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杰出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来源于他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战 争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但是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既定的物质基础上,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起主导作用”。这种历经十余年征战形成的正确思想,对他制定黄桥战役的方针,起了关键作用。
黄桥决战之际,敌情是严重的。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的韩德勤,为夺取黄桥,歼新四军主力于长江以北,调集了包括其精锐主力在内的26个团、共3万余人,兵分三路向我扑来。其部署为:左路7千余人,由五个保安旅组成,攻我黄桥东南地区;右路1.2万人,为两李(鲁苏皖边游击军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税警团团长)的部队,攻我黄桥西面,同时掩护中路军之侧翼。中路军是其进攻的主力,共13个团1.5万余人,又分三路:89军第33师为左翼,攻我黄桥东面;独立第6旅为右翼,攻我黄桥北面;居中的是其主力的主力——由江苏省保安副司令、第89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率第117师及军部炮兵团、特务团,向我黄桥东北压来(1)。 此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仅有3纵队9个团共7千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不过5千余人,形势十分严峻.究竟要不要同韩德勤决战?“部分同志是有疑虑的,认为敌我力量悬殊,无取胜的把握,打败了会丢掉黄桥地区,使苏北根据地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这样势必延缓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决策的落实”(2)。粟裕在与陈毅共同研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决战不但势在必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苏北地区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我新四军江南主力奉命渡江北上,就是为了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而韩德勤依靠其嫡系主力,横行苏北,鱼肉百姓,并与日伪狼狈为奸摧残抗日力量,已成为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我们要打开苏北局面,非把韩德勤打败不可”;“只有同韩德勤的主力作了决定性的较量,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3)此次韩德勤主动寻衅,正为我一举解决苏北问题提供了良机。 然而,在大兵压境、敌军数倍于我的战场态势下,仅凭现有兵力,这一仗能不能打 赢?从常情看来,要实现上述战略意图,远非“孤悬东南一隅”的陈粟部力所能及。粟裕审时度势,纵观多方条件认为,我军具备诸多有利的因素: 在政治上:韩德勤在江苏的统治早已不得人心。9月13日,我军攻克姜堰后,倡议召集了各方代表会议,以求与韩方团结、共同抗战。会上我方揭露了苏北的摩擦真相,并慷慨允诺让出姜堰,赢得了爱国人士和社会贤达的广泛同情。韩德勤以我军的忍让视为怯战,无视各界的和平愿望,迫不及待地进犯黄桥,这不仅激怒了新四军将士,也激怒了广大的苏北人民,使自己陷于孤立;“虽然我们在军事上处于仓猝应战的被动地位,但在政治上却造成了完全优势的有利条件。” (4)
在军事上:韩军虽于数量、装备等方面占优势,但骄气十足,派系复杂,嫡系与非 嫡系之间存在矛盾,我军虽人数少、装备差,但却是正义之师,军政素质是敌人所不可比拟的,只要各级指挥上不出毛病,是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如能争取其左右两翼的“两李一陈”和保安旅中立,实际上真正要对付的就只有中路的韩军嫡系1.5万人。我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歼灭韩部的条件是具备的。此外,淮北和皖东的八路军、新四军虽因距离较远,无法进行战役配合,但南下、东进后即可动摇韩军侧背,威胁其大本营兴化,已与我苏北部队形成了由北、西、南三面夹击韩德勤的有利战略态势(5)。 基于上述分析,陈毅和粟裕在主持苏北军分会充分讨论、研究后,果敢作出了“独立歼灭韩顽主力”这一富于远见的战略决策。 每逢作战行动,同时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加以综合评估,叠筹择优,以求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这是粟裕常用的决策方法之一。为了保证实现“一举解决苏北问题”的战略构想,当时设想了三套作战方案:一、乘韩德勤进攻黄桥时,我军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二、乘韩德勤还未向我进攻,先以一部兵力向东发展,控制通、如、海、启几县,并 造成北进东台的局面,以主力守卫黄桥地区;三、以全力依托黄桥这一基点,采取攻势 防御,将韩军歼灭在我工事之前。
经过对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比较对照,权衡利弊,陈毅和粟裕决定采取第三个方案:即全力依托群众觉悟较高、粮草充足的黄桥,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打一场进攻性的防御战。对此方案,粟裕作了详细说明: 所以要“以黄桥为轴心”,一是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黄桥可以大量吸引韩军,我们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右自由转动,用兵很自如;二是依托黄桥作战为完全正当的自卫,在政治上有理,能获得各界人士的同情和广泛支持;三是在黄桥作战,能得到根据地人民有力的支援;四是地形于我有利。黄桥境内河多、路窄,对于韩军的重武器(如各种山炮、野炮)实是天然障碍,大军窜犯不易,逃跑更为困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机动用兵,迟滞、消耗和钳制各路敌人。之所以要“诱敌深入”,是为了汲取9月营溪战斗中我军出击过早,而使来犯之敌退缩回去的教训,这也是我军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转弱为强的成功战法。黄桥距韩军据点较远,约需2—3天行程才能到达。我诱敌深入,便可以在其行军的过程中利用时间充分准备,适当部署,以逸待劳;而敌人远离后方,不便退却,我们追歼起来更易取胜。之所以要“各个歼灭”,是因为我兵力有限,不可能对敌一举全歼,只能以相当于敌或略少于敌的兵力“咬而食之”,总之,“有了黄桥这个轴心,既可以大量吸引、迟滞、消耗敌人,又便于我观察全局,机动使用兵力,达到各个歼敌的目的”--军事历史研究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