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民族主义:缅甸和平进程的挡路石 [打印本页]

作者: 星语星愿    时间: 2018-2-10 09:53
标题: 民族主义:缅甸和平进程的挡路石
本帖最后由 星语星愿 于 2018-2-10 09:56 编辑

文/吴思震 来源/联合早报网

    缅甸第三届“21世纪彬龙会议”即将召开,相关各方也在积极接触沟通,紧锣密鼓协调立场。即便如此,缅军与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之间的战事却从未有半点消停,2017年8月“罗兴亚恐袭事件”引发国家危机期间也不例外。

    持续70年的内战打到今天,人们无疑都认为,是缅中央政府推行大缅族主义政策、背叛《彬龙协议》的结果。诚然,这确是挡在和平进程道路上的一块巨石。但仔细观察,各地方民族主义根深蒂固恐怕也是一块巨石,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各地方民族主义形成的根源,除了为获取平等国民待遇外,还有什么因素能让他们对目标孜孜以求呢?

各少数民族到底想要什么
    打开缅甸国家地图,马蹄状地形地貌结构一目了然。东部、西部、北部均为高山高原,几乎占缅甸国土的三分之二;中央及南部为平原。山区分布着掸邦、克钦邦、若开邦、克伦邦、克耶邦、实皆省、钦邦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缅甸独立70年来,这些区域一直内战连连,缅北地区尤为激烈。

    最近的一轮发生在2015年2月以来,缅政府军屡屡与克钦独立军、果敢同盟军、德昂军、北掸邦军等民地武激烈开打,至今仍未停息。其他省邦民地武也暗流涌动,时不时与缅军交火。

    不过,各少数民族地方也不是傻瓜。他们清楚知道,二战至今现代国家的疆界已基本定型,闹独立已是不可能,因为性质变了,不仅难以获得国际尤其周边国家的同情,甚至还会反对,缅政府军也有正当理由直接将他们灭掉。

    因此,各少数民族地方的政治诉求颇为明确:一是拥护缅甸国家领土完整,不寻求独立或从缅甸分离出去;二是寻求依据缅甸1947年《联邦宪法》精神,在联邦国家制度下建立高度自治的少数民族区域;三是建立稳定的相关宪政制度体系保障民族自治;四是寻求平等的公民权利;五是以和平谈判解决国内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

    当然,有个别少数民族地方还寻求拥有武装和外事权。这与其说过分,不如说是谈判价码。实力最强的民地武佤邦也主动积极向缅中央政府表达自治诉求,并呼吁进行实现永久和平的谈判。

    很显然,单从诉求看,民地武更占些道义,也将其与缅军的矛盾定性为内政问题。这使得缅军对邻国的高度警惕相对缓和,且“在处理民族表态时不得不考虑邻国感受”。然而,这些诉求本身及其背后的实现过程,却揭示了缅甸民族政治要远远错综复杂得多。

民族划分规则加重地方民族主义
    客观地讲,从民地武角度而言,撇开《彬龙协议》不说,缅甸作为现代国家,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上存在过多有待商榷的地方,进而加重了民地武对缅政府举动的质疑。其中,民族划分过细也是民族政治祸根之一。

    1983年,缅官方公布有135个民族,显然是基于1931年英殖民当局民族调查结果,即13个较大族群的135个支系划定的。本是同一历史、语言、文化的族群,却因方言、服饰颜色等略微差异,而划成不同的民族,例如掸族群的支系掸、坎地掸、小掸、大掸、木掸、傣仂、傣连、傣龙、傣雷等;克伦族群的支系克伦、白克伦、孟克伦、色郭克伦、勃克伦等,都各自被划为独立民族。非同一历史、语言、文化的族群,被划为同一民族的也多。

    这种民族划分方法,在学理上不够科学不说,关键是还加重了民族地区内部碎片化,形成条块分割、各自武装自卫的割据格局与矛盾冲突,也加重了各部山民对缅政府的重重猜疑。如今,红掸与白掸常火拼就是明证。这成为少数民族精英感叹缅政府和平进程未显诚意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民族划分规则,显然是殖民统治时代的遗留。从殖民侵略角度来看,这种划分法具有“分化吞并”“各个击破”的方便;从国家和平发展治理制度的视角,则有每一个民族都要其政治利益的麻烦。这或许值得缅甸后续政权在推动民族和解进程中反思,进而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治理论。

