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杂于利害”中缅形势再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1
标题: “杂于利害”中缅形势再分析
章节目录:
1、缅甸“朝秦暮楚”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是格局变化中利益的选择。
2、依托欧美,称斤战略。
3、昂山素季“协整执政”中的矛盾。
4、美国“乱缅制华”,中国该如何应对。
正文: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形势下,评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地去分析单一的国力指数,而忽视它在世界格局中的价值和地缘框架结构,以及区域共同体中的影响力。然而,作为共同体中的一个“个体”,它的定向方式也会随着格局变化而改变。“对称是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它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这就是东盟、这就是缅甸。
缅甸对于中国的地缘价值是相对固定性的,而中缅两国的地缘政治是呈绝对流动性的。两极格局的形势下,缅甸亲华是避免中国加大对缅共的支持;新干涉主义的形势下,缅甸依托中国是抵制美国推行的民主革命;而美国对缅甸20年高压制裁的形势下,缅甸选择了妥协;在亚太再平衡的形势下,缅甸为了使本国利益趋向最大化,利用自身的地缘战略价值,在中美博弈中不断借局布势。
然而,中国为突破封锁疲于一带一路建设,面对当前经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高依存度。”如何打破缅甸在借局布势中要挟中国的价值?!如何在“反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框架平稳再整合,减少区域激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权衡客观条件下的必然前提,从而厘清利益最大值。
1、缅甸“朝秦暮楚”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是格局变化中利益的选择。
当分析中缅关系的时候,部分研究人员总会以“胞波”的惯性思维,进行“表水涉澭”式的评估,却将缅甸与西方的关系趋于边缘化。即便缅甸亲向西方势力之时,依然惯性的认为“不结盟政策”是缅甸的国策;而不去分析这个“胞波”,以及所谓的“不结盟政策”是建立在什么客观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中国在缅投资项目被停,乃至2012年、2015年缅北地区冲突,缅军多次将航(炮)弹落入中国边境,中国对缅依然抱有“包容、观望、等待的态度”。
冷战时期:“吴努亲华政策”是为了清剿盘踞在缅甸的国民党残军,因此与新中国达成对立面矛盾的统一。“奈温排华政策”是为了抵制共产国际南下,因而与新中国对立面矛盾展开。“缅甸所以能保持中立,继续对华友好”是由于中苏美缠斗在印度支那战争。“缅甸不结盟政策”,则是避免在大国冷战中殃及池鱼;因此,游离在中美苏的三角外交中,左右捭阖。如: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公约组织,亚太理事会;苏联主导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缅苏安全协定;中国主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于上述环境,在冷战对峙下的大国狭缝中,才有了缅甸的不结盟政策。
冷战结束:随着苏联解体,美国开始推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缅甸新军人集团为维护自身的特权利益,抵制美国主导的昂山民盟运动,“友华拒美”是必然的选择。因此,美国将美缅关系降为代办级。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内在的因素,所以缅甸在此阶段倒向中国也是客观条件迫使主观意识做出的抉择。缅甸在SLORC(国家恢复与发展秩序委员会)与SPDC(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阶段,美国一直不放松对缅甸的制裁。包括缅甸加入东盟成员国,美国都会对缅甸不接受“民主改革”而加大制裁力度。
