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但是通过农民起义坐上皇位的农民领袖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了。他们成功的背景是整个天下大乱,人心思变,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和政治纲领,并持之以恒的贯彻之。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锻炼自己的统治术,从而使得自身更加强大,在战胜各路豪强之后,成为开国之君。 与宋江一样,李自成是被逼上梁山的。一个下岗的小吏,失去生活来源后,最终铤而走险。但他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忠君爱国对他有很多的限制,他更想做的是打土豪、打贪官。在即将攻下北京之时,他与崇祯和谈,要求崇祯封其为王,他则替崇祯收服叛乱,抗击满清。崇祯不愿承担绥靖的名声,大臣也没有愿意背锅的,机会稍纵即逝,崇祯也吊死煤山。 有人对李岩提出的不纳粮进行质疑,但我认为这是李自成前期成功的原因,他的失败就来自于进驻北京后的无所作为。李自成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准备,如此多的劝进表也没有让他怦然心动。崇祯的死对其是种震撼,又让他对未来迷失方向。他把如此多的军队放置北京城中是一个重大失误,将帅官兵们见了这个花花世界也就把持不住了,本来军纪严明的部队变成了强盗,也就彻底失去了民心。 李自成没有在攻占北京的第一时刻进军山海关是极大的失误,当劝降不成时,他也彻底失去了机会。本来农民军能够势如破竹,最根本上还在于明朝统治机器的瘫痪,而不在于他的军队天下无敌。开仓放粮的政策是不错,但他没有用武力去捍卫胜利果实,这遭到了北方地主集团的疯狂反扑,他任命的地方官也就形同虚设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天命问题。农民领袖一旦成功就成为皇帝,摇身一变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这才有了所谓的天命。汉族士大夫来教化统治者,完成角色转变,成立新的王朝。这是大明王朝官员望风披靡的原因,他们背叛了崇祯,想要拥抱闯王,为的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但是闯王拒绝了这种献媚,他与官僚士大夫彻底决裂了。这时候就能看到闯王早已成了孤家寡人,均田在他这里不是口号,而是理想。但理想太沉重,没有人与他一起走。闯王没想做皇帝,他也体会了黄袍加身的苦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也被历史的波浪掀翻在地。 其实回到明朝的历史,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我们熟知的美国历史上得南北分化。中国北方,成为封建势力大本营,土地兼并严重,土豪劣绅势力强大,中国正在往后退,变成封建化浓厚的国家。大地主们武装自保,对国家不承担义务,谁能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拥护谁做他们的领袖。中国的南方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正在形成,他们开始反对专制,要求自主。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了东林党,想要通过政治改革改变国家现状。但也造成了南北巨大的鸿沟。这些士大夫们只想偏安一隅。这是他们短视的地方,他们放弃了北方,江南则永无宁日,没有大中国的视野,他们终究会失败。但他们的抵抗也是最坚决的,嘉定三屠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满清的胜利实则加深了中国的封建色彩,暂时调和了中国南北的矛盾。《红楼梦》算是北方对南方经济控制的又一番努力。但随着楼塌了,这种努力归于沉寂。随着南方经济的继续向前,也随着外国势力叩开中国大门,中国南方的色彩更多元了。有民族主义、有买办势力,还有维新共和。北方还是走在老路上,义和拳运动是对李自成起义精神的继承。他们被收买了,也被出卖了。最终,袁世凯的横空出世缓和了矛盾,但又制造了更多的矛盾。满清有山西财阀抗衡南方势力,袁世凯没有,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 以后来人的角度看,真正重新让中国南北建立联系的就是我们伟大的长征,到达地陕北也是李自成的家乡。均田赋的口号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继承。这批共产党人却不受封建忠君思想的羁绊,想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通过自身的努力,他们如李自成一般进入了北京,去北京赶考。他们采取的措施是政治协商,他们争取的是南方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这一共识,中国实现了统一。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 李自成的困境不是解决了,而是被拖延了,关键点在于角色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这必然带来南方的失落。而南方大员们又是何其的多,历史底蕴又是尤其的深,他们总在尽全力恢复昔日的荣光。共和国的前20年扭转了中国的经济格局,形成了全国一盘棋,这是李自成如论如何做不到的,他想要的就是占据几个省,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不能做皇帝,只愿被招安限制了他的上限。心中无天下,何以安天下?中国的南北对峙长期存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只有北方形成经济上的真正超越,新型的南北关系才能形成,中国也必将强大。曾经的红楼梦破灭了,或许现在的中国梦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