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起,以色列军队向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区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代号“护刃行动”。除了常备陆军,以军还动员了8.6万预备役士兵,志在全面清除加沙地区的哈马斯火箭发射阵地。然而战斗打响至今,以军以61名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仅换来击毙数百名哈马斯武装分子的“战果”,交换比创下新低,令各界大跌眼镜。
此战中,哈马斯武装以“地道战”为特色的抵抗行动,因其特别的战法和突出的成效而为各方津津乐道:不仅哈马斯反复播放通过地道偷袭以军的消息,以军自己也将捣毁哈马斯地道列为第一要务。在中国,媒体的不断渲染加上经典军教电影《地道战》持久不衰的影响;使其一时间被视为哈马斯的“克敌良方”。
在戈壁遍地的巴勒斯坦,神出鬼没的哈马斯地道战与它的中国远亲——冉庄地道战有着些许相似和更多不同,哈马斯的地道和地道战究竟什么样?这还得从加沙的封锁说起。
加沙封锁与地道
地道作为人类传统的建筑工程,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军事史上,地道扮演了各种角色:抗日战争时,华北平原的冉庄地道在日伪军入侵时为村民提供庇护;越南战争中,数千人民军隐蔽在地道中生活、行军甚至发起战斗;直到今天,叙利亚反对派还通过挖掘地道,在敌军阵地下埋设炸药来摧毁要塞。而在加沙,最主要的两类地道都是最基本的交通地道。
加沙一面临海,陆路分别与埃及和以色列接壤。2007年哈马斯全面获得加沙管理权后,以色列便彻底封锁了加沙,并间歇性对加沙境内开展炮击和“定点清除”行动;埃及也在名义上关闭了埃及和加沙边境。
加沙仅靠少量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显然难以支撑,就此干起了大规模地道走私的营生。2013年一季度,地道为加沙提供了65%的面粉、67%的消费品、98%的糖、100%的钢铁和水泥,同时为哈马斯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和财政支持——每年对800多条走私地道征税相当于哈马斯财政收入的40%,枪械、弹药、火箭炮零部件甚至反坦克导弹等武器也不断流入哈马斯武装,大大增强了其实力。
这类走私地道大部分通往埃及,少量延伸到以色列境内,地道通常修得较为宽大坚固,一般可容二人或一人一推车通过,大的甚至可以通行小型汽车。地道使用钢梁、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或水泥空心砖加固,以防塌方或轰炸。由于埃及政府的实质纵容,大部分通往埃及的地道都处于半公开状态,而通往以色列的走私地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严加遮蔽。
与走私地道并存的是军用地道,目前看来这类地道是哈马斯为偷袭以军而特意开掘的。这种地道尺寸较小,一样使用水泥板加固但出口仅能容单人爬行。即使在接近洞口处,地道仍有数米深,洞口则有仔细的伪装。这类地道通常深入以色列,在以军进攻加沙后更成为哈马斯骚扰以军后方的主要手段。
不论哪种地道,建起来都耗费甚多且造价不菲。在缺乏地质勘探和安全设备的地方开掘隧道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许多年轻人就在每天12小时的隧道开掘中遭遇塌方事故身亡。而通常一条地道要消耗350吨混凝土,平均700米长的隧道,开掘成本更是高达25万美元。一条通往以色列或者埃及的隧道造价都以百万美元计。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地道开掘者自嘲“拥有数百万(资产),但连一百万美元的现金也没有。”
地下渗透与短程炮兵
与在叙利亚战场频频出现、专门给政府军坐“土飞机”的一次性爆破地道不同,只要使用得当,现在大多数加沙地道是可以反复使用的(2012年前,哈马斯曾多次试图用爆破地道炸毁以军哨所,但这种地道开掘成本高,容易被以军发现且只能使用一次,逐渐被哈马斯放弃)。哈马斯通过这些地道,以10人以下的班组渗透到以军阵地或前线部队后方,在远离地道口的地区对以军哨所或者小股部队发起偷袭。
加沙边境漫长而以军兵力不足,只能保证前沿有充足兵力,后方哨所内仅有几人驻守,行动迅速的哈马斯小队很容易得手,并在以军增援赶到前从地道撤离。即使偷袭失败突击小组被歼灭,只要他们没有处于进入地道的位置,地道也不会轻易暴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军大量征召预备役,试图通过增加兵力密度和巡逻次数的方式保护这些后方据点,却没料到这一举动反而增加了以军伤亡的概率。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走私地道生意的不断扩展,财力渐丰的哈马斯开始反思几次抵抗以军入侵的作战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武装力量。其中重要一步就是大规模装备便携式反坦克导弹。随着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多个国家陷入内乱,包括反坦克导弹在内的大量武器流散到军火市场上,加上从朝鲜购买的仿苏制反坦克导弹,哈马斯反坦克实力大增。
