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钦邦是缅甸东北部的自治邦,与中国云南、西藏接壤,生活在这里的克钦人与中国的景颇族同根同源。几十年来,克钦军与缅甸政府军之间冲突不断,10余万人沦为难民。图为克钦邦东部省的一座难民营内,一个出生在战火中的小孩躺在妈妈怀里吃奶。
中缅边境线上,散落着100多个难民营。龙江边的一座难民营附近,孩子们在河里戏水。这条河是界河,对生活在河边的人们来说,出国比去邻县更加容易。缅甸自1948年取得国家独立以来,一直存在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成立于1961年的克钦军是其中比较强大的力量之一。 一名天主教男子站在难民营门前。一百多年前,英国的传教士来到缅甸,生活在缅北的克钦人接受了基督教,成为他们的信仰。如今,克钦人多半信奉基督教,少部分信奉天主教,而缅甸政府则在宪法中规定佛教是拥有特殊地位,并为多数人民所信仰的宗教。 在难民营的竹屋板房里,一位老人戴着眼镜在读圣经。缅甸分为七个省和七个邦,其中七个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克钦邦面积在缅甸居第二,其首府密支那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克钦邦东部省的迈扎央难民营。1994年,在缅甸军队的进攻下,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签订和平协定。 一位妇女在展示克钦人的民族服饰。克钦邦生活着20多个民族,其中克钦人为主。缅甸现政府2011年3月执政以来,已经与11股地区武装力量中的10股达成停火协议,准备进入政治谈判阶段,唯有克钦军一直没有实现停火。 一名背着枪的克钦军侦察兵骑着摩托穿梭在克钦邦城镇中。2011年6月,克钦军与缅军再次爆发冲突,克钦军要求缅军从缅北边境地区的太平江电站附近新占领区撤退,缅军则要求克钦军从其原有据点撤走,双方互不让步,最终爆发冲突至今。 难民营前,一个孩子拿着玩具手枪。缅甸现政府从2011年执政以来,与克钦军进行了11轮和谈,但由于缺乏互信基础,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场三年的内战造成20万克钦族人流离失所,大批孩子离开了父母,开始流浪的生活。 一个孩子手中拿着两个弹壳,这是他的玩具。克钦邦的征兵策略是男子从13岁起就必须当兵,且终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后不在军队里也只能算“休假”,有战事发生必须马上回来;每户人家必须有至少一半子女参军;如果没有男子就招女兵。 东部省一处难民营的简易诊所内,简易的设施和药品只能满足部分疾病的需要,如果遇到大病,他们需要转移到中国境内的大医院。 一个穿着克钦传统服装的年轻人站在最早建立的一批难民营前。中国政府在2011年曾经将大约2万多克钦难民短暂安置在云南的20多个难民营内,但随着冲突延续和难民管理难度增加,2012年这2万人又被遣返回缅甸,他们最终只能由联合国和克钦邦接收。 一位克钦族老人在国际救援组织提供的帐篷外的柴火堆上睡觉。冬季快要来临,每家每户都预备了尽量多的柴火。 清晨,一位克钦老人难民营旁的路边焚烧落叶堆取暖。由于救济物资紧缺,难民们不得不想办法节约度日。在难民营中除了牧师与教师,几乎见不到健康的成年男子。 在2001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庄鸿飞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协商合作开发该区域,这栋建筑建成后主要用于博彩业。战争爆发后,庄鸿飞离开了克钦邦,而这栋建筑内的物品也被当地人变卖,原本豪华的酒店也变得荒芜。 拉扎央是缅甸距离中国陇川最近的一座大型城镇,内战开始前,这里有多座赌场,大量的中国人从内地来境外赌博,人流最大的时候能达到每天4万人。在战争开始之后,拉扎央的赌博业受到重创,几乎无人问津。 在东部省一处难民营的学校内,老师们在中午忙着帮学生改作业。克钦邦的人们声称,缅甸政府并不希望克钦人拥有知识,所以会限制他们的孩子去学习知识。除了与缅甸政府间的战事,克钦解放组织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在刚刚铺好的水泥地的教室里,一个女孩在窗口读书,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在难民营的许多地方都能听到孩子大声读课文的声音。克钦人知道,只有认真学习知识才,能更好的武装自己,战争开始之后,克钦孩子比往日更加刻苦的学习。 下课的一队小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声哨响之后,所有人都静默站立,这是他们用这种方式向落克钦邦旗来致敬。每天升旗和降旗的时候,所有克钦邦人都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静止不动以示致敬。 一处刚刚建好的难民营,由于还没通电,人们夜晚只能点着蜡烛生活。二战结束后,被誉为“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身穿克钦服饰来到克钦邦首府密支那,说服了克钦民族一起联合建立国家”,而直到今天,克钦邦与缅甸政府之间的矛盾却仍没有解决。 拉扎央市旁边,一处刚刚建好的难民营还没有通电,晚上太阳下山后,人们点起蜡烛照亮。营地外面的天空中银河高悬,在持续的战争中,克钦邦送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源:环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