷,英国人开设的银行也不愿在农村发放小额贷款。农民就只得向缅甸人高利贷者和来自印度南部的齐智人高利贷者借贷。下缅甸的高利贷活动因此兴盛起来。到1881年,下缅甸已经有587个职业的高利贷者,其中不少是齐智人。


    在1852-1885年间,英属缅甸以水稻为主的单一种植制就已经基本形成,这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


    1857-1858年,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席卷各地的民族大起义。接着,1860年美国内战又开始了。美国和印度输出大米急剧减少,但欧洲市场上对大米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英国在东方的一些殖民地如香港、海峡殖民地对大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需求,都有利于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生产。1870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又使缅甸到欧洲的航路大为缩短,从而大大降低了大米运价。


    随着下缅甸殖民地化的加深和柚木、稻作业的发展。为了扩大贸易,增加出口,更多地掠夺缅甸丰富的资源,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外国资本主要是英国资本开始在缅甸投资。当时英国向英属缅甸投资,主要不是为了输出过剩的资本,而是为了辅助殖民地农林产品的输出。因此投资数额小,规模不大,范围极有限,主要是柚木加工和碾米。英国资本的目的是:利用廉价的柚木造船,以利贸易;锯木加工,方便木材输出;建造碾米厂,增加大米出口。在这些投资部门,英国资本都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一时期,英属缅甸的造船业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毛淡棉的造船业在1853年达到最高峰,该年共造船10艘,总吨位达4527吨。50年代前期,毛淡棉制造出许多艘大吨位的巨型木船。1853年造的“马六甲号”,载重量为1300吨,1856年的“康斯巴蒂号”是1418吨级的大船,也是毛淡棉所造的最大吨级的木船。其他如1854年的“坎宁号”和1855年的“哥本哈根号”,也都是千吨以上的大木船。


作者: 缅北之狼    时间: 2017-2-6 20:42

    但是,19世纪50年代正是世界海运史上铁质巨轮同木质大船激烈竞争的年代,铁质大船充分地显示了其优越性。在当时落后的殖民地下缅甸,当然没有制造铁质轮船的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因此,50年代后期,毛淡棉的造船业就开始衰落,木质船制造急剧减少,而铁质船造不出来。在整个60年代,毛淡棉造船的总吨位从未超过900吨。到70年代.毛淡棉的造船业已完全衰落,年造船吨位下落到300吨以下。


    缅甸的柚木是举世闻名的优良木材。在19世纪50年代前,柚木是欧洲商人和船厂主最想得到的优质造船材料。柚木除了造船,还广泛应用于铺设铁路枕木、建造房屋、制造家具等各个方面。为了适应把缅甸的木材特别是柚木输出到国外去的需要,下缅甸的锯木工业发展起来。到1877/78年度,下缅甸已有22家锯木工厂.主要设在毛淡棉和仰光。
这一时期英属缅甸的主要加工业,则是碾米业。随着下缅甸水稻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对缅甸大米的需求的持续增长,碾米业成了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也成了英国资本投资最多的部门。1859年,下缅甸出现第一家机器碾米厂。1878年,已有45家机器碾米工厂。大的碾米厂拥有400-500马力的动力设备,一天加工能力可达800吨。


    这一时期下缅甸的碾米厂和锯木厂绝大多数是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开设的。1880/1881年度下缅甸共有41家机器碾米厂,其中有33家是欧洲人开设的,印度人和华人开设的各3家,缅甸人开设的只有两家,仅占全部厂家的5%弱,而且都是小厂。


    由于英国商品的大量输入和1缅甸的大米、柚木源源运往欧洲和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下缅甸海路贸易量急速上升。在下缅甸输出品中,占第一位的是稻米,其次是林产品。在19世纪80年代后,这两项产品占输出总值的80%以上,这反映了贸易结构的极端畸形。下缅甸的出口贸易正是它畸形经济结构在贸易中的反映。而且,出口贸易掌握在外国资本家手里。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是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搜罗大米和柚木,利用贸易差价获利而已,而不是通过产品输出获得发展当地经济所需要的物资、资金和技术。


    从缅甸输出的其他商品有棉花、豆类作物、漆(这3种商品在1878/79年度出口值超过100万卢比)、烟草、石油、香料、铜、铅、宝石、象牙、生胶、兽皮等(上述商品在1878/79年度的出口值为60万卢比到5000万卢比不等)。


    下缅甸的进口贸易,同样是殖民地性质的贸易。主要进口物品,一直是消费品。机器设备所占的比例很低,主要是碾米、锯木等加工厂所需要的机器。输入下缅甸的大量消费品,有很大一部分又转输入上缅甸,其中又有不少部分进入中国云南。


    日益扩大的殖民地贸易,使得下缅甸深深地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从根本上瓦解。下缅甸的农民除了大米外,在生产和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越来越依靠市场,依靠外来商品。下缅甸经济已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附属部分。


    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地经济的变化,给下缅甸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


    在英国殖民统治前,下缅甸各地虽然有经济交往,但还不是联系很紧密的统一整体。阿拉干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独立地位,丹那沙林不时落入暹罗封建王朝统治下,勃固省地广人稀,又是孟族人聚居的地区。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特别是第二次英缅战争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联系的加强以及划一的行政制度的实行,这三个地区的联系加强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然这种统一是以殖民统治为前提的。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