通过针对缅甸制定的《海关和贸易法》、《缅甸人权与民主法案》、以及美国各届总统签署的第13037号、13310号、13448号、13464号行政令,并圈定对缅制裁名单“特别选定对象”,冻结该清单上的人的在美资产(其中包括登盛、瑞曼)。并禁止美国公民和企业与名单内的个人及实体进行业务往来。如果违反,将被处以最高25万美元或相当涉案金额两倍的行政罚款;如涉及刑事问题,可能处以最高100万美元罚款和(或)20年监禁。其中欧盟对缅制裁,冻结了缅甸150余名官员的财产,停办缅甸官员出入境签证。据联合国调查统计,在美国为首的对缅20年制裁时间里,外贸赤字连年上升,缅甸90%以上的家庭,将其收入的60%~70%用以购买食品。
综上前提,缅甸为了维护统治,打破制裁,以丹瑞为首的军人集团,在此阶段只有放弃中立主义,奉行“一边倒”对华友好外交政策。原因,其一、希望中国在维护缅甸国内稳定方面给予理解和支持;其二、希望借助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力量度过难关;其三、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若是联合国要做出全面制裁缅甸的决议时,希望中国可以动用否决权。(“从冷战时期到多极化阶段”另在系列论文中详述)
换装民主:缅甸军人政府,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随着政权的巩固,军人集团逐渐意识到“一边倒”的友华政策不完全符合缅甸的国家利益。以1997年加入东盟为标志,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以“一边倒”友华政策,转向以中国为依托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以大国平衡为手段,达到维护缅甸国家利益的最终目的。鉴于美国为首的多边制裁政策,一方面于2003年8月推出“七步走民主路线图”,明确恢复制宪国民大会。另一方面与东盟国家签署《第二巴厘宣言》,构筑安全、经济、文化共同体,维护该地区的战略独立性。
然而缅甸此阶段,以中国为依托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近似于奈温时期平衡外交的翻版。这种中立主义的不确定性,并未使美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美国想要的是一个能得以控制的缅甸政府,凭借与中国的地缘因素进而对华间接制约。而实行美式民主,取消权力与政策的集中制,是对该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手段。但是,美国在这一次落空了。因此,美国、欧盟和日本以“缅甸人权状况糟糕和民主化进程停滞”为由不断对缅甸和东盟施加政治和外交压力,迫使缅甸放弃2006年轮值东盟主席国为代价。
尽管如此,美国对缅制裁力度并未缩减,2007年1月12日美国试图强行推动安理会表决缅甸问题决议草案。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南非投了反对票,决议未能通过。2007年8月15日,由于国际油价提高,缅甸能源部突然宣布提高油价,导致物价上涨,引发以“改善民生,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和解”为主题的“袈裟革命”。2007年9月26日美国和欧盟27年成员国,联合向安理会呼吁制裁缅甸。美国财政部并于次日公布了对缅新的制裁措施,主要内容有:冻结包括“和发委”主席丹瑞在内的14名缅甸官员在美国的资产,禁止美国公司和个人与这14名缅甸官员进行商业往来。10月18日禁令对象扩大到缅甸军政权的财政支持者和公司(这就是小布什签署的13448号行政令)。2008年美国再一次加大对缅甸的制裁,4月30日签署第13464号行政令,宣布就缅甸政府继续压制缅甸民主反对派采取进一步措施。下令财政部冻结“作为缅甸军政府主要财源,支撑军政府的部分缅甸国营公司资产”。5月6日布什总统签署法令授予昂山素季“国会金质奖章。”为进一步加快缅甸民主化进程铺平道路。
在此前提下,缅甸军政府迫于制裁压力,于2007年10月制宪大会通过了制宪基本原则,翌年2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了新宪法草案起草工作,5月缅甸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了新宪法草案。这就是所谓的“七步民主路线图”的第四步,在美国经济制裁、政治打压、外交孤立的前提下完成。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3
