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同盟军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当我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机会又从天而降。
一
当时新华社发布了一条通稿,引述缅甸官方媒体的消息称国防军已经控制了整个果敢。那几天战火也似乎消停了。我开始预定回去的机票。
等我一顿慌忙改签,真正来到大山深处的某旅营地,才发现媒体报道与事实似乎有些偏差。国防军占据了老街城区,而那些覆盖了果敢大面积的山地,仍基本控制在这些看起来营养状况不佳的民族武装军人手中。
年轻的同盟军士兵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爬上那些山头,不远处的山脚下便是国防军的阵地。险峻的地形让同盟军的据点变得易守难攻。缅军只能用重炮和航弹来打击对手,尽管白磷弹和温压弹也偶尔上阵,但这些只有轻武器的民地武显然还在顽强地作战,并且在伤亡率上占据了优势。
缅军在果敢战场上投放了33、66两个整编师与16野战旅的全部兵力,另有11、55、88、99四个师的部分兵力参战,总计约8000兵力。而同盟军号称的两个旅全部加起来也不到4000人,而且大部分是随着战事发展动员入伍的新兵。
擦枪的战士
这看起来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但是50多天过去,双方却陷入了阵地战、攻坚战的僵持局面。持久战是谁都不愿看到的,那些流离失所的平民显然是这场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
战斗的双方都在互相指责,彼此被另一方塑造成恶魔。
航弹的残骸
二
营地里的军人大部分还很年轻。战前他们大多都没有摸过枪。陪同我的两位参谋原本也是文职人员。我到达旅部营地的那一晚,几个原本在中国广东打黑工的果敢年轻人结伴来投军,旅长连忙让人给他们安排住处。
同盟军动员那些有多个男丁的家庭出人头参军,他们似乎在效仿中国的义务兵役制,家里的独苗例外。如果村子里有好多人参军,剩下的年轻人也会主动追随而去。就像出去打工一样。
简陋的食物
他们会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剩下的只有跟着老兵,在战场上边打边学。
从2月9日开始,大小战斗上百场,同盟军伤亡总数逾百,牺牲人数近20,其中一半是我探访的这个旅。
“伤亡主要来自飞机轰炸和重炮。”
他们还要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从缅共时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所有的官兵每天有9块人民币生活费,每月另发100元军饷。
阵地一角
三
大部分同盟军士兵战前拿的“马崩丁”(身份证)是蓝色和绿色的。缅甸的身份证分好几类,红卡享有完整公民权,果敢地区华人能拿到红卡还是少数,更多人拿的是蓝卡和绿卡,用他们自己话说是二等公民,没有被选举权,旅行自由与其他诸多权利也受到限制,最下等的是所谓难民居留证,也最不受待见。
争取民族平等,谋求平等权是同盟军的口号之一。尽管在“8.8”事件之后,老街恢复了和平,但二等公民的烙印,仍然是很多果敢族人耿耿于怀的一块心病。
“如果缅甸能够像中国一样对待少数民族,那现在也不会有人愿意拿枪打战。”
缅甸民族正义党的纲领里也把实现“真正的民族自治”当作自己的政治目标。
而这恰恰是这些民地武对白所成领导下的自治区政府最大的不满。
甩开各种既得利益的争斗,白所成和彭家声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果敢族人对自己前途的两种押注。
前者的路线被后者斥为绥靖之路。后者的诉求被前者视为不合时宜。而民心则在两条路线之间彷徨摇摆。
巨大的弹坑
四
“我们通过武装斗争把缅甸政府逼到谈判桌上来,恢复真正的民族自治。”
我一直在想,即将到来的缅甸大选与全国停火协议谈判,是否是这场冲突的直接起因。
作为UNFC(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成员,同盟军和民族正义党必须在接下来的政治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换句话说,一部分果敢人希望通过武装斗争彰显自己的政治存在。
巡逻的战士
而缅甸政府与国防军主要领导人似乎没有和果敢武装谈判的意愿。
靠“8.8”事件上台的总司令显然不会低头。
而同盟军历史上的缅共背景与现实中的华人血统恐怕也是前者的忌惮之一。
“正视果敢存在,不要让和平留下死角”成为这些果敢军人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即使没有彭家声,这也几乎是一场必然会发生的战争。这是我和许多果敢人交流之后最大的感受。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被夹杂在了复杂的利益与政治漩涡里。
如果你撕掉那些非黑即白的标签,看到的会是一张张生动而复杂的面相。
在火塘边取暖
五
夜里的山地很凉,战士们要在山上自己做饭,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刷牙洗脸了。
“你有想过最坏的局面吗?”
“我不去想,既然拿起枪了,就要打下去,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
阵地上可以收到中国移动的信号。
但中国,毕竟已是一个遥远的故国了。
民族正义党纲领
来源:花总丢了金箍棒(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