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华人与华文在缅甸受到歧视的屈辱史《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为正义挺身而出
时间:
2015-7-30 13:35
标题:
华人与华文在缅甸受到歧视的屈辱史《转载》
55e36b7e160b591e1c8f589801078680 (1).jpg
(37.25 KB, 下载次数: 5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30 13:32 上传
“缅甸华人的命运,如一条起伏跌宕、艰难曲折的长河,长期在特殊环境里隐忍和适应。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77岁的胡定邦说。
身为缅甸曼德勒明德华文学校的校长,他刚刚随缅甸华文学校校长访问团访问了中国。2011年8月,缅甸明德文教会23所华文学校的老师在国内一家企业赞助下集体到昆明接受了培训,这是缅甸华文教师首次大规模到中国接受教育培训。同时,国内一家慈善基金会还向明德文教会捐赠了一批国内教材。
尽管杯水车薪,影响有限,但“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胡定邦感慨。
过去50年,受缅甸国内政治和缅中关系的影响,华人在缅甸备受打压;缅甸的华文教育也经历了一段极其幽暗的时光。由于失去合法身份,只能以其他身份为掩护,在夹缝中摸索求存。
但为了子女不忘中华文化传统,缅甸华人坚持自办华文教育,可谓是殚精竭虑,历尽艰难。
教育是政治的折射,观照缅甸华文教育与缅甸华人的命运,如一条起伏跌宕、艰难曲折的长河,亦可窥见缅甸复杂的民族纠葛和政治变迁。
历史可曾忘记?
缅甸的华文教育曾有过一段兴盛。
1948年缅甸独立之初,在缅甸居住的华人已达数十万之多,缅甸境内华人创办的华文学校也达两百多所。规模最大的仰光华侨中学占地数百亩,每逢年末春节,仰光华人都要在该校举办规模盛大的游园活动,内容丰富、游人如织,成为一时之胜景。
少数民族武装叛乱和政局动荡,进入到1962年,军方趁势推翻了民主政权,上台后的奈温军政府实施“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宣布“缅甸教育由国家承办,不允许私人办学,任何补习班不得超过19人”。
这场借社会主义为名推行的强制缅化运动,让缅甸原本蓬勃的华文教育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一夜之间,缅甸国内两百多所华文中小学被强行关闭和收编,变成政府公立学校,只能教授缅政府颁布的统一缅文教材。
受中国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学校被收编为政府公立学校后,仰光华侨中学的师生仍坚持佩戴毛主席像章,呼喊革命口号。
这恰好为不断膨胀的大缅族极端民族主义排外情绪找到了宣泄口。在陷于国内少数民族纷争的军政府授意和支持下,军方人员扮作暴徒,呼喊“红中国人滚回去”的口号,对华人团体和家庭进行了肆意屠杀和洗劫,甚至滇缅抗日远征军在缅墓地也遭毁坏,酿成1967年缅甸排华流血恐怖事件。
1967年6月爆发的排华事件发生后,大批华人和其他少数族裔逃离缅甸或者逃往山区,中缅外交关系近乎断绝,留在缅甸的华人则受到军政府的重点监控。“地图上,每个华人的住所都单独做了红色标记。”胡定邦回忆说。
此后缅甸换发身份证,华人只能拿到绿色的居民证。与红色国民证相比,在从业、购买不动产、外出等诸多领域均受到限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华文教育也受到了更严厉的政策限制: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彼时,缅甸华人几乎不敢公开说华语,见面不敢互打招呼。
火种犹存
排华事件令缅甸华人噤若寒蝉、人人自危之时,离排华事件中心稍远,受波及相对较小的缅北地区,为了保存华文教育,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些在缅华人做了勇敢的努力。公认需感谢三个人。
一个是“鸦片大王”罗星汉;一个是创办明德文教会的刘炳宏;另一个是曼德勒孔教学校的校长吴中庸。
罗星汉乃缅甸果敢地方武装首领之一。果敢本为缅北边境一个明末汉族移民后裔聚居的土司县,1959年缅政府取消土司制度引发少数民族武装叛乱,果敢也陷入长期战乱之中。奈温政权上台后推行缅化政策,将“果敢”这一特殊称谓强制赋予该地区华人,遂正式成为缅甸少数民族的一支。
