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司时期 (节选《果敢志》、不作删改) 人员录用 土司统治(1840~1959)时期,果敢地方公务人员的录用,由土司衙署统管。其中,文秘师爷,为聘请录用;顾问、议员、处长、科长等职官,属委任录用;土目、经勐、守备、新爷、千总、把总、百总、属官、伙头等大小头人,系册封世袭录用。士卒兵丁,则根据习惯法和单行法,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民有当兵、纳粮、纳赋、做夫之义务”的法律规定,根据时局需要,统一征调或个别选调录用,习称“挂兵”。
在编人员 土司衙门及圈户公务人员在编情况,已经缺失系统的详载,仅能从零星散载文献中,略知梗概。土司设治的早期(1840~1897)、中期(1897~1941)。土司家宅即为土司衙门,土司家政与地方行政,合二为一。衙门,初在楂子树,1916年迁炸地林。其管理运作,大致是“司官主外、太太主内”的家族家庭式行政。据《果敢》载:衙门中“除司官及家属外,聘请二三位外籍华人,办理文牍业务,称为师爷”。此外,衙门还有顾问、处长、科长等职官,协助土司理政。还有随从、马夫、厨师、相帮、裁缝、信差、扫地、上灯、刮马圈等兵丁杂役和佣工。另有土司红包头卫队建制,官兵全员30多人。据故老相传,当时衙门供养人口近百人。其次,每天还要接待来诉来访的客人上百人,摩肩接踵,宛若集市。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缅北,并以滚弄为据点,不断派出日伪军,偷袭驻果远征军及集市村庄。时任土司杨文炳、继为土司杨文灿,在远征军支援下,将红包头卫队扩编为果敢抗日自卫队后改自卫支队,设司令部于西山区护国营,后迁维新城,官兵扩大至近千人,分头把守关隘,与远征军驻军一起,反击日本侵略军的进犯。土司家眷,则避难苦菜林,后移居竹瓦寨。当时,果敢地方军政公务人员,已达上千人。
1946年即抗战结束,继任土司杨振材,推行政务维新改革。首先是整编武装部队,将自卫支队改编为武装警察中队,仍设司令部于大水塘北侧维新城,但官兵人数削减至150人;后期曾增至500多人。并开始推行3年制的义务兵役制。接着,在维新城兴工建造土司行政公署,为砖土木瓦顶两层建筑;开设顾问团、参议会这两个辅政和参政机关,其成员多为交叉任职,计13人;分期轮流值月,协助土司行政。同时,常设总务处及司法、财政、军需、警务、教育等科室。其次,复修了炸地林土司住宅,同时,保留竹瓦寨土司住所。将土司居家与土司行政公署分离管理,并立下规矩:除被封委公职者外,土司家属,不得干预公署行政。据经历人士回忆:当时,果敢地方行政公署军政在编公务人员不到200人;明显比抗战期间,大幅精减,但确切人数缺载失考。
基层圈户的大小头人,终土司设治始末119年,均实行分封世袭管理。大小头目,所用幕僚兵丁,多寡不一,具体人员编制,已经失考,仅知20世纪60年代,设有91个行政户,辖360个寨子。
职官封委 土司时期果敢最高行政长官是土司官,直接由中央朝廷或上隶行政机关批准。比如首任世袭土司杨国华,系由云贵总督奏准,被清廷册封为“世袭果敢县正堂”,时在1840年即清代道光23年。(参见《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和《杨家》)。1897年,果敢地区被划归英属印缅殖民地,但土司官的承袭,仍要经新的上隶行政机关乃至英国殖民当局的册封。比如1929年,土司杨春荣去世,法定应由其长子杨文炳袭职,但曾一度被果敢的上隶木邦土司,将承袭权判给原摄政土司杨国正后裔杨春沛、杨春锦弟兄,后在杨文炳的依法据理申诉之下,终由英国殖民当局出面否定了木邦土司的判决,将土司世袭权授予杨文炳。土司衙门的职官,包括师爷、处长、顾问、议员、科长等,则由土司聘任或委任。基层圈户土目、经勐、守备、新爷、千总、百总、把总、属官、伙头等大小头人,均由土司册封,并予以世袭。
