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緬甸華人慾棄漢族改為緬族真相令人心酸 走近緬甸唐人街-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北美汉风    时间: 2017-7-16 03:58
标题: 緬甸華人慾棄漢族改為緬族真相令人心酸 走近緬甸唐人街-转载
本帖最后由 北美汉风 于 2017-7-16 04:08 编辑

緬甸華人慾棄漢族改為緬族真相令人心酸 走近緬甸唐人街 一

个2016-03-29 09:52:00的太行军事的老帖子,缅甸仰光的唐人街印象,和今天的情况相似,供网友了解缅甸华人生存状态。

說起緬甸的華人,其實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一樣,經濟方面應該處於當地社會中等或偏上生活水平。這與我們中國人勤勞節儉的性情傳統非常有關。不過,在政治上,海外華人鮮有進入當地上層建築領域,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華人在緬甸生活依然還是小心謹慎,儘管在緬華人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很大。
走近緬甸仰光唐人街
圖文 咸傑搏克
緬甸仰光唐人街具有百年歷史,巷道狹窄,房子破舊。這裡居住生活的華人基本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因為緬甸經濟落後,改革開放後走出去的國人,幾乎沒有誰會選擇緬甸作為求學定居目的地。因此,緬甸華人社區不會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那樣時不時有來自中國的新面孔出現。
說起緬甸的華人,其實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一樣,經濟方面應該處於當地社會中等或偏上生活水平。這與我們中國人勤勞節儉的性情傳統非常有關。不過,在政治上,海外華人鮮有進入當地上層建築領域,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說白了,就是咱們海外華人在當地當官的尤其當大官的非常少。新加坡例外,因為新加坡本來就是個華人為主的國家。緬甸移民局近日在網站上發布了一則通告,批准緬甸撣邦北部大勐穩(Tarmoenye)的幾萬名華人加入緬甸籍。通告並沒有給出受益於這批入籍華人的準確人數,坊間傳聞的數字則從六萬到十幾萬不等。
緬甸是軍政府,這幾年國家政治環境改善很多。以前可不這樣,不僅對華人,就是對緬甸人管制也很嚴厲。華人本來在緬甸屬於少數,加之華人生活水平普遍高於緬甸人,因此倍感來自軍政府以及社會的壓力。雖然現在緬甸社會允許老百姓議論時局,議論政府、議論首腦,可華人在緬甸生活依然還是小心謹慎,儘管在緬華人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很大。
以下是我今年在緬甸仰光唐人街拍攝的部分紀實圖片。
儘管典型緬甸人穿著,但不保證就是緬甸當地人,因為好多華人後代或與當地人通婚,或已經入鄉隨俗。
也不知道是保安還是交警,反正是穿制服的,我過去點點頭,順手咔嚓就來了這一張。
登車的肯定是印度人。緬甸印度人不少。
華人在世界各地做小買賣的或開飯店的居多。
仰光靠海,所以這裡的燒烤「麻辣燙」挺火。
看,雲南燒烤店挺醒目的。
這位老伯是1948年由大陸來緬甸的。當時他爺爺就在緬甸生活了。我問大伯從中國哪來的?老伯說福建。
老伯住的房子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是英國人統治時期留下的。
我問老伯回過大陸家鄉嗎?老伯說沒回去過。
和咱們南方差不多。
許多樓還刻有中文招牌啥的呢。
這個是華人開的麵條加工作坊。
在唐人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慢慢也分不清你我了。哈
這房子有年頭了,一定都有許多故事。
緬甸人的生活節奏都很慢。
放學的孩子。
在唐人街發獃的人們。
中文會館。
這位老伯今年73歲,據老伯講,退休前他在中國大使館開車。我問老伯祖籍哪的?老伯說廣東的。我問您回國中國嗎?老伯說,沒回去過。
看我和老伯嘮嗑,一旁老奶奶興趣好奇都來了。
和這老太太一嘮,才知道原來這個老太太不簡單啊。老太太1963年曾經做為緬中友好使者到訪過中國。我問老太太哪的人,老人家說福建的。
還有個30來歲的女孩告訴我,她祖籍也是福建的,但她也沒去過中國。我問你們普通話說的還可以,我都能聽懂,和誰學的,女孩嘻嘻笑道,和父母學的。只是我光顧嘮嗑忘記給小女孩拍照了。
緬甸盛產水果,而且種類非常多。
教會,殖民統治留下的文化
有中文字樣
我對樓里很好奇。
進去看看再說。
這樓梯夠窄的。而且還夠陡的啊。這讓我想起了田華主演的電影《跟蹤追擊》里的秘密圖紙和火火火。哈
我老哥一個上了樓上,壓根沒見到一個人出來。
晃悠一會,得,下去吧。哈
我問這位大姐是華人嗎?大姐連連擺手示意聽不懂。估計不是華人。
咋這麼時興館呢?
電視劇霍元甲里的精武門的牌子也和眼前這些差不多。
還全是繁體字那。哈
進去看看。
未完待续






