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独立的华人社会,果敢顽强地保留着中华文化,完全没有融入缅甸社会;近10年来,果敢更时常处在一种弃儿与寄养主人之间同化与反同化、压迫与反压迫的武力对抗之中。
缅甸果敢战火自2015年2月9日开启,迄今已两年多时间,果敢同盟军与缅政府军双方鏖战正酣,亳无停火的意思,缅北目前仍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由于双方实力相差过大,目前,数千果敢同盟军己被十万缅军挤压到中缅边境缅方一侧的红岩一区,同盟军颇有些困兽之斗的意味。
那么,这场战争因何而起?冲突背景与焦点是什么?交战双方都是谁?各自的诉求是什么?目前战局如何?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战争与华人社会有什么关系?迄今为止国内外及港台地区尚无一篇系统文章或书籍全面介绍。不仅如此,大陆及港台地区亦无对缅军民族压迫战争的谴责声浪,政府及民间均无“声援果敢华人同胞”的态度;面对果敢20万华人的灭顶之灾,全球13亿华人似乎一片静默、无动于衷,这种现象在西方人看来极不正常。
在成熟的民主社会里,有两种人对社会进步发展起的作用最大:一种是政治家,一种是学者和思想家。前者的作用是身体力行,博弈于尘世的惊涛骇浪;而后者的作用在于传播正能量、说出事实真相、说清楚问题的深层原因、指明正确的大方向。中国社会历来不缺乏前者,而缺乏后者,即便后者出现也往往被迅速捂嘴,如柴静的《穹顶之下》。果敢华人的灾难无人知道,果敢华人的痛苦无人了解,笔者将填补这一空白,在《燃烧的果敢》一书中全面介绍果敢战火的来龙去脉,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果敢问题由来、战事起因、战局发展、前景预测,将被缅甸政府和中国汉奸歪曲的果敢情况正本清源,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世,让全球13亿中华同胞尽人皆知。
“果敢”这个词汇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清初果敢人与掸邦各族交战、继而与缅族武装交战、再与日本军队交战、又与缅甸政府军交战,似乎无休无止,而且,每次交战时几乎都是独自应对,无援无助。在每一个果敢儿童心灵中都会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些问题:“小时候爸爸对我说我是中国人,可我真是中国人吗?如果是,那为什么我没有中国身份证?不能自由出入中国?我是缅甸人吗?那为什么缅甸政府也不给我身份证?不许我去仰光或内比都读大学或就业?为什么缅甸军总要打我们?纷飞的战火哪一年才能结束?我到底是什么人?”
13亿同胞,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二经济体、“四小龙”之首、东方之珠、台海两岸双雄,这些概念对于共同血缘、历史与文化的果敢人来说毫无作用和意义,因为无论祖父和祖母怎样强大,除了来自民间同胞的一点捐助以外,所有的苦难还是由弃儿本人默默承受,如果用一个族类来形容果敢境遇的话,那就是如二战时任人侮辱屠杀的犹太人般无助。
他们夹在中国与缅甸之间,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缅甸人,没有祖国、没有归属,永远处于一种被驱赶、被挤压、被打击、被拒绝、被杀戳的生存状态。台湾作曲家罗大佑有一首《亚细亚的孤儿》的歌曲,歌辞就是果敢人境遇最真实的写照:“亚细亚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游戏、每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