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缅甸时政(2017/4月份上篇) [打印本页]

作者: 林枫    时间: 2017-4-16 00:11
标题: 缅甸时政(2017/4月份上篇)
观察员:王子瑜

  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功夫在字外”。笔者认为对缅甸时政的观察,此理亦通。假如总是把眼光盯在缅北这个小范围之上,恐怕永远都不会想明白下列这些问题:

  “缅甸的民族武装冲突为什么至今难以休止?”

  “统率五十万大军的缅军,为什么在缅北地区打了七八年之久,却也消灭不了任何一家兵力弱于其数十倍计的民地武? ”
  “为什么缅军胆敢一次又一次将炮弹‘误’击中国边境? 而中国又为什么能够对缅军的挑衅性误炸持续地容忍?”

  “民盟政府为什么对缅军在缅北地区的军事行动保持沉默?”

  “中国对缅武装冲突的多次促和为何总以失效告终?”

    “真正不希望缅北和平稳定的人究竟是谁?”

  有时候笔者也很悲观,感觉缅甸民族武装冲突俨然已成了一个本世纪“无解”的难题。或许,我们应该转换一下思路,与其绞尽脑汁地去想怎么停止战争?不如好好想想战争是为了什么才暴发的?

  “习特会”谈的是朝核问题,背景声是美国攻打叙利亚的57发巡航导弹;吴廷觉与习近平的会晤也是在缅北地区的枪炮声中进行的。这让人不由自主想起阮次山先生的那句名言:“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其实是有关联的。”

   “军、政、经”就是属于紧密相联的一体三面,倘若仅仅从其中一个角度去审视某一问题,注定永远也不可能纵览全局。换言之,战争的后面总是参杂着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同理,政治的后面也总是隐藏着经济和军事的危机。所以,那些无关的事,搞不好恰恰正是事发的源头。
  吴廷觉的本次访华很多媒体用“硕果累累”来形容,其实这份硕果,只要是民盟愿意摘取,早就可以摘到他们的篮中了。但是在此之前,囿于意识形态的禁锢,民盟的当家人似乎更愿意从西方摘取果实,而不是从她的近邻中国那里。然而,民盟执政期满一年,因政绩平平其执政能力遭到人们的广泛质疑,迫于形势以及为了应付难以压制的通货膨胀,解决经济发展疲软,当局遂下定决心重启中缅油汽管道,希望通过与中方的多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缅甸经济发展。

    中资在缅项目自2011年所谓的民选政府上台以来,多次沦为缅甸民粹分子和资源民族主义者抨击中国的重点目标。其中当属“密松大坝”、“莱比塘铜矿”最为人们所熟悉。名震天下的“密松”就是登盛当局为了讨好西方和缅甸亲西仇华集团而喊停的中资项目,事实上,搞黄“密松”大型中资项目就是西方势力通过NGO策划的制华阴谋。如今,中方从战略高度出发,宁愿承担未来缅方可能会以“民族武装冲突”为由,单方面关闭油汽管道;借此在某些问题上牵制中方的风险。可是,人们怎么也料想不到,中方不仅能够在“密松”问题上隐而不发,并在该项目被登盛政府喊停六年之后,非但不施压、不索赔,反而还与现政府重启存在一定风险的中缅油汽管道项目。如此抉择笔者以为正是中方的战略思维使然。  

    假如战术与战略的定义仅仅只是大和小,长期和短期的区别,那么也未免太浪费战略这个词的思想内核了。战略不是手段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次中缅元首会晤刻意避开密松问题,就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思维——“有选择的放弃”,搁置目前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议,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项目。

    以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例,这是中国沿着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与有关国家的广泛合作,实现多国互惠共同发展的战略。在与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的同时,实现自身和平崛起以及全球化再平衡。——好的政治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你活我也活的权力均势与利益均衡。类似于环保思维。众所周知,所有的自然灾难就是生态失衡,生态失衡的根源就是一家独大逼死他者所造成的。而生态灾难的结果就是最终谁都活不了。不论是当年的缅军政府也好,还是如今的大缅族主义者也罢,缺乏共赢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冲突不止,战祸难休。因此,笔者通过观察中方对缅军误炸中国边境的反映,以及对缅政策,日益佩服中国对战略思维的掌握和运用。静下来想一想,恐怕也只有发明太极拳、中医、中庸文化的中华民族才最为具备“以达成态势均衡为目标”的战略思想基础。

   “把敌人和朋友分得清清楚楚”就是典型的战术思维, “一心只想着置敌于死地”的也是战术思维。“一带一路”之所以堪称“伟大战略”,正是其基于均势互惠共赢的战略构想来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因此,除了担忧自身独裁霸权被取代的美帝,世界各国没有反对它的理由。当然,那些不具备战略思维的人会狭隘地执著于独霸天下,并把一切双赢当成“为他人作嫁衣”。

    有人嘲弄和指责“缅北武装想拉中国下水”,这样的指责显然太过于低估了民地武组织的战略构想水平,且不说中国不可能会那么轻易地就被别人“拉下水”,民族武装组织岂会不知真正处心积虑想把中国拉下水的是反华势力?再者,地缘上身处中缅边境的缅北革命武装组织,长年在夹缝中求生存,岂敢做出对抗和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事来?果真如此,敢非自寻绝路?

    中国政府深知被“拉下水”意味着会掉入更多更大的陷阱之中,所以,即便承受更多网民辱骂的舆论压力也不会让自己陷入新的不必要的矛盾当中。这就是战略思维的主导作用, 也是战略思维决定了中国决策层的大视野、大胸怀和大格局。
    民盟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尽量与家边这位“搬不走的邻居”搞好关系。而中方则一贯奉行对缅友好政策,不论是当年的缅军人政府,还是脱下军装的文人政府,只要缅方执政当局能够维持缅甸的基本稳定,具有一定的执政合法性,中方就愿意与当局进行友好合作。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与吴廷觉总统会晤时所言:“缅北地区和平稳定直接关系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中方不希望两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大局受到干扰。”;“中方愿继续为缅甸国内和平进程发挥建设性作用。”这话可不是仅仅为了好听才说出来的外交辞令,而是关乎中国战略利益的国策。为了顺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保障中资企业在缅合法经营与发展, 中国自然真心实意地希望缅甸和平稳定,而缅甸全国人民身居其间当然不会希望战争暴发在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综上可见,那些蓄意扰乱缅甸局势的人不仅是缅甸的敌人同时也中国的敌对分子。换言之,真正想把中国“拉下水”的不是缅北民族武装,而是长期对民地武击而不灭的缅军以及躲在暗地里煽风点火的仇华组织。总之,缅甸政治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大国战略博弈对其产生的影响。这也就是笔者在开篇中援引“功夫在字外”的道理,特与读者分享。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