2、依托欧美,称斤战略。
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改变了以往布什时期的单边主义做法。美国对缅政策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由单纯的制裁政策,转变为制裁与对话并举。究其原因,美国的战略布局与政治因素:
其一、是为了配合美国加强与东盟关系的战略需要,以抗衡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经济方面,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局报告“中国与东盟贸易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203.75亿美元激增到2008年的2310.72亿美元,增幅约达1304.1%。然而这一时期,美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却增长75.1%。因而,为奥巴马政府上台实行重返亚太计划申明了最好的理由。
其二、奥巴马政府上台亟待撤出伊阿战场,不仅伊阿战场每星期要花费美国纳税人差不多20亿美元;更主要的是,美国的海外战区司令部一直拥有一定范围内的外交权限,这就等于分割掉了白宫的权力,这才是奥巴马一直以来所在意的问题(奥巴马与美军军方关系一直不融洽)。因此,以缅甸作为重返亚太的突破口,不仅可以用柔性政策改善与“宿敌”关系,促其“融入国际社会”,又可以低成本、高姿态的方式将中国的21世纪海洋战略“釜底抽薪”。所以,“奥巴马主义”对缅甸的“伸手”外交,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美国政府,都是一举三得。
然而,基于缅甸的自身处境考虑,在美国20余年的高压制裁下,缅甸军政府开始认为,依托中国的“一边倒”政策,并不能在总体上现实缅甸的最佳愿景。但是完全倒向美国,又无法接受美式的普世观而失去“特权主义”利益。但是与中国无法解开的隔阂,即是华裔元素民地武装的合法政治诉求,与缅甸奉行的沙文主义相互矛盾。尽管如此,在多重矛盾的环境中,缅甸也决不会用“形而上学的外交方式”在中美之间作出肯定与否定的选择。而是继续“游离演幌”,以不结盟政策为外交辞令,在中美之间展开“外交二八开”。
基于上述前提,2009年1月20日缅甸丹瑞致函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美国能改变对缅甸的态度并解除制裁”。然而,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承认对缅甸制裁没有取得效果。美缅两国在客观环境使然下,政策风向调整“一拍即合”。但是缅甸考虑到,一旦对华政策改变,中缅两国山水相连,缅甸面对经济上的对华依存度,倘若中国对缅制裁,缅甸国力将受重创。因此,未雨绸缪签订地缘走廊的各项建设将中国“绑架”,在未来不可预估的形势下,缅甸以此挟持规避被动局面。因此,与中国相续签署了《中缅原油管道谅解备忘录》、《伊江上游水电项目协议备忘录》、《中缅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4
随之而来的,便是果敢八八事件。关于这项问题,笔者在篇首《从中美缅政治的逻辑审度缅北问题》有论述,在此不赘笔添文。
那么,接下来的缅甸2010大选,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然而昂山素季就此一反常态地、丝毫没有抗议地接受了这次大选,无不归功于幕后的美国导师。2010年11月13日晚,昂山素季解除软禁后,对政治策略进生了重大调整。其一、昂山素季没有公开谴责11月7日大选中存在恐吓和舞弊现象,无论在公开演讲还是在会见外交官员和新闻媒体时,都刻意回避了这个最敏感的问题,也没有攻击缅甸军人集团操控大选。其二、昂山素季表示愿意同丹瑞大将对话,愿意与在大选中获胜的巩发党合作。并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她不恨拘禁她的人,她与这些人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也没有对任何人的仇恨。”(这一手笔,与她本人实际政治谋略、以及性格是完全相左的。)