虽然这些上世纪70年代水平的导弹,无力在正面对抗中击毁以军一线部队的重型装甲车和主战坦克,但面对征召的预备役,它们却有独特的机会:预备役装备的老式M113装甲车只能防御旧式火箭筒的袭击,对反坦克导弹无能为力。哈马斯可以在一公里外相对隐蔽地发射导弹,只要命中,就能制造“群死群伤事件”。比起威力不足、要接近到一二百米还要碰运气才能命中的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已然成为以军的“梦魇”。
这一战术总体上和黎巴嫩真主党如出一辙,2009年,真主党就是用500枚反坦克导弹击毁了50多辆以军坦克和装甲车,使以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哈马斯对地道的另一种用法则是将其作为隐蔽的火箭发射阵地使用。在以军发现的哈马斯地道中,就有一条在地道口布置了4联装土火箭发射架。这种发射方式不仅更为隐蔽,还能通过隧道增加火箭的射程——质量不过关的土火箭有一半都因为射程不足落在加沙自己的领土上,把发射阵地搬到以色列的地下,让这些火箭抵达以色列领土的概率达到100%。因为土火箭的弹道不稳定,以军也难以精确测定这些发射阵地的位置并加以打击。
当然,这两种战法都不足以阻止、遏制甚至牵制以军,只是让以军付出更高的代价,承受更大的国内压力。从以军把工作重点转向打击地道看,这种打击还是有效的。
炸地道容易找地道难
利用已经构筑的地道发起袭击只是游击战的一种,它帮助脆弱的小部队度过普通游击战最危险的渗透阶段。对于以军而言,打击这类游击战的关键在于摧毁地道。
以军在炸地道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单纯炸掉地道出入口是没用的,哈马斯会很快修复地道。通常在发现地道出口后,以军会向地道内派出机器人,拖曳着爆炸物寻找地道的入口,随后回收机器人,引爆地道。由于地道内坚固的水泥壁板结构,爆破所需要的炸药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然而地道诞生数千年来,人类在发现地道的技术上却没有革命性的提高。近代以来,无论是一战堑壕下的爆破地道,还是华北冉庄地道或者越南人民军地道,暴露地道的都不是地道本身,而来自地道中的人类活动:掘进隧道的声响,藏匿人员的生活废弃物、烹饪食物的烟火……不过加沙地道将上述缺陷全部避开,地道平时就已经构筑完成,哈马斯不需要在战时掘进;与以保民藏物为主的冉庄地道不同,巴勒斯坦平民因为不是以军的打击目标而不需要进入地道;地道只在进攻中使用,平时无人在地道内生活,使得越南战争中因为炊烟暴露地道的风险也不存在。除非仔细掩盖的地道进出口被发现,否则它们几乎难以被清除。
以军宣称已经发现了超过40条地道并摧毁了11条,这同加沙数百条隧道的总量相比不值一提。虽然所谓新型隧道探测系统已经开始紧张试验,但以军目前基本还处于“碰运气”找地道的阶段。更何况双方停火后哈马斯还会继续挖掘地道,如果无法制止,则本次作战除了暂时削弱加沙越境袭击的力度,几乎没有任何长远意义。
军事意义上,要想根除加沙地道,要么设法极大增加构筑地道的成本,如将加沙边境几公里内的房屋全部拆除,再挖掘多条深沟甚至水渠;要么让地道失去作用,将本方部队后撤,与这些地道脱离接触。只不过两种方法都要付出高昂的政治成本,前者几乎相当于设立“无人区”,必然会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后者放弃前沿,肯定会被国内媒体民众骂个狗血淋头。
以色列政府只能取中庸之道,用不多不少的部队在这一地区驻扎、巡逻,偶尔前出扫荡,用它们的牺牲吸引哈马斯的注意力。当然,这种战法同样不算廉价,只不过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这种短促突击还能持续下去,纵使交换比不好看也算胜多败少。
目前以军已经从前沿后撤,脱离同哈马斯武装的正面接触,但这场地道战却不可能停歇,地道渗透将和那些卡桑火箭一样,成为以色列居民每日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谁能最后赢得战争,就要看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了。(作者:施洋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摘自《红点新闻》网
哈马斯地道.jpg (74.14 KB, 下载次数: 114)
缅北之熊 发表于 2017-10-10 17:51
要是被敌军发现洞口就惨了!!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