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武器五花八门,而人们向来会对那些一线兵器,比如机关枪、战斗机、坦克、巡洋舰之类直接输出火力的平台最感兴趣,这可能是由于多数人对战争的体验主要来自于影视剧——这些个武器一开火,声音震天,火光四射,视听效果实在太好了,肯定是军事片导演们用来表现战争的第一选择。但如果置身于真正的战场,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大头兵,不会有人去关心这些,他们只会为胜利和生存而想尽一切办法,当然也就几乎什么都要用,包括那些在影视剧中不怎么上镜的武器。
水雷无疑就是“不上镜”的武器之一,它既没有鲜亮的弹道,也没有漂亮的外形,不要说上不上镜,在战场上甚至都很难发现它们,然而水雷却是海上战争中不可或缺,又非常难缠的兵器,这种无声无息,守株待兔的水下伏兵,自从发明以来就是军舰和民船挥之不去的梦魇。
说起来水雷还是我大中华四百大发明中的一种,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火药被发明的基础上。最早有记载的水雷是明代的“水底雷”,在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编纂的《武编》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用木箱作壳,内装黑火药,以油灰粘缝密封,人工拉火引爆的水下爆炸装置,从功能上看,具备了水雷的基本特征,可算作水雷的鼻祖了。这种发明在当时是有实际用处的,主要用来对付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船只。
▲“水底龙王炮”以牛膀胱联接在木板之下,用雁翅管和羊肠通气,确保水不能灌入,香火不至熄灭,再下坠以合适的石块,使之重心稳定,不会翻覆
人工拉火引爆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以准确掌握引爆时机。但同时也有视距受限和拉火人员不易隐蔽,风险大的缺陷。为了能够实现“自动引爆”,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发明了更接近于现代水雷的“水底龙王炮”。在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茅元仪为明末的兵农学家,水底龙王炮出现早于此书才有会被收录),叙述了这种水下兵器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香到火发”,也就是事先算好漂流到敌船的时间来确定引线的长度,点燃后顺水而飘,攻击敌船,实际上是一种定时漂浮炸弹。
水底龙王炮需要目测水流速度来估算时间,虽然不再需要有人拉发,但也有引爆时间不可控的问题,于是这种武器被继续改进,出现了外形相似,但原理有所不同的“水底鸣雷”。在《天工开物》的火器篇中有对“水底鸣雷”的描述:“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水雷与岸上或船上的固定装置相连,形成类似拦阻索的触发装置,“水底鸣雷”中的火石与火镰会在敌舰碰到拦阻索时发生摩擦生火而引爆火药,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水雷。明代的水雷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这些发明却基本属于某些将领或技术人员的个人行为,在接下来的清代,这些技术不被重视,很快就归于沉寂了,现代意义上的水雷还是起源于西方。
西方最早使用水雷作战是在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俄军使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的浮桥。但真正能把船炸沉的水雷却出现在美国独立战争中,1776年,大卫·布什内尔设计出西方第一颗水雷,当时也把它称作“鱼雷”。这一年的8月,他试图攻击用水雷攻击英国的“西勃拉斯”号。但这个新武器取得战果的方式却很有意思——英国士兵率先发现了在水面漂浮的怪家伙,派人将这个酒桶一样的东西捞了上来。正当英军兴致勃勃地想研究一下时,突如其来的爆炸不仅直接炸死了3名英军士兵,“西勃拉斯”号也被炸沉,这次小战斗也因此得名“小桶战争”。“小桶”会突然爆炸是因为它的基本构造跟明代的水底龙王炮差不多,只是容器变成了木桶。 未完,转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