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密松水电站事件的启示
2018.07.12 搜狐号
中国和缅甸,这对自古以来的邻居,多数时间邻里关系非常和睦,但就像所有的邻居一样,总会有摩擦和不愉快的时刻。 伊洛瓦底江,发源于中国境内,是缅甸国内第一大河。如一条丝带蜿蜒的江水,将中缅这对密邻血脉相连。两个国家共同受到伊洛瓦底江的哺育。
(左右分别为着特色服饰的缅甸、中国卡通形象)
在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有一个名为密松的地方,是缅甸克钦文化的核心。(克钦文化认为,密松是父子两代龙Hkrai Nawng、Hkrai Gam的出生地,破坏水道将会惊动龙,龙则会降灾于密松。) 2009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电投)和缅甸第一电力部合作,在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克钦邦修建7个梯级水电站,其中,密松水电站是7个梯级电站中最大的电站,预计建成后坝高152米,将成为世界第十五大水电项目。按照规划,伊洛瓦底江水电项目将装机2000万千瓦,建设工期15年,堪称“海外三峡。”然而这一超级工程在2011年被缅甸政府单方面宣布停工,截止至今仍未能复工。而中资公司在项目的前期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73亿人民币,现在正在索赔阶段。原本人头攒动的施工现场现已杂草丛生,让人痛惜更引人深思。 (缅甸人民反对密松项目游行) 密松水电站停工以来,对原因的猜测各种各样。政治、军事、历史因素已经被诸位专家分析的十分透彻,可中国这位密邻的心里话,是否被听到了呢? “德祐来了,鱼没了”
(图中人物对话:因为你我的鱼都没有了!图中背景为水坝)
32岁的Sles从小生活在湄公河上,一条江水,带给他生命和希望,对Sles来说,湄公河就是他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仰。“湄公河里的鱼很多,只要按照时节捕捞,可以让你日日丰收。”
但是这一切在几年前悄然改变。一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渔夫发现原本应该按时抵达附近流域的一些鱼类并没有按期到来,而一些平时数量非常庞大的鱼群的规模竟然也渐渐减小。这种现象最开始出现时,人们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自然并无定数。
可是两年、三年过去了,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急速减少的鱼群给一些依靠打鱼为生的家庭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以为是湄公河给我们的惩罚。后来才知道,德祐(缅语中的中国人)在湄公河的上游修建了三座大坝,2009年,2010年那两年,干旱现象变得格外严重,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和修坝一定有关系,但确实修了水坝后,鱼的数量就变小了很多。” (湄公河上捕鱼的渔民)
在缅甸,Sles这样的渔民数不胜数。他们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河流的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能够被他们敏感的捕捉到。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几条国河流如湄公河(中国称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修建水坝,确实会对下游民众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后,下游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居民蛋白质摄入量会减少30%,许多家庭也因为鱼数量的减少而陷入贫困的境地。在这样的直接影响下,若中方不能及时解决修筑水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居民难免会对水坝的修筑持反对的态度。
“我是个中国人,别人说我的祖国不好,我会伤心的” 杨先生自小和父母移民到缅甸,现在在缅北自己经营着一家旅行社。他的中文说的不太好,很多字的吐字很不清楚。虽然长期长在缅甸,杨先生曾多次回国,对国内发展情况了如指掌。 当谈到密松水电站的项目时,杨先生的语气突然变得很激动。“为什么要来缅甸修水坝呢?中国有那么多条江!伊洛瓦底江很长的,修了水坝后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改变了!我一点也不反对叫停密松水电站。”从小生活在缅北的杨先生,有一些住在密松水电站附近的朋友。“因为密松的项目,很多人的家都被淹了,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里,总有人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的。”杨先生提到,在2011年得知了密松水电站项目开工的消息时,他已经仔细全面的了解了相关的内容和政策。平心而论,密松项目确实能给缅甸和中国的百姓都带来好处。“但那些好处是长远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老百姓能感觉到的,就是水量变小了,很多人的家都被淹了,必须被迫搬走。”“水坝对那些人来说,就像魔鬼一样,它夺走了鱼,夺走了家园。我是个中国人,非常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总觉得也有我的责任。” (杨先生拍摄的家门口的美景)
修建密松水电站必然会带来库区民众的安置问题。在这一方面,中国投资方做了周密而完备的打算。中电投与缅甸合作方“Asia World”建设水电移民村,库区移民全部搬进了独立的二层小阁楼。据当地居民介绍,电站移民每年可以收到大米和10万缅元。
此外,中电投公司还在移民村建起了学校和医院,在新村学校上学的学生,每年都有多位成功考上大学的。即使项目被叫停后,中电投依然每月给电站移民发放大米。当地人也直言:“我们不讨厌中国人。”
杨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中电投在处理电站移民这一问题上,已经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这一因素不应该再成为两国间产生隔膜的原因。
“从只做不说到又做又说” 老九(化名)是报道中缅关系的胞波网的一名编辑。因为工作原因可以接触到很多缅甸与中国的环保工作者。前些年采访缅甸一位NGO工作者时,被采访者反对密松水电站的态度十分坚决。
在缅甸本土影响较大的缅甸河流网、克钦发展网络组织等NGO在密松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采访的缅甸NGO工作者认为,密松水电站的相关信息从工程开始的时候就非常的不透明。一些数据即使公布了,也往往和缅甸人民主观认为的数据有很大的出入,因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但其实我们自己也有问题”这位NGO工作者承认到:“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消息都盲目的相信,有人说密松水电站发的电,90%都输回了中国,10%留在了缅甸。听到这样的消息,谁会同意密松的项目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输回中国的电是付费的,而留在缅甸的电是完全免费的。”
老九介绍说,在缅甸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许多NGO组织也参与其中,NGO已经成为缅甸政治生活中的一只重要力量。因此,NGO组织对待密松水电站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缅甸民众的态度。
(缅甸NGO反对中国工程)
缺乏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确实是密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致命的瑕疵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缅甸政府对信息的强力管制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了解,密松项目在建设前就已经将所有的法律程序和环评手续做完,其中环评工作是中国和缅甸生物多样性及自然保护联盟(BANCA)共一百多位专家完成,并且获得了缅甸政府的审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缅甸民众的参与度确实较低,为后来一些图谋不轨者利用密松水电站煽动民众情绪留下了可乘之机。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在密松项目的前期还是实施中,中方都对电站附近的情况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组织中国NGO前往缅甸调研、安置电站民众、对下游生态影响展开评估。只是由于双方都缺少宣传,造成了与缅甸群众的误解。中国驻缅甸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金洪根在针对这一问题时提到:“以前,中国是只做不说,以后,我们得又做又说。”
结语
关于国际关系,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然而当谈到中缅关系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中缅也许不会是永恒的朋友,但绝对是永远的邻居。
治大国如烹小鲜,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就如同与身边的邻居相处。在密松水电站事件中,中国有时过于“沉默”,以致于默默的付出却不被认可;而我们的邻居也应该更多的表达自己,让缅甸人民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