作者: 在野孤鸿    时间: 2017-7-27 16:19
此为我民族的悲哀!
作者: 夫子    时间: 2017-7-27 16:44
图片都看不了,建意楼主重新编辑一下,这样看起来会更美观自然一点。
作者: 北美汉风    时间: 2017-7-27 20:17
没办法编辑, 图片就是那样
作者: 还可以    时间: 2017-7-27 21:47
本帖最后由 还可以 于 2017-7-28 09:06 编辑
在野孤鸿 发表于 2017-7-27 16:19
此为我民族的悲哀!

缅甸移民局近日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通告,批准缅甸掸邦北部大勐稳(Tarmoenye)的几万名世代保持汉族的习俗的华人,以“缅族”身份加入缅甸籍。这一“弃汉改缅”之举,引起了不少非议,被部分国内网民指责为“数典忘祖”。
如果了解华人在缅甸的历史遭遇及现实境况,大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非议了。
缅甸朝野对华人心存成见,有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政治原因

历史原因:国军残部入缅、1967年排华事件等,让缅甸对华侨心存芥蒂

1950年2月,李弥率领的国军残部从云南退入缅甸,在内忧外困时,依靠当地华侨的捐款生存下来。缅甸政府为此逐户搜查华侨,以私藏武器为名,逮捕了一批华侨。后来李弥为图发展,还同反对缅甸政府的克伦军,以及掸邦土司有过合作,缅甸甚至出动国防军进攻李弥所部。迫于国际压力,李弥所部才于1954年、1961年先后撤回台湾。这支国军的活动,是导致缅甸政府防范华侨的第一个历史原因。①
及至“文革”爆发,缅甸不少亲大陆的华侨学生不顾禁令,佩戴毛泽东像章。奈温领导的军政府为转移民众对当局的不满,借机煽动民众“反华”,酿成1967年“6.26”排华事件。同时由于缅共支持华侨,更使缅甸政府憎恶华侨。受事件影响,大批华侨离开缅甸,留下的人则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加速向当地同化,并尽可能入籍缅甸。②
军事原因:缅共问题,一度使缅甸军政府对中国、华侨极不信任

中缅至197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缅甸高层对中国依旧充满不信任。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对缅共的平叛战争视为“反对外来入侵者及其代理人的战争”。缅甸的丹顶准将即在回忆录说,“因为得到某个邻国的掩护,我们面对的叛乱者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帮助,包括人力、武器、军事训练,以及战场指挥的顾问。”③在这种两国关系下,华侨依旧还是被猜忌的对象。
经济原因:1988年后,华人经济地位上升,缅族人因落差而心生怨念

进入80年代,缅共失势,中缅关系得到根本改善。缅甸新军政府这时由于受到西方制裁,在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后,只能向中国靠拢,加大对华贸易。以云南籍、福建籍为主的华人借助语言等优势,主导了中缅边境贸易,经济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至有缅族学者说,“中国人对曼德勒和缅甸北部的控制, 事实上是在重复殖民时期英国人殖民缅甸的经济后果”。④90年代以后, 华人经济在缅甸私营经济中, 已和缅甸人、印度人持平,各占1/3左右。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就有约100万来自云南等地的非法移民,约占总人口的30%,因此有人说,“过去只有第80大街是唐人街,现在几乎曼得勒都是唐人街了。”这种贫富差距,以及华人数量的增多,都加大了缅甸民间对华人的不满。
政治原因:民主化后,民众不满缅甸军政府的外交政策,迁怒于中资项目和华人

