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族是緬甸一個較為特殊的少數民族,在民族的歷史發展上,他們與中國漢民族具有相同的血脈關係︰在地理分佈上,他們與中國毗鄰而居。果敢族長期游離於緬甸政權之外的政治現實,撕裂了果敢族與緬甸主流社會相聯繫的紐帶。尤其重要的是,關係到果敢族對緬甸國家認同向心力的緬甸國民政治身份及依法所享有的緬甸國民待遇問題,緬甸中央政府總是瞻前顧後而至今也沒有予以妥善解決,這嚴重第阻礙了果敢族對緬甸的國家認同。
一、果敢族的歷史由來
果敢一詞來自撣族語,在撣語裡,「果」是作為「九」,而「敢」則是「戶口」之意,果敢整個意思是指由九戶人家所居住的地方。公元1659年,南明皇帝朱由榔為躲避清軍追殺,帶領上千名漢族侍從中國內地出逃到果敢。1662年6月,朱由榔被降清的吳三桂處死。朱由榔死後,那些曾跟隨朱由榔逃到果敢的漢族侍從,為免遭清朝統治者的政治迫害,其中絕大多數,以明朝遺民的身份留在果敢謀生。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果敢地區還有一部分漢人,這就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馬幫。他們因留戀緬北而長久留了下來,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
在果敢納入清朝的版圖後,清政府在果敢設立了「木邦宣慰司」,任命一名漢人楊氏為土司,負責世守其地。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交通極為不便,清政府對果敢往往是鞭長莫及,形成了果敢形式上是大清領地,實際上卻是個清政府統而不治的「化外之邦」。1885年,英國侵佔整個緬甸後,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雲南。1897年,英國侵略者以武力威逼清政府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把果敢地區強行併入英屬緬甸。「至此,世屬中國雲南省鎮康而在清後期曾一度獨立自治的果敢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一部分,以漢族為主體的、風俗文化與鎮康相同的果敢各族人民變成了英屬緬甸國民。」
1948年1月4日,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當時果敢的漢族土司楊振財基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在緬甸首屆國會提出『果敢屬緬甸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的合法公民權益』的議案,後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憲法。「1962年2月,中、緬兩國劃定邊界,果敢作為緬甸的領土而被劃入緬甸的版圖。」
1983年,緬甸政府為去除果敢地區的「漢族化」,把以漢人為主體的果敢居民,從法律上正式確認為果敢族,同時又把當地所使用的,帶有中國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方口音的漢語普通話稱之為果敢語及書寫的漢字稱之為果敢字。
二、長期的政治動亂剝蝕了果敢族對緬甸的國家意識
緬甸的果敢地區,自緬甸獨立後不久就淪為動亂之地,而以緬族為主導的緬甸中央政府,卻不能夠用國家主權的強制力對果敢地區進行行之有效地管控,使其處於「秩序的範圍內」,從而導致在果敢地區的緬甸國家主權遭到弱化,以至於在果敢地區的緬甸國家主權只停留於法律上。
(一)從緬甸獨立至「緬共」佔據前,果敢地區呈現出武裝割據狀
緬甸獨立後,吳努政府迫於集中力量打擊克倫等緬甸少數民族的分離運動,在果敢地區繼續實行原有的土司製。由於擔心果敢族人參與分離運動,吳努政府暗中支持、收買與果敢土司集團有利益矛盾的果敢地方勢力組織,以此對果敢土司集團進行牽制。到了1959年,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勢頭被打壓後,吳努政府宣布以經濟補償的方式,收回包括果敢在內的撣邦33個土司掌管地方事務的行政權,同時派遣政府軍駐紮進去,以實現中央政府對上述地區的真正控制。當時果敢末代土司楊振財迫於吳努政府的軍事壓力,被迫交出果敢的行政事務權,果敢行政事務由吳努政府在果敢設立的「議事會」負責。