战乱之时,罗星汉以有利社会稳定为由,征得缅政府同意,在果敢地区兴办华文学校,让族人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缅甸推行国有化和发生排华事件后,上级行政长官也多次要求他关闭华文学校,而他以辞职不干相要挟,得到了地方军事首脑的干预和默许;“我就是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让族人传承下去。”已经76岁的罗星汉说,华文教育遂以“果敢文”为名得以一脉幸存。
有宗教背景的刘炳宏则趟出了另一条路。他找到缅甸的佛教领袖,拿到了准予用华文教授佛经的批文。于是,在佛堂护佑下,刘炳宏在腊戌开办了“明德五戒佛经学校”,这一方式也成功突破了缅政府“补习班人数不能超过19人”的政策限制,被缅甸后来开办的华文学校纷纷效仿。
曼德勒孔教学校即是其中之一。其创办者吴中庸原为缅甸光华中学的负责人,在光华中学被国有化后,他冒着被抓的风险创办了“孔教学校”,而他更大的功绩,是为学习华文的华裔学生找到了出路。
在中缅关系近乎断绝之时,吴中庸借用台湾的关系,得到了台湾当局对缅甸华文教育的支持。台湾向缅甸华文学校提供了教材和师资培训,并且每年针对缅甸学习华文的华裔学生举行专门的联招考试,成绩优秀者即可拿到奖学金前往台湾就读大学。
那是一个极其幽暗的年代,一息尚存的华文教育生存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德学校甚至需要靠春节老师带着学生挨家挨户拜年,或者搞一些表演活动募资方能维系。
此外,还要经常遭遇军政府的突击检查。以佛经为名教学的华文学校,华裔学生手边都会放一本佛经以备不时之需。即便如此,在一种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信念支撑下,缅甸华文教育的火种还是保存了下来。
[导读]华人在缅只能拿到绿色的居民证,与红色国民证相比,从业、购买不动产、外出等均受限制,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观照缅甸华文教育与缅甸华人的命运,亦可窥见缅甸复杂的民族纠葛和政治变迁。
隐忍和适应
1988年后,奈温政权被推翻。与此同时,随着缅共解体,中国对缅外交政策的变化,中缅关系也逐渐改善。
在这一背景下,缅甸华人以长期对极权体制的隐忍和适应,左右逢源,逐渐在缅甸的玉石等工商业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1990年代,在缅甸政府的“默许”下,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以佛经学校、电脑学校等各种名义在缅甸各地重新创办起来。年华渐老的华文教师纷纷重回学校,甚至义务教学。在一些华人逃难的山区,也能听到华裔孩子读习中文的朗朗读书声。
由于只是补习性质,缅甸的华文学校只能利用政府学校的课余时间授课。华裔学生因此学业极为辛苦。早上6点就必须赶到学校上课,到8点再去缅文学校;等到下午3点缅文学校放学,又回到华文学校上课至5点半。而每年5月至7月缅文学校放假,华裔学生却要在华文学校开始全日制的课时。
但在父辈的影响下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坚持到华文学校学习华文的华裔学生日益增多。许多从华文学校毕业的华裔学生也成为了传播华文教育的种子,回家后便在当地办学,教授华文。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强势崛起,中缅贸易也日益频繁;汉语热席卷全球,华文教育在缅甸也日渐受到重视。虽然依旧未能取得合法身份,但已是半公开化的存在。不少缅族人包括僧侣都来学习华文,甚至连缅族高官都将子女送到华文学校。“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胡定邦说。
但在排华事件中冲击剧烈的仰光,华文教育消失了30年,仰光三四十岁的华人几乎都不会讲汉语,对中华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但在华文教育得以存续的缅北,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却得以保存。
