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援缅的中国知青
[打印本页]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7-6-11 14:20
标题:
援缅的中国知青
[attach]52676[/attach]
那些为缅共冲锋的知青们
失去国籍下场悲惨
文革期间,一群被输送到云南的老知青,怀着切·格瓦拉一般的骄傲,加入了缅共,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进行了15年的战争生涯。
[attach]52677[/attach]
当1989年最后一个知青怀着壮志未酬的心境,带着被战火创伤的肢体回到国内,这场历时20年、国家耗资300个亿的中国知青运动到此就终结了。
[attach]52678[/attach]
鲜为人知的是,在知青中曾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奔赴金三角战常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革命的激情使老人也犯下年轻的错误,更何况他们-这些心怀世界勇于牺牲的世界革命中心的革命青年。
[attach]52679[/attach]
生命往往无法预测,当这几千名20岁上下的中国知青在浓黑的夜色中偷偷越过国境线,怀着崇高的理想奔向彼国枪声和树木一样密集的丛林时,一个个惨痛而悲壮的故事便拉开了序幕
[attach]52680[/attach]
王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金三角搏命15年,能活着回来,他是荒唐岁月里“输出革命”的幸存者。还有数以千计的知青,葬身在缅甸冰冷的土壤中,留下面向东方的无名荒冢一堆。
[attach]52681[/attach]
1968年1月1日,缅甸共产党借势而起,在中缅边境孟古建立了东北军区。自此,那个50年代初因革命失败而销声匿迹十多年的缅共,竟然又复活了。支援这支武装被我国认定为对“共产主义事业”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图为在缅甸从军的中国知青们。
[attach]52682[/attach]
孟古河,中缅两山间夹着的一条小溪,宽不过10米,却还得脱鞋卷裤腿涉水而过,凡是投身缅共的中国志愿者都要在此偷偷涉过此河,因此被称为“裤脚兵”。1970年5月19日,王曦跋涉到了孟古河畔,随身行李只有《革命烈士诗抄》和艾芜的《南行记》两本书。这一天,恰好是他20岁的生日。
[attach]52683[/attach]
这拨下乡知青,在经历了“红八月”的激情和“上山下乡”的迷惘后,他们开始憧憬成为“国际主义战士”。王曦因为父亲头上那顶“国民党军统特务,中美合作所刽子手”的大帽子,早被收拾得求学无路、报国无门、生存无计,似乎只有战死沙场,才能一雪前耻。
新兵队里没有一个缅甸人,完全是知青世界。缅共不仅有个“知青旅”,而且每个营还各有特色。
[attach]52684[/attach]
在3031特务营,老高三知青较多,都颇有书香子弟风度,被称为“秀钉子营”。3031营,华侨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昆明知青中又以在瑞丽下乡的知青为主,他们背倚瑞丽江,在自己家门口打仗,被称为“门坎猴”,还有“火枪营”“痞子营”等。
[attach]52685[/attach]
娘子连有百十号小姑娘,她们要么抬着伤员,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高射机枪,和男人们一样冲锋在前。在缅共的历次战役中,都是知青连队打头阵,他们高大、勇猛、忠诚、狂热,牺牲前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创造了一个个“黄继光”般的英雄传奇。
[attach]52686[/attach]
1968年中国出版了《格瓦拉日记》,不知有多少中国知青怀揣着它或是手抄本投身异国,到底有多少人跨过孟古河,奔赴了缅甸战常
有的说5000,有的说2000,无法统计。一位曾经在金三角征兵站工作多年的游击队干部回忆说:最多一天曾经创造日接待中国知青600人的纪录。据非官方材料透露,仅下乡高峰的1969年5至8月,参加游击队的中国知青达千人之多。
[attach]52687[/attach]
1970年12月底,中断了三年多的中缅两国外交开始有了恢复迹象。知青们尴尬的发现,阵前的奈温政府已被中国接纳。
[attach]52688[/attach]
为此,缅共军区中方顾问组首长郭副政委,向部队作了内部报告,强调中国对缅共的支持不会改变。
[attach]52689[/attach]
