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随着印度摆脱英殖民统治,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开始显现。独立后的印度将大吉岭划入西孟加拉邦,使用尼泊尔语的廓尔喀人和使用孟加拉语的印度本国移民分别占据了山区和平原。民族和语言不同带来的身份认同差异,推动廓尔喀人寻求民族自治、独立建邦的诉求逐渐成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廓尔喀人一方面要求将尼泊尔语列入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同时进一步要求实现大吉岭地区的区域自治。尽管前一诉求在1961年和1975年分别在邦政府和中央政府层面获得通过,但区域自治的诉求一直未获理会。1986年至1988年,当地廓尔喀人举行的多次抗议发展为暴力冲突,迫使政府出台妥协方案:成立大吉岭廓尔喀山地委员会,管理山区教育、健康和旅游等各项事务;大吉岭选区可以选举产生一名国会下议院成员;可以选举西孟加拉邦立法会成员。
该方案的达成为大吉岭带来了约20年的安宁。2008至2009年当地再次爆发要求独立的抗议游行活动,由于山地委员会管理不力、丧失民心,抗议并未争得更多成果。2011年,当地廓尔喀人和西孟加拉邦政府以及印度中央政府签署协议,将山地委员会升级为廓尔喀地区政府,赋予其更为全面的独立管理权。
至此,廓尔喀人在百年抗争后,似乎与印度中央政府达成了平衡,但积淀已久的独立建邦思想仍暗潮涌动,直到今年6月,这种思潮被西孟加拉邦政府的语言教育政策点燃。
在印度,类似大吉岭廓尔喀人的诉求并不鲜见。
东北各邦分离运动最为活跃,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波多解放猛虎力量等势力一直谋求脱离印度。曼尼普尔邦的“人民解放军”则主张与缅甸梅泰人合并建国,该邦的库基人也有单独建邦的呼声。2000年,北阿坎德邦脱离北方邦独立,其示范作用导致北方邦另外5个区域要求单独成邦。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及卡纳塔克邦部分地区,图鲁人要求独立成邦。2014年,南部特伦甘纳地区就成功脱离安德拉邦独立建邦。
要求分离的诸多势力,或出于语言差异,或出于种族不同,宗教因素也时常显现。这与印度极度多元的社会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语言本来就是印度划分各邦边界的主要依据。印度目前以印地语为第一官方语言。而除了作为“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英语,印度全国还存在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而在册登记的其他语言更是多达1600余种。印度还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能在此找到痕迹,印度因此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1997年,当时在野的印度人民党曾鼓动独立建邦浪潮,以获取国内相关势力的支持。时过境迁,如今人民党上台执政,大吉岭廓尔喀人的建邦诉求,反倒成了麻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刘小雪告诉新华社,骚乱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印度内部移民导致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移民有的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比如大吉岭的廓尔喀人,有的从独立后开始,如西孟加拉邦向东北部诸邦的移民;加上印度本来就有语言立邦的传统,于是出现相应的政治诉求。印度本来可以运用体制更灵活地顺应这种变化,但由于既有利益集团的阻碍,导致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激化了。(毕晓洋 张亚东)(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