此時的果敢,包括土司集團在內的,長期得益於「化外之邦」的果敢各種地方勢力,不甘受制於吳努政府的「削藩」,紛紛組建武裝以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紛爭中,果敢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一是楊振聲的反緬武裝,其中一部分在泰國由楊振業領導;二是羅星漢受政府扶持的『自衛隊』武裝;三是彭家聲領導的由年青人組成的反緬武裝」而三分果敢。在這三股果敢地方勢力的纏鬥下,吳努政府在果敢所建立的政府組織機構相繼癱瘓而被迫撤出果敢。
1962年3月,軍界強人奈溫以政變方式推翻吳努政府,建立了以他為首的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政府。崇尚武力的奈溫,對「三分天下」的果敢用武力進行清剿。1963年奈溫政府先後抓捕了羅星漢以及末代土司楊振財,及其叔父楊文燦、妹妹楊金秀,並迫使彭家聲自行解散「反緬」武裝。為進一步削弱土司集團在果敢的影響,1965年,奈溫武力逼迫土司集團中的實力派,曾稱雄果敢一方的原果敢末代土司楊振財的弟弟楊振聲,帶領家眷隨從600多人出走緬甸至泰國。楊振聲離開緬甸後,奈溫隨即在果敢實行軍管。
在軍管下的果敢,表面看似有政府管理,實則是有其名而無其實,整個果敢亂象叢生,接管果敢的政府軍疲於應付。在當時的果敢,失勢的勢力,為謀取東山再起,以退為進,暗自發展實力,等待時機;得勢的勢力,為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坐山觀虎鬥」;一些弱小勢力,唯利是圖而左右逢源。
果敢的這些地方勢力,無論是打著「反緬」,還是「歸順」政府的旗號,其骨子裡都是在各自鑽營自己的利益,為其私利而在果敢縱橫。他們時而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政府軍,時而一方或是多方又夥同政府軍去打擊對其構成利益威脅的另一方。此外,為獲取巨額錢財以壯大其實力,這些果敢地方勢力,逐漸走上了「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道路上。一些被奈溫收編的果敢地方武裝勢力,組建成打擊「緬共」的自衛隊。至上世紀70年代初,包括果敢在內,「緬北地區有不下50支大大小小的自衛隊。他們雖協助政府軍攻打緬共,但在大多數時間裡,為保障部隊給養和牟取暴利,幾乎全在做鴉片生意。」「販毒與暴力活動是一丘之貉」,一些武裝組織常常因販毒而相互火併。毒品販賣的猖獗,使果敢地方的武裝割據現象更加嚴重。
(二)「緬共」佔據期間,政治運動席捲果敢地區
1968年元月,「緬共」佔據果敢,成立果敢縣,從縣府老街到農村的村寨,「緬共」相繼建立起各層級的政府及管理機構,已加入「緬共」的彭家聲被任命為果敢縣縣長,果敢由此進入了「緬共」統治時代,直到1989年「緬共」分裂。由於果敢具有毗鄰中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果敢居民的華人背景,在「緬共」統治下的果敢,逐漸成為「緬共」在緬甸東北山區重要的根據地,「緬共」的北方局也常設在果敢。
「緬共」在發展勢力的同時,其自身內部的矛盾相繼爆發出來,「緬甸共產黨的中級以上乾部,3/4是緬族,而處於基層作戰的部隊,又大多是佤族、克欽族還有漢族。在中央政治局裡,幾乎是清一色的緬族,其它少數民族幹部被排擠,受到了歧視。宗派主義和大民族主義使得黨的領導人與地方軍隊領導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然而以德欽丹東為首的「緬共」中央,錯誤的認識形勢,不積極搞好黨的團結而是採取「極左」政策進行壓制。「緬共」中央規定,在根據地內,要掛德欽丹東的像,誦讀德欽丹東的語錄,並且每天人人如同敬神似的,向德欽丹東的像進行所謂「早請示,晚滙報。」此外,德欽丹東大搞「肅反」運動,用撤職、開出、處決三種方式對付黨內不同意見的人。