该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国内对“中国人自愿参加缅共的问题”的态度和政策,并说在70年8月,中央军委已下达文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参加缅共牺牲的同志,其家属与解放军待遇同等。
[attach]52690[/attach]
为此,缅共还为每个献身者出具了一张类似“革命军人身份证”的证明文书。图为证明文书。
[attach]52691[/attach]
林彪事件之后,国内的知青政策也开始松动,招工、招兵、上工农兵大学、走后门回城之风渐起,外五县知青开始寻找新的人生变革之路。
[attach]52692[/attach]
滇缅路上,老知青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冲在异国一侧小路上独行的新知青喊道:“喂!替别人当炮灰的同胞们,回头吧,我们有救了。”
[attach]52693[/attach]
大部分知青战友已经逃了回去。但像王曦那样家庭背景太糟糕的,成了坚定分子留了下来。
[attach]52694[/attach]
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逝前后,中国派往缅共的军事顾问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国内。送行时,知青们的哭声响彻孟古河,从此,他们成了没有国籍的人。
[attach]52695[/attach]
中国不再公开对缅共给予支援,而这些知青因为自愿输出革命,已经失去了中国国籍。当初,加入缅共时,还有人问:“革命关系能转到国内吗?”,现在都成了泡影。至于他们如何恢复国籍,归国安置,均无人提起。
[attach]52696[/attach]
直到1980年,中国才开始正视这些缅共老兵的性质、身份和退伍回国问题,并且出台了一个并不尽如人意的接纳、回归政策。
[attach]52697[/attach]
现在,在距缅北“果敢国门”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烈士陵园”,是当年“缅甸共产党果敢县委员会”为“缅共人民军”死亡官兵所建。其中不少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知青。
[attach]52698[/attach]
中国知青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动荡的年代把他们的青春一卷而去,留下的只是创伤、磨难、迷茫和痛苦的回忆。
来源:学人说历史
作者:
还可以
时间:
2017-6-11 16:33
本帖最后由 还可以 于 2017-6-11 16:40 编辑
中国知青,在缅北也有成功者。佤联帮已故领导人李自如,和现在缅甸四特区领导人林明贤----他是彭家声的女婿。
李自如到佤邦之前是中国云南的一名
共青团
员,佤邦民间都认为他是佤邦政府里最聪明的人。在缅共,李自如升职很快。李自如和
鲍有祥
相识于1972年,那时两人都是缅共的低级军官,自李自如得势后,对鲍有祥有知遇之恩,提拔当时受排挤的鲍有祥担任中部军区的副司令。1989年兵变后,李自如审时度势,拥戴佤族头人的儿子鲍有祥成为佤邦之首。
2005年1月8日23时不幸与世长辞,享年58岁。
林明贤出生在
海南文昌
,性格奸诈狡猾,极具头脑,为在缅甸立足,傍上了“果敢王”的女儿,又使
勐拉
成为了四大特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当然,他也有
林彪
的勇猛和刚烈,是一个既有心计,又会打仗的能人
作者:
森林木
时间:
2017-6-11 16:34
哎!错误的形势,错误的人群,错误的选择,最后是错误的结局。
作者:
杭州人
时间:
2017-6-11 21:58
不能说这些知识青年选择错误,是从邓小平上台后基本放弃共产主义思想了,那些有思想的青年思想用不上了。但佤邦果敢同盟必须坚持毛浙东思想才有出路。要不就放下武装,做个听话的特区算了。
作者:
杭州人
时间:
2017-6-11 22:01
如果边境不抓紧,现在肯定还有很多去支持果敢佤邦的。
作者:
打击者
时间:
2017-6-13 17:35
1.知青出境,教训了老缅,击溃了老缅武装控制各少数民族大缅族思想,失去了大一统机会。
2.将残匪驱逐到远离云南边境的地方,从此蒋残匪几乎不能在袭扰云南了。打击了美国利用将残匪袭扰大陆的企图。
3.迫使泰国,美国等接受现实,放弃在缅甸围堵中国。
如果没有中国出手教训,老缅早就摆平掸邦,克钦邦,并强制完成同化和内部整合了。这只手一直留在缅北,随时可以干预,长期操控局势。比如90年代,坤沙配合台湾在境外和民运人士结合,通过他人之手干掉坤沙。在缅北谁反中国,就可以干掉谁,包括老缅。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