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缅甸排华事件始未记
1967年6月缅甸排华事件始未记 王敬忠 一 前言 1967年6月27日──6月28日缅甸排华杀掠事件,对于缅甸华侨来说是一场大浩劫。多少人倾家荡产,多少人迁徙流离,而死难者家庭痛苦,就更不消说了。事件的导火线,是学生佩挂毛主席像章问题,而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军人政府实行排外政策,迫使外侨出境,而当时我领使馆受林彪极左思潮影响,执行过左政策,实亦有以致之。事件发生后,各地暴徒蠢蠢欲动,欲乘机洗劫一番。当时缅甸共产党,亦散发传单,指出缅政府陷于困境,特制造排华事端,转移视线,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政府。军人政府看到局势危险,有可能引起一场大风暴,故立即颁布国防治安紧急条例,置仰光于严密封锁之下,并在全国戒严。故幸能扭转局势,渐趋安定。然而事件影响很大,中缅邦交,因此处于低潮,大批华侨撤离缅境,文化人零落星散,而年轻一代,感到愤慨,要寻找途径,挽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可爱的地方,后果深远。 笔者数代华侨,居留仰光二三十年,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略有所悉,而当日经过触目惊心,事隔十余年,犹觉历历在目,因就记忆所及,将其事记述成篇。但限于水平与资料,错误挂漏之处,必定很多,希有关人士,补充改正,谨此提供有心研究华侨史者参考,并以此献给英雄的优秀的华侨儿女们! 二 军人政权的上台及其排外政策:一系列的国有化措施 缅甸1948年1月4日独立之后,由吴努领导的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执政。同盟系一个由多党组成的松散阵线,内中以社会党势力较大,内部一向不甚团结,总理一职一向由吴努担任,至1956年6月,让位给社会党人吴巴瑞。1957年3月吴努复任总理,吴巴瑞退居付总理兼国防部长。双方互相倾轧。1958年同盟彻底分裂。吴努另行成立联邦党,同盟则保持原名,由社会党人吴觉迎、吴巴瑞领导,两者争权夺利,相持不下。1958年10月29日陆军参谋长奈温将军出掌临时政府,监督议会选举,让两方在同一基础上竞选。1960年2月选举结果,联邦党获胜。4月吴努重新执政,任政府总理。但联邦党获胜后,亦闹不团结。不久又内哄分化,由吴努的得力支持者德钦丁领导一派,与其抗衡,互相攻击,以致政府软弱无力,社会不宁。1962年3月2日军队发动一次不流血政变,推翻了吴努的文人政府,宣布解散议会,成立革命委员会,接掌所有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三军参谋长奈温将军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国防部长,集大权于一身。除外交部长由一名非革委会成员的文人担任外,其他部长全系军人(外交部长以后亦换成军人)。从此缅甸一改旧观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缅甸独立后,经济仍十分落后,一切工商业大都操在英国人、印度人手中,巴侨、华侨亦有一部分力量,其后英人势力逐渐退出,至1964年缅甸商业60%为印度人所控制,缅甸人才开始抬头,所占比例不大。外侨以印度人为多,在100万以上。华侨约30万,半数以上为侨生或入籍的华人。外侨经营工商业,多居城镇,其生活远比缅人为高。对比之下,缅人自然有所不平。军人政府多年青军官,民族情绪很高,又急功近利,故排外思想十分浓厚,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暴风骤雨手段,扫荡一切经济领域及文化领域的外侨势力,迫使外侨离境。他们中据说亦有人主张采取温和政策,把外侨资本限定在工业范围内,并促外侨入籍效忠缅甸,溶外侨于一炉。但主张未为采纳,反而遭到猜忌为集团所排挤。 军人政府的排外措施,系以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名义执行。因为缅甸的金融经济绝大部分操在外侨手中,故以社会主义国有化名义,恰好能收到排外的效果。他们上台之初(1962年4月30日)即宣布了一个《缅甸社会主义道路》的宣言,宣布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缅甸式的,不与其他任何社会主义相同。1963年初又宣布了一个国有化法案,他们的国有化是“择肥而噬”的,有油水的国有,没有油水的就不国有,故至今最富有剥削性的典当行业,不独存在,且不容许外侨私营。其国有化方式是闪电式掠夺式的,不给出路的。