不容忽视的是,缅甸军人集团基于民族问题,在清剿华裔元素的民地武方面,与美国达成了对立面矛盾的统一。究其这些华裔民地武就是缅共的后裔,他们亲华的立场是从骨血里永远无法改变的。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对这些华裔民地武产生敌视呢?鉴于冷战时期,中国对缅共的酌量性支持,通过战略中的间接作用,迫使缅甸政府在1970年拒绝加入美国主导的亚太理事会、并拒绝美国在缅设立军事基地。由此,缅甸以依托中国的平衡外交,将美国推向了边缘化。
所以,“和发委”先后在2009年12月30日、2010年2月28日、2010年4月28日、2010年9月1日,针对华裔民地武下达四道收编最后通牒。在政治上,“和发委”又下令关闭佤联军等在缅甸内地的联络处,不再与这些民地武发生官方往来,民地武人员不许进入缅甸政府控制区。在经济上,禁止民地武从政府控制区采购一切物资,限制各个民地武与中国之间的边境贸易。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行动方向上很大程度迎合了美国的愿景。
履职后的缅甸登盛政府,在中美两国平衡外交的境况中并不乐观。一方面、2011年5月27日登盛政府与中国签署了《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另一方面、却在2011年9月30日单方面叫停了由中国投资的密松水电站。然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美国的压力,窥视着美国的意图。因为,登盛政府履职后缅甸的内部矛盾,首要就是与美国支持下的昂山民盟达成政治和解。所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修改现行的《政党注册法》,以及议会补选问题。
登盛政府面临的矛盾是昂山民盟,昂山素季的力量来自于美国,因此,欲想缓和与昂山素季的矛盾,必须要抵消美国的力量。缅甸无力于美国抗衡,只能更多地迎合美国的意愿,就此抵消美国的压力。
基于,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在2011年7月于泰国清迈组织非政府组织活动,策划反密松电站活动。昂山素季就密松问题,最先向美国邀宠,于2011年8月发表了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伊洛瓦底请愿书》。而登盛政府就此事,于2011年9月30日直截了当地叫停了密松项目。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缅甸NGO涉华活动扮演十分重要的支持者角色。美国利用NGO的方式即是向缅甸政府引示一个景语,同时又给缅甸政府创造一个理由。尽管如此,揆理度势,缅甸政府仍然相对保留底线。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5
(如,2012年3月1日,由美国西方势力操纵来自20个国家的9大社团,130个NGO联合署名的请愿书送交缅甸总统登盛,公开要求停止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然而,并未影响到2012年3月6日,中缅油气管道“第一穿”伊洛瓦底江岔河定向钻穿越的正式启动。基于上述两个问题,结果为什么前后各异呢?并非中缅油气管道是一个“四国六方”项目便多方顾及。而是由于美国对缅甸的压力,所以从战略角度不能自绝于中国。美国想遏制中国,中国又想走出去;一条管道肩挑两国战略,缅甸便成为了两国争取的对象,谁来都要追加砝码。由此,便形成了“称斤战略”。
中缅油气管道,是缅甸“称斤战略”中的一环关键组成部分,它既是战略要津价值的体现,又是缅中关系的最后一道底线。如,中缅铁路项目,对于缅甸“称斤战略”而言是也其中的一个部分;2013年,时任日本安倍内阁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称日本将放弃缅甸拖欠的5000亿日元债务中的3000亿,其余的2000亿则将通过日本的银行以融资形式解决。2014年3月,日本宣布无偿援助缅甸78亿日元帮助修建铁路等设施。一条没影的铁路,便赚了5000多亿日元,这便是“称斤战略”的效益。)
再回到上述话题,尽管昂山素季在口头上表明“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不把中国当成敌人。”缅甸军人集团也在外交辞令中多次表明对华友好。在实际行动中却屡屡出卖中国的利益,博得美国的支持。然而,我国某位专家却将此事认为是“缅甸社会民主化的进步”。(?!)