「緬共」政治局委員芭鼎,這位「緬共」元老,因不贊同德欽丹東提出的」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的「左傾」革命路線而慘遭殺害。在芭鼎被害後不久,「緬共」政治局委員耶博特和波揚昂也相繼遇害。1968年夏,緬甸政府軍發起夏季攻勢,向「緬共」根據地勃固山地區進攻。如何挫敗政府軍的進攻,「緬共」軍隊領導人波吞迎主張避敵鋒芒,把部隊主力拉到外線與政府軍作戰,而德欽丹東則提出以進攻對進攻,力主與政府軍決一死戰。其最終結果,波吞迎及眾多部下遭到批鬥並被公審處死。「緬共」辦公廳主任巴刻,被打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長期遭受批鬥,由於不堪忍受折磨,走上了叛逃道路。曾被稱之為緬甸「革命新鮮血液」的大批青年知識分子,一些因富裕家庭出身,以階級成分有問題而慘遭「緬共」的「執法隊」用竹尖刺死。
1968年9月,德欽丹東在向緬甸東北山區轉移途中,被其叛變的警衛員謬苗槍殺。事後,「緬共」中央主席職位由「緬共」中央副主席德欽辛接任。成為「緬共」中央主席的德欽辛,對德欽丹東的「極左」政策不予以糾正,相反更加變本加厲。果敢位於緬甸的東北山區,自然環境差,土地貧瘠,農業物產量很低,數百年來,當地百姓靠僅種植及販賣鴉片維持生計。退守東北山區的「緬共」,為了供養四個軍區的作戰部隊,以及眾多的「緬共」中央和地方的黨政人員,為此,「緬共」在東北山區開展徵收賦稅運動。作為「緬共」在東北山區重要根據地的果敢首當其衝,導致果敢地區的老百姓大量逃出果敢,而「緬共」則以武力進行抓捕。被抓到的果敢逃亡老百姓,其中一部分以反革命罪被處以極刑。1973年,「緬共」中央主席德欽辛在果敢發起所謂「破四舊,立四新」運動,該運動使果敢掀起了階級鬥爭的狂熱,致使整個果敢地區被階級鬥爭所籠罩。在此時的果敢地區,上至「緬共」的黨政人員,下至普通的百姓,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階級鬥爭的鬥爭對象。
作為「緬共」根據地組成部分的果敢,不管「緬共」的政治運動是否直接針對果敢,果敢都逃脫不了而深陷其中,這造成了整個果敢地區人人自危而「萬馬齊噤」的死寂局面。
(三)新軍人政府時期,果敢族內部為爭奪果敢地方統治權而內訌不斷
1989年3月14日,駐紮在果敢的「緬共」東北軍區,在副司令彭家聲的帶領下發動兵諫,宣布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彭家聲本人任司令,楊茂良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兵變後,彭家聲率領果敢同盟軍與緬甸軍人政府簽署和平協議。根據協議,果敢同盟軍的轄區即果敢,被緬甸軍人政府設為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擔任特區政府主席,同時兼任果敢同盟軍司令。
彭家聲掌控果敢後,其個人的權力慾便開始膨脹,欲把果敢變為彭氏家族的天下。在人員任用及權力分配上,極力排斥異姓,打擊異己,這引起與彭家聲一起兵變起家的,果敢同盟軍副司令兼參謀長楊茂良嚴重不滿。1992年11月,楊茂良所控制的果敢同盟軍912師,與由彭家聲所掌握的果敢同盟軍893師和929師發生交火事件。至此,彭、楊之間開始公開武裝衝突。
由於彭家聲在果敢經營多年,其勢力在果敢較為強勢,而楊茂良則是在「文革」中從中國雲南出走緬甸的,其在果敢地區的根基較弱。在雙方兵戎相見的初期,楊茂良手中只有912師,而戰鬥力較強的893師與929師卻為彭家聲所掌握,這使楊茂良處於不利地位,但楊茂良很會經營,善於拉攏人為己所用。在楊茂良的拉攏下,893師師長魏超仁率部分893師官兵「倒彭投楊」。另外,楊茂良又以接受佤邦的領導權為條件,取得了佤邦首領鮑有祥的支持。1993年2月,當彭、楊雙方大打出手時,鮑有祥派其心腹捍將李德華率領3個加強連的佤邦軍偷襲彭家聲。在遭到出其不意地打擊下,彭家聲兵敗而退出果敢。彭家聲敗退果敢後,楊茂良搖身一變,成為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及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弟弟楊茂安也當上了果敢同盟軍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