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緬軍人集團的利益能夠代表國家利益?
作者:王子瑜
緬甸深受緬軍人集團禍亂頗久,儘管該集團的領導人已經換了3位將軍(奈溫、丹瑞、敏昂萊),但這個集團依然是秉持“Tarmadaw至高無上、可以淩駕於憲法之上”的軍人利益集團。自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獨攬大權以來,率土入籍的果敢漢民便遭受歧視、排斥、壓迫與同化,軍人利益集團歷屆獨裁者均視果敢漢民為異類,一心欲除之而後快。於是2009年在軍方的精心謀劃下就有了“果敢8.8事件”,並一度成功肢解同盟軍,而緬方也因此全面佔領統治果敢14年,期間,軍方假鞏發黨之名全權代表果敢民族和當地各族人民的利益。 2024年1月5日果敢及特區政權得以榮耀光復,敏昂萊政變武裝在“10.27颶風行動”中全線潰敗後,拒絕接受第一特區全面光復的事實,處心積慮集結重兵企圖重返果敢再次霸佔果敢漢民的祖居故土家園。政變集團罔顧“海埂共識”,自2024年3月份起在其控區內廣徵兵員、調集軍火、增購戰機,陳兵臘戌,計畫大舉反撲。兵家雲:“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為求生存、衛故土、爭平權、防挨打,同盟軍不得不率子弟兵跨區禦敵,進行有限度地自衛反擊,開闢戰略縱深,以保第一特區生存空間不再受軍人利益集團野蠻侵犯。
為防止政變武裝準備充分戰力充沛後,調集全國之力向第一特區全境發起進攻;為了維護特區的戰略安全和生存空間,拔除直接威脅第一特區安全的緬東北軍區司令部便成了同盟軍迫不得已的選擇。換言之,臘戌之戰的爆發是同盟軍在緬方咄咄逼人一再挑釁下為求自保,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抉擇。 當前,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掀起的武裝革命浪潮,是因為發動政變攫取國家大權的敏昂萊利益集團完全不具備執政合法性和治國理政能力。政變三年多來,軍方執政團在各方面的表現既沒有獲得國內人民擁護,也沒有得到東盟及聯合國的承認。在打壓反政變民主人士過程中政變武裝無所不用其極,肆意抓捕、非法處決、無差別轟炸居民區等殘暴手段,致使人民群眾過著惶恐不安的生活,生命財產安全毫無保障。全國人民不堪忍受暴政,紛紛揭竿而起,組建人民保衛軍進行武裝革命。
緬甸近半個多世紀的亂局與困境的根源,是軍人利益集團蠻橫操控國家機器所致。其獨裁、蠻橫且殘暴的政策及行為,讓緬甸民主進程與民族和解反復倒退,短短數十年間,軍人政變的歷史一再重演。面對軍事強人反復幹政並禍國殃民,緬甸有識之士已深刻意識到:軍人利益集團幹政,國家永無寧日;軍人利益集團繼續掌權,則緬甸民主進程終將無限迴圈在軍頭獨裁統治的黑暗之中,而解決緬甸問題的關鍵,就是終結軍人集團的獨裁統治。 自軍事寡頭吳奈溫獨裁統治以來,軍人集團的利益就成了緬甸的核心利益。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被迫無條件為軍人集團的利益讓步。假如不是軍人集團長期執政和幹政,天然資源豐富的緬甸國家就不會如此貧窮落後;假如不是軍政府實行民族壓迫與歧視政策,全國民族武裝就不會如此之多;假如沒有軍人利益集團的壓迫與排擠,緬甸華人必能像發達國家的華人那樣,為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建設做出卓越貢獻。
當下的緬甸,正處在歷史性轉折的關鍵時刻,國家和人民的未來將因這場大革命而產生深遠改變,同盟軍這支代表緬甸華人基本利益的人民武裝自“10.27颶風行動”之後一路凱歌,取得了緬甸華人前所未有的戰績和影響力。2024年8月3日同盟軍宣告“全面清除盤踞臘戌欺壓當地人民的政變武裝,取得了臘戌解放戰役的全面勝利。”這支執行正義黨政治任務的人民武裝,光榮完成解放任務後,致力於臘戌市的防務工作,由第一特區政府承擔起治理臘戌的艱巨任務。在緬甸民族正義黨領導下,聯邦第一特區成立“臘戌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開啟了臘戌市的戰後重建工作,醫治戰爭創傷、推動復工複廠、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攜手廣大臘戌人民重建家園。儘管臘戌市自9月8日起連續遭到政變武裝無差別轟炸,但並沒有擊垮特區軍民重建家園的生存意志。
如今政變武裝連續二十多天無差別轟炸之下的臘戌,幾乎淪為廢墟。面對軍人政變集團的瘋狂行為,儘管有一些人還在努力假裝“置身事外”,認為政治和戰爭與自己無關,僅僅把革命戰爭視為參戰方加諸於無辜人民的生存災難,但革命者卻將此視為臘戌人民爭取自決的歷史性時刻。對城鎮實施無差別轟炸,已經讓這個獨裁的軍人政變集團徹底失去了民心,讓那些之前仍對軍方執政團抱有一絲希望的人們,徹底放棄了軍人回歸統治他們的幻想。隨著政變武裝邪惡政權的恐怖行為升級和擴大,已激發更多緬北華人憤然投身革命,增強他們反對軍人獨裁、誓死捍衛家園和生存空間的決心。 人民的生存意志是野蠻武力無法攻破的長城,現代政治文明之所以強調“主權在民”乃因主權是由公共意志組成,並非全由當權者或抬槍的人說了算。臘戌市人民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最終仍將取決於臘戌各族人民的意志。當然,假如他們的態度是任由宰割,那麼,自然會有人充當他們的代表,全權代表他們的利益和權利。但是,筆者仍要在此弱弱的問一句:“憑什麼緬軍人集團的利益就能夠代表緬甸的國家利益?憑什麼同盟軍只能挨打不能自衛反擊?”
寫於2024年10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