缅甸实现民主化后,民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开放私营媒体和自由结社。缅甸媒体第一次对政府政策发出批评,即针对中缅合作的密松水电站,指其破坏环境,使该项目被迫搁置。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由于中国对缅甸的210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油气、矿产等能源领域,给缅甸人造成了如下印象:大量征地、移民,让一些缅甸农民失去土地;缅甸生态被破坏,获得的资源、电力却大量输往中国,以及怀疑中国企业大肆贿赂缅甸官员,滋生了腐败。⑤
另外,新成立的很多政党、社团也严重受西方影响,对中国抱有成见,认为1988年后,“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重要的支持者,所以部分民众把中国政府等同于军政府,把对军政府的不满转嫁到中国头上”。在一些缅甸在野党看来,军政府签订的项目,都是暗箱操作,要求“搞掉中国与缅甸前军政府签订的所有合同项目”。在这种舆论引导,缅甸民众愈发“反华”,对华人、华侨自然不会有太多善意。⑥
自60年代至今,缅甸长期用法律政策限制华人成为“百分百公民”

华人在政治上是二等公民,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合法成立社团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缅甸政府和民间的这种“反华”情绪。如对缅甸华侨问题,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1985年访缅时承认,“中缅关系曾经一度受到我国内部问题的波及”,重申“文革”前的侨务政策,“鼓励侨胞自愿加入所在国国籍”,那么凡是入籍缅甸的华侨,“就是缅甸公民,应该效忠缅甸,尽到缅甸公民的职责”。⑦到1988年奈温倒台时,官方统计的80多万华侨大多数都已入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只还有73272 人。
虽然华侨获得了缅甸国籍,成为缅甸公民,但并不能享受和原住民一样的权利。1982年颁布的《缅甸公民法》,将缅甸公民分为“真正的缅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三类。其中客籍公民指的是“在独立前移居缅甸,根据1948年颁布的法律申请过入籍,并符合该法律规定的条件者”;而归化公民指此前没有申请过入籍者。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他们本身及其儿子和孙子三代人保持安分守己”,才有可能成为拥有完全公民权利的“真正的缅甸公民”。⑧此后缅甸政权几经变更,但这一公民法被一直沿用。1989年缅甸使用的新身份证有粉色、蓝色和绿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公民类型。
在缅甸,对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最大的不公表现在政治权利上,他们只有议会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出任议员及高级公务员。同时,印度人和华人不被包括在缅甸政府承认的135个少数民族内,公民权利被进一步压缩。如缅甸2008年宪法规定,占缅甸人口总数千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可推选一名代表到省、邦议会中,而华人无此权利。华人成立社团也被严格限制,只能用“寺庙”的名义申请,因此很多缅甸华人的同乡会等对外称凤山寺、武帝庙、财神庙等。⑨
华人在经济上也没有安全保障,随时可能被剥夺财产

数十年来,缅甸一旦在经济政策上有变化,华人也往往首当其冲。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缅甸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华人主要经营的碾米业、针织业、制油业、制帽业、香烟业等都受到很大打击;仰光广东大街上有数百家华人开的商店,有数千人从业的摊档,都被收归国有;90%以上华侨所有的酒楼、饭店,被禁止继续经营;有298所华人学校被收归国有,上千名中国教师被解雇;华侨律师、医生也被禁止营业。
后来缅甸放开私营经济,华人依旧面临朝不保夕的困境。1979年,很多华人经营的土产店和土产交易所收到通知,说他们虽然是缅甸公民,但不是三代正统缅族,拒绝给他们更新执照,要求下个月起停业。后来在联合国,以及中国驻缅大使的干预下,缅甸政府才取消了这个强制措施。⑩
缅甸对华人的歧视是毫不隐晦的。在奈温看来,那些离开缅甸后,并没有回国的印度人和华人,在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会和留缅的亲属“互相串通,非法偷运我国商品出镜,搞走私活动”。因为知道“他们有这种唯利是图的毛病”,所以“不能让他们留在能左右国家命运的机构里”“不能允许他们成为百分之百公民”,只能给印侨、华侨谋生的基本权利。
综而言之,自50年代至今,华人、华侨在缅甸长期处境艰难。惟有通过改变身份,才有可能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让经济利益有所保障。这也是大勐稳华人选择以“缅族”身份入籍的核心原因。
作者: 在野孤鸿    时间: 2017-7-28 09:46
还可以 发表于 2017-7-27 21:47
缅甸移民局近日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通告,批准缅甸掸邦北部大勐稳(Tarmoenye)的几万名世代保持汉族的习 ...

这只能说明,这个华夏民族已经开始失去向心力了,需要拨乱反正了。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