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新闻分析:四维度观察缅甸民盟施政一周年 新华社记者张云飞 3月底,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在缅甸各界毁誉参半声中迎来了首次执政一周年。对于民盟政府头年政绩,缅甸各界评价莫衷一是,有“点赞”,也有“差评”,甚至还有缅甸媒体给了个“不及格”的评价。
然而,从多维度观察民盟施政,缅甸观察家和政治分析师认为,不带政治偏见地中肯而论,民盟政府执政头年政绩总体上“称职”。其中,军政关系、和平进程、经济民生和对外交往四大板块的成绩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军政关系总体平顺 军政关系无疑是首要观察项。
依据前军政府制定的现行宪法,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主导的民盟政府对军方事务不可能有过多影响力。如何处理好军政关系,是民盟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和考验。
民盟施政伊始,高举民族和解大旗,不仅竭力推动以解决少数民族武装问题为主要事项的和平进程,而且还力争处理好与军方、前执政党、少数民族政党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
为了稳定军政关系,民盟政府暂缓推动实现自己一贯强调的修宪目标,暂且不切军方利益的奶酪。观察家认为,这实际上是延缓深度民主化进程,也是务实明智的策略性调整。
正是因为民盟在军政关系上采取的隐忍和克制策略,权力交接整体平顺,军政关系大致平和。尽管民盟与军方在一些问题上的主要分歧依然存在,但可预期的是,双方分歧在短时期内处于可控局面。
和平进程艰难推进
和平进程是民盟施政的要务。 缅甸持续近70年的内战已经使各方意识到,武力解决不了民族武装问题,和平对话、政治解决才是唯一正确的路径。昂山素季全力推动和平进程,坚持认为没有全国和平,就没有全面发展。
去年8月至9月间,首次21世纪彬龙会议即和平大会成功举行。这种新机制部分继承了前政府的和平政策,过去吴登盛政府与部分民族武装签署的全国停火协议成为民盟推动和平进程的基础。
但过去一年的现实表明,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民盟与军方在和平进程的先决条件上存在较大分歧。民盟政府主张和平进程全面包容,而军方坚持一些民族武装必须先放下武器方可参与政治对话。
过去一段时间,缅北再起冲突,这也证明,民盟主张全面包容的重要性。如果军方和缅北武装拒不让步,缅北冲突之类的内战就难以完全平息。第二次21世纪彬龙会议今年以来一再被推迟,足以说明缅甸和平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观察家认为,无论哪一方放弃或阻碍和平进程,都是逆潮流而动、违民意而行。
民生经济渐有起色
民生经济承载了选民对民盟执政的最大寄托。 过去一年,随着美元不断升值,缅币则不断贬值,物价随之大幅上涨,民众生活倍增压力。这必然导致一些民怨,民盟一些原先的支持者也颇有微词。
但缅甸经济专家理性分析后认为,民盟政府是从旧体制下接过经济大盘的,指望民盟在一年之内彻底改变经济局面有违经济发展规律,对民盟的过高期待导致对现实的失落。
缅甸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长期对外资外援依赖较重,外贸依存度也多年走在高位。因此,判断缅甸经济形势,首先应以外资外贸发展变化为依据。
经济专家预测,缅甸本财年经济增长率有望攀升。特别是,去年10月,缅甸外资法与缅甸公民投资法合二为一,为吸引更多外资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最新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缅甸本财年吸引外资总额已超过60亿美元的计划目标,有望达到70亿美元。外贸也已经超过250亿美元的预期。由于外界普遍看好缅甸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观察家预测,未来几年,缅甸外资外贸形势会向好。
对外交往成绩显著
对外交往方面,民盟政府成绩斐然。 民盟政府的外交在诸多领域中获好评最多。在民盟施政头几个月里,总统吴廷觉和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就展开系列密集对外活动,彰显出民盟政府的外交风格和特色。
观察家认为,民盟外交安排得颇有方寸,进行得有板有眼。民盟政府外交可概括为东盟优先,珍视睦邻,重视对华,兼顾东西,注意平衡。换言之,民盟政府奉行缅甸独立以来长期施行的积极独立的不结盟外交路线,还显现出更加务实和更加担当的态度。
当然,民盟政府在外交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很突出。特别是长期存在的若开邦穆斯林问题不时引发危机,承受着国际国内两种截然相反的压力。尽管如此,民盟政府外交业绩仍被认为颇有建树。
总体上说,民盟在施政头年塑造了一套初步成型的大政方针,有利于缅甸的长足稳定和发展,也将为接下来几年民盟的施政奠定基础、开辟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