据《果敢》载:抗战之后(1946),原红岩李氏、慕泰赵氏、金杯戴氏、金念金氏4个经勐,被升格册封为土目,其职级仅次于土司。其中,红岩土目李金林死后,其子李自兴袭职,但职级降为守备。南郭头人本为守备一级,但民间习称新爷,因守备与新爷同级。芒磨、鱼塘、杏塘等封地的头人,则多冠以千总衔。崇岗、兴旺、大山等封地头人,则多称为把总。班永龙塘、红石头河、火烧寨、东山大洞、杨德山等封地头人,则由土司族属世袭,名为属官。东山地区及东山下坝封地头人,则多称大伙头;比如大新寨有杨氏大伙头,昔娥有金氏大伙头,芒究有王氏大伙头,红豆林有杨氏大伙头等。多数头人,“只要不犯重大错误,或不被人民告发,都是父死子继,世代相传。如头人因公殉职,或身死子幼者,可由妻子承之,照旧任职”。“新头人更换或父死子继时,按例由土司发给委任状,以示合法”。“受委人要备办礼物,携带随从,亲到公署拜受,称为‘接礼’。返回时,户内人民早已十里郊迎,鸣枪庆贺;新头人则大张筵席,以示炫耀。此俗由来已久,如不经上述仪式,人民是不会承认的,也就无法办事,更谈不上光宗耀祖了”。
供给待遇 已知1941年之前,土司衙门的职官,除衣食供给之外,还享有薪俸,有的还居家建房于衙门附近,至今楂子树、炸地林土司衙门遗址所在地,仍有当年师爷、科长等职官住宅遗址或残存建筑保留。士卒兵丁,除衣食供给外,酌发津贴,家庭免去田粮徭役。抗战期间,曾规定职官月发小洋20元,士兵月发小洋5元,但往往“几个月还领不到一次,甚至饭粗菜少,营养缺乏。但官兵并无怨言,而且很少开小差现象”。抗战胜利后,推行三年一换征兵制度,年龄限制为16~40岁男丁。服役期间,供给衣食,酌发津贴,免除家中田粮徭役。至于圈户大小头人,供给自理,不享受土司行政公署财政供给。
奖励惩处 土司时期,按习惯法和单行法规定,对地方军政公务职官兵丁,凡有功者,会受到土司的封赐或奖赏。比如1875年红白两旗战争期间,在南京里战斗中,摄政土司杨国正,“差不多丢掉性命,但由于其警卫蒋三,提醒他注意对方的阴谋,他才幸免于难。从此,蒋氏受封石房户,世袭相传”。(参见《杨家》)。又如1949年东山麻栗林黄大龙,因擒获曾经偷袭打劫杏塘马场的匪首杨文荣之兄杨文豪,受赏银洋4000元,并被委任东山联防队长。(参见《果敢》)。又据社会口碑调查,火烧寨杨氏,习称“三窑匠”,不仅是烧窑制陶的工匠师傅,而且武功出众,多次为反击外来侵扰,立下战功,被土司封为属官,世袭食邑火烧寨,被称为独立户。同时,对那些反叛、投敌、贪脏、恶霸、篡权等职官士卒,会予以惩处。比如1929年争袭土司世袭权的杨春沛、杨春锦弟兄,终被驱逐出境,田产地业被充公,并责令永远不得返回果敢。1943年发动兵变夺权的扫荡大队长杨文泰,最终被枪决,并抄家灭门,财产充公。抗战间投靠日本的奸细头目杨怀德,最终被果敢抗日自卫支队所清除。1954年公署司法科长、南郭头人李文鸿,因贪脏敲诈,受到人民指控,被土司杨振材下令查办,乃至召开群众大会,对其进行清算斗争,当场被免职,并由群众另选新的头人,接替其职。(参见《果敢县情况综合》)。另据《单行法》规定:军政公务人员,违反命令,自行其是,将“处以3个月以上3年以下之徒刑,或罚银若干”;公务人员利用职权、勒索钱财,“以刑事论罪,科以1年以上5年以下之徒刑”等。
职官培训 已知抗战时期(1942),土司杨文炳曾选拔张学贤、杨振祥、杨文泰、杨国智、杨振鑫、杨怀珠等13名自卫队官兵,赴中国大理战干团接受训练,回果后分配到自卫队任职。1949年4月,继任土司杨振材,在维新城创办军事进修班,亲任主任;其弟杨振声,为副主任;教员有张文华、赵柱国。学员有彭家声、罗星汉、唐朝文、许文藻、苏文龙、王从德、鲁宗圣等30余人。学习8个月,实际毕业22人,均授予少尉衔;并分配到自卫队或区联防队任职。抗战结束,先后征兵8期,每期新兵都要集训3~4个月,方分配到连队。1963年10月,杨振声组建果敢自治军,次年2月,曾在拱掌创办自治军干教队,队长张学贤,学员86人;培训4个多月,然后分配到连队,当任基层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