山区民族国家认同感淡薄
    从大历史观看,在缅甸独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缅甸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缅北,大多属于国家之外的文明,在历史沿革上从未长期稳定地属于某个国家,短暂归属也大多体现为名义上的。他们处于几个王朝之间的边缘,以土司形式既向中国王朝称臣纳贡,又向缅王朝称臣纳贡,还有向印度王朝纳贡,表现为世外桃园般的族群存在,还往往成为这些王朝国家中逃避政治迫害者的归宿。

    因此,历史进程使得该山区人民没有国家概念和国家认同感,只有保障自己一亩三分地和独有政治秩序的意愿。虽然他们文化上与中国有亲近感,但除了利益并无对中国的归属感,不然就不会签《彬龙协议》(除了一部分在中缅划界时划过去的)。在潜意识里,他们本就不属于缅甸,要他们“归属”缅甸就得给予相应的自治权。

    这就是至今各民地武对高度自治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原因。说到底,这是山地社会逃避统治、逃避国家形式的一种情感上的自我表达与更新。而缅军及缅政府对其不断清剿镇压,从不给予平等公民身份对待,更使其“国家认同”与“归属感”疏离,缺乏自主融合意识,以致拿起武装要权利。

    总之,历史上长期的非被统治状态,使山区各民族无深厚的国家认同感,而长期的被排斥与政治动乱,则进一步剥蚀了少数民族对缅甸的国家意识。因而他们不会停止追求其世外桃园似的自有秩序生活,也不会停止对未来高度自治的诉求。

民地武如何看待和平进程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上台以来,以翁山淑枝为首的新政府把致力促进民族和解作为首要政治目标,并以《彬龙协议》精神为指导,通过召开若干次“和平会议”的方式,不断与各少数民族积极开展对话协商,以推动国内最终实现和平。民盟这一和平路线图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也得到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欢迎。

    不过,俗语有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和平进程最终是否如民盟所愿却难说。一是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错综复杂,进程注定充满斗争与博弈;二是有的方面心存“小九九”,想利用和平会议而非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各方都提出自己的方案。克伦官员马尔塔说:“双方都把和谈视为下棋的博弈了。”

    各民族组织对缅军的全国签停火协议(Nationwide Ceasefire Agreement,简称NCA)慎之又慎,疑虑重重。已签NCA的南掸邦军谈判代表宰冷就认为:“其实政府与缅军要仔细审议的是NCA道路是否正确,以及政治对话框架是否合适,还有就是与签字组织充分协商。不然难拉拢未签字的组织,也会让已签字的组织对和平进程失望。”最近缅军与南掸邦军又发生战事。

    而2017年中举行的第二届“21世纪彬龙会议”,只谈民族和解及发展,避开了分权、联邦、共治的基础性议题。有分析认为,这更接近中国人理解的“杯酒释兵权”或内比都版“鸿门宴”。对此,缅甸政治评论家孟孟梭说:“目前的情况虽沿着NCA道路前进,但关于全国政治对话,我认为还是应该在联邦和谈中公开协商以寻找答案。”

    显而易见,缅军坚持的NCA道路成了一道坎。在各民族组织看来,NCA就是大缅族主义产物,因而抵触,进而对和平进程的真实性产生疑虑。这种结果,可能与政府缺乏得力政治人才,以及战争不断、民盟自身对未来和平发展蓝图还未形成清晰理论框架有关,导致进程中“民族主义哪家强”的恶性循环。

    历史进程都是变幻莫测的,但主动改革,跟上甚至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才不至处于被动之中。缅甸启动和平进程,无论对中国等周边国家,还是对缅甸军方、政府及各地方少数民族来说,都具有实际意义。

    内战与动荡之所以长期困扰缅甸这个国家的民族和解、社会稳定与国家和平发展诉求,其根本在于国内治理中民族政治理论缺失与实践偏误。和平进程给出了路线图,但并未提出民族政治理论新界碑。若仍在旧的民族政策基础上谈和解,恐怕和平进程只会陷入原地踏步、寸步难行的境地。

作者任职于中国贵州大学


作者: 夫子    时间: 2018-2-10 10:19
如果缅方正视缅甸立国根本的《彬龙协议》,那么缅甸的和平问题就至于像如今这样迟迟得不到解决。
作者: 南国游子    时间: 2018-2-10 14:10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语言的,缅军所实行的独尊主义是所有世界民族不能接受的。试想如果中国实行汉族独尊,实行一个语言,一个宗教这种政策,那少数民族的也会起来反抗。缅甸内战,与其说是政治矛盾,不如说是民族矛盾、信仰矛盾。
作者: 华敢怒    时间: 2018-2-21 19:09
民族主义,世界和平的绊脚石。爱国主义,世界和平的绊脚石。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