究其主要因素,即是压力大于利益之时,其政治方向就会转变。譬如,冷战时期,中国通过对缅共的支持,给缅甸适量的压力;缅甸为了抵消中国的压力,拒绝了苏美的军事援助。反之,缅甸今天迫于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政治定向也会改变。疑今察古,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尽管,登盛政府通过叫停密松项目、向美国邀功希宠,却没有得到实际的收效。因为美国看重的是中缅能源通道、中缅地缘走廊。因而,诸如此类对于美国眼里无伤大雅的事件,并不能抵消美国对缅甸军人集团的压力,美国也清楚中缅油气管道,并非基于多方投资国的因素;此类关乎全局性的战略决策,除非缅甸动乱,无论登盛政府、还是昂山民盟政府、都不会自绝与中国的地缘关系。而中国在战略通道上受其束缚,只要不影响底线则不会改变对缅关系政策。所以,美国一手拉着昂山素季,一手拽着军人集团,以支持缅甸统一民主的外表下,步步设局。而缅甸军人集团,则一脚踩在中国,一脚踩在美国,升级战略要津的自身价值在两国之间捭阖游离。
2011年缅美两国约定“以行动对行动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而美国却以缅甸政治改革滞后回应,并没有取消制裁和给予大量援助。因此,巩发党希冀通过2012年4月1日举行的议会补选,改善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由于补选席位只占议会总议席的7%,并不影响巩发党在议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因此以公正民主的方式,而非采用非正常手段。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5
此次缅甸议会补选,民盟赢得了45个议席中的43个席位。然而,美国基于缅甸议会补选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将补选作为缅甸政治改革真实性的试金石。二是、为2015缅甸大选投石问路,考量巩发党在“塔西佗陷阱”中的深度。在这次投票中许多选民连民盟的候选人是谁都不看,只要见到“战斗孔雀”的标志就画勾。缅甸的人心思变过程,已经发展到非理性的程度,更是超出了军人集团的稳控能力及威慑。基于这种环境,不但有利于2015大选,更是完全符合了美国利用民主设局的基础条件。
缅甸军人集团方面,则一厢情愿地认为,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多党制议会大选,是缅甸“七步民主路线图的第五步”;2011年2月4日登盛在联邦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完成了“民主路线图的第六步和第七步。”实际上,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眼里,即便民盟当选执政仍旧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民主路线图。
基于缅甸政治结构逐渐变化,中国由之前单方面与缅甸军人政府的外交,转变为同时与昂山素季反对党的接触。(楔入一点:1990年时任中国驻缅大使程瑞声曾到民盟总部祝贺民盟1990年大选获胜,遭到了缅甸军政府的抗议。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民盟和昂山素季是中缅关系的禁区。)2012年12月中国驻缅大使李军华与昂山素季举行了历史性会晤,并且中国驻缅使馆及中国各个对外友协与昂山民盟建立了畅通的联系渠道。
那么任何一项政治外交,都有其背后的含义及延伸的意义。
昂山素季对华交往,是希望得到中国在大选前对她支持,或在巩发党与民盟之间保持中立;大选之后,在“有限政治”下规避中美博弈,巩固民盟执政地位。
中国同昂山素季交往,是为了维护中缅经济走廊的稳定,避免昂山素季过于依赖美国的意志。
美国同意昂山素季对华交往,是政治权宜之计,避免中美关系影响到民盟大选,大选后阶段性的维护好中国与民盟的关系,使其与军人集团“平抑”的基础上走出襁褓。
缅甸军人集团之所以在大选前放开昂山素季对华交往,大选后纵使昂山素季对华外交,其用意是使昂山素季在中美两国平衡外交的中难以维系,从而增添美国对军人集团的重视,避免美国过于向昂山素季“挹注”。
那么,昂山素季大选之后担任外长,则是中、美、缅甸军人集团,共同的愿景。最为受益的则是缅甸军人集团。因为,昂山素季任外长,并不影响军人集团与中美两国之间政治互通。鉴于当前缅甸夹在中美两国战略狭缝中存在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由此反而卸下了跋前疐后的包袱。在难以折中的问题,昂山民盟是倾向于美国?还是互利于中国?这才是缅甸军人集团最希望见到的境况。
美国是扶植昂山民盟的衣食父母,亦是与军人集团分庭抗礼的凭仗。在美国的制衡下,双方在涉华问题上只能被动地更多采纳于美国的意识。缅甸与中国有经济上的互利,与美国却存有一个政权的危亡之忧。一头是香肠,一头是胡萝卜加大棒;谁都知道香肠好吃,但更清楚大棒挨打疼。所以,无论是军人集团还是昂山素季都难以摆脱美国的箝束。(但是,称斤战略,并不是昂山素季所能担挑起的。由于1989年3月缅甸军政府废除“缅甸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开始,成立私有化委员会和资产评估委员会,无影中军人集团侵吞了国有资产,所有经济命脉都有军人集团掌控。军方背影的企业,在缅甸国际贸易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当今国际战略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因此,昂山素季欲想挑起“称斤战略”,恐力有所不逮。)
然而,民盟新政府上台后,就密松问题仍然以“根据人民的意愿决定”而回应。民主是一个高难度的游戏,在缺乏法制监管下它更像一只洪水猛兽。更何况美国为首的西方NGO通过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并且不断培养缅甸NGO的从业者为其制造国际舆论。而民盟大选获胜后的第一项政策,即是将广电媒体私有化;从权术角度讲是平分与军人集团的话语权,从横向角度来看更多地方便了西方媒体的话筒。凡涉华事宜,在附庸于美国的民主之下,中缅项目不止是举步维艰,更是委肉虎蹊!!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5
3、昂山素季“协整执政”中的矛盾。
鉴于当前国际国内的矛盾与压力,昂山民盟能否在磐错式的政治环境中“协整执政”?绩效存疑!