故他们社会主义即系排外主义,以社会主义之名,行排外之实。兹将军人政府上台后,所采取的国有化措施,略述于后。 经济方面的国有化措施 1963年2月23日政府宣布银行国有化,所有外资银行,侨资银行一律由政府的联邦银行(成立于1948年2月3日独立后一个月)接管。受影响的我国人民银行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商办的华侨银行三家。 1964年1月,宣布出入口贸易国有化,将以前已发出的所有出入口货的执照一律取消,私人一律不准经营出入口业务。缅甸两大出口商品大米与木材的生产收购出口等事宜分别由农业局、林业局掌管,私人不得插手。 1964年3月2日宣布全国工商业国有化,先在仰光实行,3月19日普及全缅。计缅被接收的工商机构12,212家,其中95%为外侨所有。稍有点资金的均在接收之列。3月2日中午电台广播政府命令,声音刚停,各厂店门口即有一名兵士到来,把铁门一拉,宣布里内所有东西都属于政府,任何人不得私有。命令并规定所有存在仓库住宅等地的资财设备须自动上报,否则一经查出,坐牢十年。法令虽宣布将来要给予适当的赔偿,但实系一纸空文,卒无分文结还,如有人询问其事,该经管机构会说:“政府管理你们的东西许多年,管理费用早已超过其价值了,政府还要向你们追补管理费用”,完全是无赖口吻。当缅甸政府宣布国有化时,若干东南亚报纸曾直接了当的称“缅甸政府劫取外侨财产”。 1964年5月17日缅甸政府再施杀手锏,宣布流通的100元、50元大钞作废(当时发行的钞票分100、50、10、5等几种)这是继工商业国有化后,对外侨的一次毁灭性打击。命令规定所有大钞必须上缴,违者重罚。自从1963年外资银行被收后,外侨在银行的存款大都提出钞票藏在家里以防万一。收藏的钞票自然是大票,因此一夜之间,便都变成了穷光蛋。事后政府宣布收回的大钞100元的900百万元,50元的300百万元。当时发行的大钞共有21.7亿缅元,故尚有970百万未曾缴回,占全部大钞的40%。大部分因外侨怕事,收大钞沉落河底,足见外侨对于缅政府的严峻手段的恐慌程度。另据1964年3月政府统计,在大钞作废前二个月,全缅流通货币共为2,230百万元,是则大钞占流通货币的97%,10元、5元的小钞只占3%。可见这个杀手锏对持有大部分大钞的外侨打击之大。 关于文教方面 1964年9月1日,政府宣布接管私营报纸。当时除政府出版的英缅版工人及劳动人民日报各一份外,有十余家私营。英、缅、印、华各报纸十一家,其中英缅文报纸由政府宣传部接管继续出版或合并,中文报纸则勒令停刊,员工由报馆当局负责发出三个月工资遣散,政府不负任何责任。停刊的中文报纸共四家,即人民报、新仰光报、中国日报、中华商报。至此,华侨就没有中文报纸可看了。又因政府控制了入口,中文书报也不准进口,故华侨看中文书刊再无可能。 1965年5月,政府宣布接管私立中学校(缅甸学校每年五月为新学年开始)。所有外侨办的中学,校舍、校具全归政府所有,行政由各地教育局派人主持,学校名称也改了。课程全部用缅甸语文,外文只有英文一科。即是说不能再有中文课程了。各校教师除个别外全部不再录用。被接收的华侨中学校,仰光有十间,各地有十九间共二十九间。仰光十间中左派的七间:即华侨中学、南洋中学、(以上二间办有高中),中华中学、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华夏中学、业余公学,右派的中正中学(高、初中),教会的华英中学、挽华中学等三间。其他城市的中学,左派有十八间(均只办初中)计为曼德勒、腊戍、密支那、八莫、东枝、景栋、大其力、勃固、东吁、卑谬、兴实塔、勃生、渺名、壁榜、瓦溪码、毛礼、毛淡棉、丹老等地的华侨中学。右派的只有一间德迈励志中学。 1966年5月,政府再宣布接管全缅私立小学。受影响的华侨小学,仰光(包括郊区)有27间,左派的24间,右派的3间。计仰光市内有:中国、育侨、新侨、华侨、集美、育新、侨尼等小学以及佛学、归女、颖川三个夜校。郊区的为阿弄新华、九文台华小、新闻乃华小、甘马育华小、群英、眉尼贡华小、包杜华小、勃生堂华小、达基打华小、开方道华小及南奥、北奥、打汶、丁眼遵等华小共14间上均属左派学校。右派为力行、醒民、新民等3间。 至于缅属各地华侨小学为数很多,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学校,即使一二十个学生也要办一间学校,无确实记录。其中与仰光教师联合会有联系的进步派小学计有147间,右派学校及其他未有联系的,因缺乏材料故未详。 到1966年5月,全缅的华校均被接收,中文课程全部没有了。数百年来,我们华侨祖先每到一处必群策群力办起学校,目的是为了要我们的子弟识中文,保持民族文化,不要忘本。现在华校被收,大家都感到很痛心。 华校被接收后,中小学教师大约有二千人左右,绝大部分离开了学校。学生人数大、约有26,000人,其中有一部分束装归国继续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