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永历帝逃往缅甸时,已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为何不保护永历帝去台湾? [打印本页]

作者: 现果敢    时间: 2020-5-5 20:26
标题: 永历帝逃往缅甸时,已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为何不保护永历帝去台湾?

公元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缅甸王交给吴三桂,随即被吴三桂杀害,在前一年,也就是永历帝逃入缅甸的永历十五年,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已经占据台湾,当时的清朝无水师,台湾是绝对安全的避难处。


那么,为何永历帝在危急时刻不逃往明臣郑成功所在的台湾,非要去危险重重的缅甸?郑成功为何不能派人接永历帝去台湾?这样的话,南明没准能继续延续下去,有永历帝这杆大旗在台湾竖着,抗清形势也会好很多。

有很多人分析郑成功不接永历帝去台湾的原因是他心目中认可的是隆武朝(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国姓就是隆武皇帝赐予的,他的官方称呼应该是朱成功),但实际上,早在永历三年,郑成功就已经奉永历朝为正朔,还接受了永历帝册封的延平郡王的爵位。

从政治形势上讲,在隆武帝全家被清军杀害后,在西南地区称帝的永历帝已经成为南明唯一的代表(浙江沿海还有一个鲁王,但因早早避居海岛,已失去领导抗清群雄的资格),如果有可能,郑成功绝对愿意让永历帝到自己的地盘上来。

从私心上讲,接收永历帝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对郑成功领导抗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郑成功之所以没有去接永历帝到福建或台湾,是形势和条件不允许,当然,双方也有一定的隔阂,主要原因有三点:


永历帝及其下属不信任郑成功

永历朝的根基在西南云、贵地区,所依仗的军队是原张献忠余部,几经波折后,是晋王李定国挑起抗清大梁,相比较郑成功,永历帝和他身边的文臣更相信李定国,永历三年郑成功就是郡王了,十多年后还是郡王,可李定国早早就是亲王了,可见,永历朝对郑成功是有戒心的。

而且,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隆武朝时有过以武力挟制隆武帝的前科,隆武朝的败亡也是郑芝龙降清造成的,截止到永历十五年为止,郑芝龙都还在清朝为官(当年十月才被清朝处死),郑家有这个前科,永历帝哪敢去郑成功那里?万一郑成功学习郑芝龙怎么办?


双方的距离实在太远,无法安全到达

永历帝在准备逃往缅甸时是在云南和缅甸的交界地区,而郑成功是在福建的厦门岛上准备收复台湾的战役,双方的距离间隔超过5000里,云南在内陆地区,郑成功无法用水师迎接永历帝,只能走陆路,中间隔着已经被清军占领的广西、广东、福建三省,假如没有十几万军队护送的话,双方会师于厦门岛的可能性等于零。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的意愿

永历朝的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手上,就连掌握兵权的晋王李定国都需要和马吉翔合作,才能获得完全的政治支持,永历帝弃国逃往缅甸就是马吉翔的主意,或许当时只有逃往缅甸地区才能躲开清军的追杀获得安全,但最有可能的是,马吉翔不愿意永历帝投奔到拥军大将那里去。

永历帝是南明抗清的一块招牌,马吉翔控制住永历帝就能获得权位,远离李定国和郑成功才是马吉翔需要的,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是去投奔李定国或郑成功,到时候就不是他马吉翔说了算。

郑成功如果得到永历帝,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郑芝龙,即使他忠于明朝,但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不会妥协,因此,马吉翔宁可忽悠永历帝去危险的缅甸,也不会让他去找李定国或郑成功。


综上所述,不是郑成功不愿意接收永历帝,而是现实条件办不到,相隔数千里,西南到海边的路全是山高林密的险恶道路,即使双方能打通交通线,永历帝在马吉翔的怂恿之下,也不会去找郑成功,这和郑成功对隆武帝的感情更深无关,手上有个皇帝是谁都想要的,只不过办不到罢了,何况当时郑成功的全部精力都在台湾身上,也没有空去为永历帝担心。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