由于民盟初次执政,并且从未有过对执政方针的研究,更不通晓国内经济建设与国际战略策略。即便2015大选仍然依靠来自于美国的国际事务全国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等顾问的指导下进行。据实而言,昂山素季领导下的民盟,虽然作为缅甸政坛上最大的反对党,在过去28年里除了反对军人执政外,并没有系统的政治纲领和具体的行动方针。加之长期以来,由于昂山素季被软禁,民盟的运作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民盟中央领导层老龄化问题严重,基层组织涣散,派系倾轧不断。在大选前准备阶段,民盟部分党员认为自己遭到排挤,指责昂山素季任人唯亲,为谋取个人地位和利益而放弃了原则。
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矛盾,有斗争的地方就有对立面矛盾的统一;这是一个逃避不了的现实。然而,带病执政的民盟,大选获胜后犹如捡到了一块很大的馅饼;欲想党内稳定,只能通过继续与军人集团斗争的方式,以对立面矛盾的统一规避内部矛盾。如是,又与“协整执政”相悖的。民盟上台后,所面临的外部矛盾诸如:
其一、“神圣家族”与“群氓主义”相矛盾。
民众支持民盟,是企盼一个能摆脱军人集团“特权主义”枷锁的政府。基于长年生活在军人集团白色恐怖下的人民以及民主人士,复仇的理想主义远远大于理智的现实主义。(缅甸是佛国,但是政治是没有佛性的。)其次,缅甸欲想发展经济,无法摆脱由军方背影下操控的企业链;那么一方面在与军方特权派合作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昂山素季又要求部长们制定“百日工作计划”,打击腐败并要求官员上报财产。因此,已经深陷“塔西佗陷阱”的缅甸,从政治哲学角度审度,又在面临着“批判的批判”与“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而演进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无法折中协整,便形成上层建筑压垮基础承重,由此引向“群氓主义”很难反素!!