8月,明德文教会数十位年轻的华文教师在国内一家企业的赞助下得以前往中国接受培训。他们大多是在缅甸出生、成长的第三代华裔。出发前,他们聚在一起唱起了在缅甸华文学校广为传唱的歌曲《我是中国人》:“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传统思想带领我们的脚步……”
亟待实现的一个梦想
2000年,台湾民进党赢得选举,开始八年执政,也中断了对缅甸华文教育的八年支持。
经济崛起的中国大陆开始取代台湾,对缅甸华文教育进行扶持。但中国国家汉办(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侨联、侨办等部门采取的是另一套模式。
曾经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国现在奉行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使得在对待“海外华文教育”的态度上,中国官方要求“必须面向当地”,“尊重当地政府的正规合法教育”。
因此,中国汉办面向海外华文学校组织编写并提供的是一套“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以教授汉语的交际工具为目的;而传统华文教育则是把汉语作为母语,“除了要教会华裔学生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扬中华文化情结,培养并丰富他们的中华文化人格。”
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是缅北地区唯一采用这套教材实施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华文学校,“我们的特点就是以语法教学为主,把文化和语言剥离。重视语言的结构而非内容。”该校校长李祖清说,“华裔学生还是以接受缅甸教育为主,只需要掌握汉语的交际技能就可以了。”
该校教务主任林仙珍长期教学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对缅北以汉语为母语的华裔学生缺乏吸引力,但因为与中国官方“面向当地”的汉语推广理念不谋而合,福庆学校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大力扶持。
中国国家汉办将其设立为缅甸第一所“孔子课堂”,相较而言,其他仍坚持传统华文教育的华文学校却日益陷入尴尬和迷茫。
它们大多使用的台湾教材已严重老化,其中甚至还有“光复民国”等意识形态内容;但希望得到中国国内教材,或针对缅甸华文学校非全日制教学的现状专门编写一套各科目教材的要求,却因为中国官方顾虑“会对当地正规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干扰,干涉国家主权”一直未获支持。
而民进党执政时期,台湾面向缅甸华裔学生的联招考试中断,等国民党重新上台,招生名额也锐减;而要去往中国大陆留学,则需要参加汉语言水平测试,与学习汉语的非华裔学生竞争名额。中国国内大学针对留学生收取的高昂学杂费,也非缅甸普通华裔家庭所能承受,因此,缅甸华裔学生出国深造的机会锐减。曾有华文学校向中国官方提出,能否仿效台湾,面向华裔学生组织单独考试,并提供奖学金,但同教材问题一样,未获回应。
事实上,由于缅甸华文教育仍处于“非法”状态,这些扶持都仍是地下状态,“只能做不能说”。华裔学生去往中国留学的学历也得不到缅甸官方的承认;新政府上台后,大缅族主义的政策未有实质改变,缅甸国内对华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也未消除。
一位2011年刚从昆明医学院毕业的华裔学生回到缅甸发现,由于缅甸不承认中国学历,她无法取得在缅甸行医资格。而另一位在缅甸大学法律系毕业正在律所实习的华裔学生则遭遇了另一种尴尬:由于持的是绿色居民证,他被告知,他不能从事律师职业或者成为法官。
同时,大量中国企业涌入缅甸后,价值观的不同让双方纠纷和摩擦不断。“虽然已经走过了最黑暗的时代,但现在还不是缅甸华文教育的春天,”明德文教会一位董事说,“在缅甸实现真正的政治转型和包容的民族政策以前,缅甸的华文教育仍需要自力更生。”
为了华文教育的长期存续,明德文教会的几位董事正谋划利用缅甸准予私人办学的政策,在缅甸开办一所职业学校,为华文学校培训教师。“这是我们亟待实现的一个梦想。”他说。
作者:
打败缅狗
时间:
2015-8-7 12:58
还胞波,呸呸呸!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