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 击 双 肯 山 1971年底,缅共人民军集中了缅北战区(除101军区)全部的军事力量,发动了一次应该是自建军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滚弄战役。敌我双方共投入兵力数万。敌军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了包括空军、重炮部队、装甲部队等绝对与我军的优势兵力。此战役历经42天,我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虽然歼敌数千,但最终未能达到攻占滚弄大桥,切断敌之东西通道,解放户邦地区的战略目标。 双肯山战斗是整个滾弄战役中,无数次战斗中的一次攻坚战。也是我江西部队(二旅)占领长青山,完成战役前期江西方面战略部署的最后一战。在此次战役中,二旅的主要任务是占领长青山,切断敌运输线,阻击增援之敌。当时区区二旅(四个营)不足一千人的兵力,想要抵挡住举一国之兵力,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二旅没能完成其使命,敌人的援兵、重武器源源不断涌入战场,迫使我军滾龙战役最终流产。这是正面的解释。当时,就算打光整个二旅挡住敌援兵,江东部队能否顺利攻克滾龙,完成整个战略目标还是个未知数。因为那时我们还打不起如此规模的战役。 长青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相对孤立的山脉,位于中国怒江下游——萨尔温江西岸,整条山脉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一棵树。它曾经是国民党蒋军残部长青山支队长期盘居驻扎过的地方。在当时那个季节远远看去,长青山只有三种颜色:灰黑色的是岩石,黄绿色的是荒草(紫茎泽兰),纯绿色的那就是罂粟(大烟)。山上的居民以汉人为主,半山腰有为数不多的崩龙寨。山上没有任何水源,严重缺水。下山取水来回一趟就要半天多的时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有众多的老百姓在此生息繁衍。关键是长青山盛产大烟。这里的大烟出奇的好,烟包足有拳头般大小,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还特别能出浆。山上的居民都不富裕,但种好一季大烟一年的生计就有着落了。 战役打响后,江西部队由一营、三营首先向长青山守敌发起进攻。二个营由西向东先后攻占后门坎、崖蜂窝等据点。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敌人不得不收缩到长青山主峰双肯山,凭险固守待援。双肯山位于长青山脉的最东段,与果敢地区隔江相望。一营沿山梁向双肯山发动了进攻,打得十分顽强,守敌凭借有利地形誓死抵抗了二天二夜,一营在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没能攻克双肯山高地。 根据当时的情况,旅部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命令我特务营迂回到敌侧后,择机向守敌发起攻击,与一营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营部将主攻任务交给一连,连长张明东选定我们二排(我任排长)作为突击队。他自己担任突击队长。 接到命令的当天夜里,我营一连、三连(炮连)由石门坎出发。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半山腰迂回到双肯山的东面,来到一个不足十户人家的汉人寨。这里虽然离敌人还很近,但由于中间还有一个山包的遮挡,山上的敌人无法看到有一支部队已出现在它的侧后了。部队原地休息。营长麻糯(景颇族,支左骨干,后牺牲)带排以上干部继续向山峰摸去,要在天亮前逼近敌人阵地。天亮后勘察地形,选择进攻方向。黎明时分,我们爬到一个山顶上,这里离敌阵地有近500米,中间相隔一个很深的洼子。天亮明后,我们一行躲在山顶的石头后面观察敌人的阵地。 双肯山地形十分险峻。四面都是直立坡和悬崖峭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峰上怪石林立,山顶成月牙形。由于地形的限制,守敌无法修筑环形工事,也无防御纵深,只修了一条南北走向半圆形战壕。战壕里留着大大小小的地堡。正在观察时,居高临下的敌人发现了我们。敌阵地上一阵慌乱后,用“大十字”(二战时、英制步枪)不停的向我们射击。勘察地形的目的达到了,我们迅速撤离,并选定此高地为火炮发射阵地,进攻时间定在当天下午六时正。 回到驻地后,我排指导员李学云(棒赛人,人也长得粗点,但好吃善做,外号“八戒”)和我商量:这次任务十分艰巨,凶多吉少,此战打下来能不能活着都不好说。他建议把全排的钱都拿出来买一头猪杀了,让战士们好好吃一顿。我明白他的意思,啥也没说,向他点了点头。接着说了一句:下午三点准时开饭。于是“八戒”兄亲亲自操刀杀猪,负责做好这顿饭。而我负责检查全排的战前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