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吳登盛政府有限性地開啟了果敢族對緬甸國家認同的歷史進程
在社會學領域,認同主要描述一種特殊的集體現象,包含群體特性和群體意識兩方面:(1)一個群體的成員具有重要的乃至根本的同一性,即群體特性;(2)群體成員團結一致,有共同的性情意識和集體行動。而在國家層面,「國家認同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那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由此可以得出,在社會轉型期間,國家如果能夠提供合適的體制,使得各少數民族的利益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協調,其政治訴求也能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表達,那麼就會促進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
2011年3月30日,民選總統吳登盛在緬甸聯邦議會宣誓就職,開創了緬甸的新時代。對於困擾國家的民族問題,總統吳登盛提出以政治方式解決國家的民族問題,這為推進果敢族人對緬甸的認同,帶來了歷史性的轉機。
根據果敢地區的民族特點,吳登盛政府在果敢成立了「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並繼續任命白所成為自治區主席。2012年1月,由50多果敢青年(主要是果敢族人)組成的果敢青年聯合會學習考察團,參訪了緬甸新首都內比都。在參訪期間,考察團被特別批准參觀了緬甸國會大廈,旁聽了民族院和人民院的會議,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民族院議長吳欽昂敏分別接見了考察團,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季也特意前去慰問考察團。同年9月,作為緬甸執政黨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在果敢地區完成了黨組織的組織架構,自治區主席白所成的兒子白應能擔任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在果敢地區的黨委書記。為克服果敢地區與緬甸內地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吳登盛政府招募懂緬語的人進入自治區政府工作,在維護果敢傳統的漢語教學外,適度擴大自治區中小學緬語的教學範圍。
吳登盛政府在果敢地區所進行的新舉措,擴大了果敢族與中央政府的聯繫,並拉近了與緬族的距離。但是就其實際意義而言,吳登盛政府的這些新舉措,大都是傾注於形式上,而實質性的內容嚴重不足。「主體民族和已經接受主流文化的那些民族應當表現出容納、平等、積極幫助和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的精神。」關於果敢族人的政治身份問題,吳登盛政府顧慮重重而瞻前顧後,如小腳女人始終不敢放開腳步,到現今,果敢族人的政治身份仍就處於「另類」階段。「各族人民只有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獲取利益,才能達到對國家的認同,才能將本民族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融為一體,從而樹立起國民意識。」果敢偏於緬甸貧瘠的東北角,交通極為不便。目前,整個果敢地區沒有任何像樣的工業,自治區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以賭場為主的娛樂業,和甘蔗的種植業,糧食以及日用消費品基本上從中國進口。對於如何發展果敢地區的經濟,改善果敢族的民生,吳登盛政府往往是停留於口頭上。不言而喻,吳登盛政府在果敢民族問題上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對推動果敢族對緬甸的國家認同,只具有初始性。
六、結語
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屬於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來不得人為地強制性,它需要中央政府把民族平等政策真正地實施到位,以及基於民族地區的實際狀況,採取與之相應的民族地方政權組織形式,並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這樣才能夠推進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強少數民族的國家意識。
2015年2月,原果敢同盟軍司令彭家聲率領約1000名果敢同盟軍在果敢首府老街發生軍事衝突,造成了130多人死亡,大批的果敢族人湧入中國避難。果敢地區再次爆發軍事衝突,與吳登盛政府在果敢地區政策推行的實質性不足,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因而,增強果敢族對緬甸的國家認同,最終實現果敢族人完全認同緬甸而融入緬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