其二、“建立缅族框架下的联邦”与“是否履行《彬龙协议》”相矛盾。
从法理上讲,缅甸的联邦不同于美洲的联邦,更有别于世界任何联邦制的国家。缅甸的联邦是建立在以《彬龙协议》为基础的联邦制,是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自由选择退邦权的共同体。但是从1962年奈温政变后的“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至今50余年,缅甸军人政府一直奉行的“铁血联邦”的制度。在军人政府的教育下,大缅族主义在民众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腐败的军人集团失去了公信力,但是基于民族矛盾,大缅族主义为主流的人民群体依然反应强烈。
而昂山素季所推行的美式联邦制,基于哪一种模式?目前民盟尚没有公开明确。尽管如此有一点可以判断,昂山素季的缅甸民主运动,实质上是与军人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因此,推行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模式更能符合民盟的利益。一来、可能通过集权制的联邦达到大缅族一统;二来、可以利用民地武与军人集团的矛盾,在和解中向中央收权。(战争是政治延续的过程,最终还要回归政治。)
其三、夹在中美两国的战略狭缝中,如何维系“一带一路”与“亚太再平衡”相矛盾。
中国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国,以西方阵营为首的日本是缅甸第一大债权国。虽然中国与缅甸经济上互利,政治上没有苛求。但是一条地缘通道,却形成了中国与西方阵营的天然角斗场。在“利与害”之间迫于双边的压力,如果继续保持中立主义,就像走在钢丝上却面临着两边的角力。然而,缅甸当前的政治境况,大大缩短了它的斡旋时间。美国视这种不结盟政策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从历史角度讲,缅甸并不是纯粹的中立主义,而是游离主义、阶段性依托。(注明一点,缅甸的游离外交共分为6个阶段:1954年~1967年在中美苏三国之间游离。1967年~1970年依托美国拒绝中苏。1970年~1975年依托中国拒绝苏美。1975年~1988年又继续在中美苏三国之间游离。1988年~2009年依托中国拒绝美国。2009年~今,妥协美国游离中国。)
基于缅甸60余年在大国的狭缝中成功的游离外交,其主要原因缅甸一直不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冷战阶段,越南是大国在中南半岛博弈的主战场;冷战之后,美国将主战场转移到了中东;而重返亚太之后,缅甸成为了中美博弈下争取的战略要津。
因此,当前阶段的缅甸如同走在钢丝上,如果不选择依托,难!
作者: 凌靖 时间: 2016-5-16 04:26
4、美国“乱缅制华”,中国该如何应对。
在篇首《从中美缅政治的逻辑审度缅北问题》中笔者曾论述到,美国之所以在旧阶段迟迟不针对缅甸采取外科手术,新阶段又尚未将缅甸引向动乱,其主要因素是顾忌缅甸与临国双重政治环境下的华裔民地武。因此,美国若想完成对缅布局,就要利用缅甸军人集团蠲除这些障碍。美国的这种布局,即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军人集团一旦消灭了华裔民地武(蝉)、背后美国这只(黄雀),就要吃掉军人集团这只(螳螂)!“吃”,并不是利用昂山民盟把军人集团彻底推翻;而是以此使缅甸各派系引向动乱,在动乱中才能抓住真正意义上亲美的代理人。美国“乱缅制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锁住3100公里的海岸线,反之,对于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毫无意义。
昂山素季对于美国而言,并不是能达到战略目的的代理人。她的目的是想夺回失落的权力。无论任何一个缅甸领导人主政,都不会主动迎合美国反华。缅甸与中国有经济上的互利,即便亲美能赚到一万美金,谁也不想放弃亲华而赚到的另一万人民币。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无论中缅油气管道、中缅水电项目、还是搁置已久的中缅铁路。对于缅甸经济角度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没有美国的压力,中缅经济会走向更好。尽管有美国的压力,中缅油气管道仍然是缅中关系的最后一道底线。而美国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道底线。缅甸这道底线,除非动乱,无论换谁执政,都不会自绝于中国。因此,基于缅中之间的这种关系,反溯美国的战略目的暴露无遗!
鉴于,缅甸内部斗争的因素,及美国介入的外因因素,在无法预控缅甸未来是否引向动乱的前提下;缅北民地武的存在,是控制风险系数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血统上讲,他们是华裔;在法理上讲,他们是缅甸籍;从缅甸宪法上讲,他们是缅甸联邦的一部分。如果美国搅乱缅甸,让我们的“胞波”蒙受动乱的苦难;缅北民地武,有权益维护缅甸的和平与稳定。
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价值、在美国重返亚太,搅乱缅甸的阴谋下;他们(果敢、德昂、若开、等等等等)才是真正的“胞波”,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财富。
作者:章雅韬
2016年5月4日
《果敢战争与政治的逻辑》系列论文,未完待续。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kokang88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