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了粟裕作战方案的思路,下面接着讲黄桥决战的实施过程。粟裕在我军将领中以灵活用兵、善用奇兵著称,他善于从本质上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战争指导,并且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用兵谋略的精华“奇正相变之术”,辩证地处理坚持常规战法与创造新的战法的关系,在黄桥决战中不拘一格,果敢用兵,达到了神妙莫测、出神入化的程度。 根据优选的作战方案和严峻的战场态势,善于发挥各纵队特长的粟裕将有限的兵力部署得十分巧妙,以3/4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设伏于黄桥镇外——即以兵力比较充足的第一、第二纵队作为突击兵团,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之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地区待机,歼敌于黄桥外围;仅留1/4的兵力作为守备力量,即以人不足两千但作风顽强的第三纵队用于坚守敌集中兵力、持续猛攻的黄桥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对黄桥周围地形了如指掌的粟裕,要求三纵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保证重点,机动部署”。从当时的敌情出发,在黄桥北门只放一个班警戒;西北(两李和陈泰运方向)及南边不派部队,仅由后勤、伙夫担负警戒,纯属“空城计”;主要兵力全部集中在东门之南、北一线。同时,手头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作为机动力量,置于黄桥镇上,兼顾各个方向的敌情,并派出约一营兵力东进,用散兵战积极阻击敌人,迟缓其行动,疲劳其兵力。从而达到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能够集中最大兵力打歼灭战。这是粟裕指挥新四军独立歼韩最大胆、也是最得力的一着,是成功达成战役目的的关键。 首战目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决战的进程,甚至与整个战局的成败关系极大。粟裕打仗,善于集中兵力用于歼敌有生力量。他决定突击兵团先打中路右翼的劲旅独立第6旅,然后从89军右侧实施猛烈突击、迂回包围,配合坚守黄桥的第三纵队,将进攻之敌消灭于黄桥阵地之前;另以苏北指挥部特务营为总预备队,集结于严徐庄附近,在突击兵团出击后,该营则北进至高桥附近,准备于黄桥战斗胜利后,即由总预备队改为追击兵团,经古溪、营溪直取海安(7)。 此次我军一改先打薄弱之敌和孤立之敌的传统战法,缘于粟裕对“强”与“弱”的相互关系有精深的理解和巧妙的把握。将翁达的独立第6旅作为首战歼灭对象,正是一着奇兵。 其一,先打翁达旅,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翁旅是韩德勤系统中有名的主力,因其装备精良,号称“梅兰芳部队”。该旅军官大都是“军校生”,旅长翁达官居中将,目空一切,同略知我军“先打弱敌”常规战法的韩德勤一样,万万不会料到我军会拿他这“强敌”开刀。正因为翁旅是韩德勤嫡系主力、是强敌,如首战被歼,将予敌士气以沉重打击,并使其它杂牌军不敢动作,有利于全局战事的发展。 其二、歼灭翁旅之后,战局可以继续好转。两李和陈泰运虽已表示中立,但在韩德勤大军向我进逼的形势下,疑虑很大,如果我首先吃掉翁旅,将大大拉开两李、陈泰运与韩部之间的空档,即可以稳定李、陈的立场,使其参战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又可使作为中路中坚的117师右翼完全暴露,迫其不敢贸然向黄桥猛攻,大有利于黄桥的守备——这点极为重要,因我守备力量本来就不够。 其三、有利于全歼韩军主力。翁旅是韩德勤中路的右翼,把它消灭了,就在韩军的中路打开了缺口,我军可以趁势向东纵深穿插,实施对李守维,军的迂回包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四、我军可占据有利阵地,发挥运动战之特长。翁旅的西边(右翼),是同我已有密约“缓缓前进”的两李和陈泰运部,我军埋伏在该旅前进道路的西侧,背李、陈而击翁达,李、陈当然不会援翁,中路的中坚117师为我前出之部队所阻击,进展缓慢,翁达所部又非属 89军,李守维眼见其挨刀受斩,是不大可能心疼急救的。此外,由于突击兵团将从两李和陈泰运的方向突然杀出,战场态势上的优势,将大大弥补我军兵力之不足。 其五、翁旅只有3000多人,可以速战速决,不至于因首战拖延太久而影响后边的战斗。总之,粟裕认为首战翁旅是夺取黄桥决战胜利的第一个关键所在,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和转变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一反常规的奇特布阵,不能不说是一着极其大胆的“险棋”。但是,知己知彼、胆略过人的粟裕敢于献计,知人善用、举重若轻的陈毅敢于照准,英勇善战、作风顽强的部将敢于照办,使这步“险棋”成为后来全盘胜利的妙着。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反常用兵,并非违反战争的客观规律;恰恰相反,正是严格尊重、并巧妙利用了战争的特殊规律,创造新的战法。奇正相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军事辩证法命题。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用兵有法,但无定法。粟裕打仗,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用正,也善于出奇。他在黄桥决战中不拘成法、出奇制胜的战法,反映了战争领域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规律,恰恰是粟裕谋略思想的精华之一;而通过打掉强敌来打赢关键性战役,通过打赢关键性战役来打开战局,无疑是粟裕指挥艺术的一大特色。——正是这些认识和实践,使得粟裕日后在更大范围内指挥的一次次大兵团作战更加有生有色、运筹自如。
三、准确计算 首战告捷
黄桥自卫战是全国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战役。当作战双方难分胜负之际,黄桥弹丸之地,成为苏北各种政治力量关注的焦点:10月4日上午韩军攻城战幕揭开,下午李明扬便宣布“谢绝会客”,中止了与我军代表会晤,日夜查询战况,以定去从;陈泰运及一些保安旅则作壁上观,察看黄桥风云变幻;泰兴日军一部进至黄桥以西20公里处观战,妄图坐收渔人之利;周围据点中的伪军也待命蠢蠢欲动。一时,在以黄桥为中心的黄北战场上,出现了我国近代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幕双方对战、多方围观、准备应付突变的奇局”(8)。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必须在军事上迅速歼敌取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009354_1.html/ ]
精于谋略的粟裕,发挥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既宏观运筹、又具体指导,不负众望,首战告捷。 在“定性分析”,即首战目标(翁达旅)选定的基础上,粟裕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他认为:“如果突击过早,只打到它的先头部队,而没有打到它的要害,顽军不但可以退缩、避免就歼,而且还会暴露我军的部署和意图;如果失之过晚,顽军多路会攻黄桥,我军难以坚守,观战各方就可能争先扑杀过来。”(9)对此,粟裕进行了准确独到的计算。 10月4日下午3时,粟裕得到报告,敌翁旅前锋已抵黄桥以北两三公里处。为进一步判明情况,确实把握最有利的出击时机,粟裕赶到北门,亲自登上土城高处眺望。但见北面两三公里处的大路上,许多老百姓惊慌地向西南奔跑,由此判明敌先头部队确已到来。熟谙各种行军作战数据的粟裕做了一番计算:翁旅采用一路纵队行进,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多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阵。从其出发地的高桥到黄桥约有7.5公里,当其先头部队尚距黄桥2.5公里时,后尾必然已过高桥,完全进入了我设伏地段。此时出击,正好可将翁旅拦腰斩断。 粟裕决定采取“黄鼠狼吃蛇”的战法,多路向其突击,然后各个包围,力求首歼其首脑机关。在电话征得坐镇严徐庄掌握全局的陈毅同意后,他马上下令出击,以一纵为主要突击力量,分为四个箭头猛插过去。行进中的翁旅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目瞪口呆,“长蛇阵”斩成了数段。我军首歼其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回援,然后以一部从侧翼迂回到翁旅后方,乘势将其包围。经过3小时激战,骄横的独立第6旅大部被我歼灭,中将旅长翁达兵败自杀(10)。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翁旅的东面有李守维亲自率领的89军(这是顽军最有战斗力的主力之一),对我构成威胁。为确保首战告捷,粟裕决定:放进33师,阻滞117师。一方面,让东边左翼的33师打过来,在黄桥镇边激战,以吸引翁旅加快向黄桥北门前进,进入我伏击圈。另一方面,决定从二纵派出两个主力营配置于117师必经之古溪至分界一线,实行运动防御;另以一纵一个营化装进入敌后,配合地方武装袭扰敌人。让主力部队完成“本该由地方游击武装担任”的任务,为围歼翁旅赢得了宝贵时间(117师在该旅遭我猛袭之际滞后了几十里)(11)。 战局的发展果如粟裕所料。首战歼灭翁旅,对整个战役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各路敌军的士气,而且使敌主力第89军失去了右翼屏卫,在战场上完全暴露和孤立了。此战堪称是黄桥战役中的夺敌军魂、定我军心之战。这个致命的一击,是韩德勤万万没有料到的。有人说,东方军事家注重谋略和定性分析,西方军事家注重技术和定量分析。这种说法,固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现实,但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没有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代优秀军事思想的特点。就粟裕来说,他就没有只重谋略不重技术、只重定性分析不重定量分析这种偏向。黄桥决战的史实,说明了他在当时就善于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起来善于把军事家的宏观运筹与科学家的严谨求实有机结合起来 展示了其驾驭全局的雄才大略和精确计算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些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上难能可贵的优长,使得粟裕在华东战场上敢打必胜、屡建奇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