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薄凉少年梦 于 2019-4-25 14:05 编辑
果敢它很小,甚至不及中国一个普通县城大,但在这小小的地方里,除了本地居民外,还汇聚着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的人,因此果敢也发展成了一个多元素的地方。它有着错综复杂的丰富历史变化,这些文化交织成为一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源头在哪。而今天,我们将从这些民族都拥有的共同特点说起——吃。
回溯历史,人类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关于食物的各种推进,无论是西方的烤,还是东方的蒸,都在历史的更换中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时日至今,人类已将食物的文化发展到一个巅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在果敢这个多元素的地方里,不同地域的特色慢慢渗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形成了了当地独有的美味,广受人群欢迎。而我们,要从这些美食里,追溯在它背后的一道道记忆。而这篇文里的主角,是玉米。还早之前,玉米比起大米还要粗糙,长辈的口中,在最早的时候,玉米是作为主要的食物,加工后成为每日的主食,——面果饭。 磨成粉的玉米撒上少许的水,搓成一个个细小的面果儿,加上硬米蒸熟,我有幸尝过长辈做的“面果饭”,那是改良的,米饭细软,采用的玉米是黏玉米粉。这种“面果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配腊肉或火腿,沉年的腊肉咸香混合着面果饭的香甜可口,形成一道极其搭配的美食,让人食欲大开,一顿饭吃上好几碗。然而最早的时候,面果饭没那么精细,在老一辈的口述中,那是一种非常混着硬米的粗糙食物,据说甚至普通人家都吃不上这种硬米饭。
后来,人们用智慧改良了玉米,将它变成了一道道美食,走近千万家的桌子上,成为人类餐桌上最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随着玉米良种的变化丰富,各种特色美食被大大推开,它们随着迁移的步伐驻留在了这里。而我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成为了最幸福的那一批人。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后并不好过,家里吃着硬米,除了过年过节,家里很少能碰荤腥。
而我的母亲,最擅长烹饪,她总能把一盘盘素菜炒得无比喷香,即使是一道单调的炒红薯嫰叶,我也吃的津津有味。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块被油炸得金黄酥脆的玉米粑粑(包谷粑)。外皮香酥的玉米粑粑,咬开后里面是细软的,加上一碟辣豆酱,更加衬托了玉米特有的香甜,这是我钟爱的炸玉米粑粑。 一年一次只能在中秋时节前后才可以享受,过季的玉米粑粑太老,吃着滋味不鲜嫩。包谷粑粑源于云南昆明一种特有的小吃,在几百年前,人们制作玉米粑粑是为了饱腹。而食物充足的今天,它成了云南一带独有的美食,人类至今保留着来自祖先的这份礼物,将它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制作玉米粑是个技术活,母亲会在提前准备好玉米的包衣,洗干净后放在簸箕里晾干,趁着这个时节玉米还没有长老,剥下玉米粒,洗干净后加水磨,这样反复几次细磨,要保证玉米浆里没有过多的硬皮,才能制作玉米粑。包上薄皮的玉米粑在灶头的蒸锅里慢慢蒸熟,普通的玉米粑粑可以放上好几天,鲜嫰的玉米粑无论是烤还是炸,不用加糖就香甜无比。
乡下人不讲究,玉米粑粑在炒菜时刨出火炭直接丢在里面烤,烤好的玉米粑外衣被烧糊,而玉米粑被考得很硬。掰开时玉米香夹杂着柴灰味,让人食欲大增,而最里面的玉米粑粑在经过碳火的灼烤,变得细软无比,咬上一口,蘸上砂糖,口感与味道在口腔里形成一场奇妙的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相比起粗糙的烤玉米粑粑,细腻的玉米浓浆要显得甜美,与制作玉米粑粑相同,玉米浆需要加水过滤,一碗纯正的玉米浆煮出来后,是黄色的,喝起来口感丝滑顺口,余后很长时间里,舌腔都会停留玉米的香味,越喝越不够。
不过,玉米浆要加糖趁热喝,因为几个小时后,玉米浆冷却就会结成一块,变成与凉粉相似的食物。时间的消磨让我们已经忘记了曾经的地域差异,而有些东西,却永远的消失不了。食物与习俗随着祖先的步伐,来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喂养、教育了数代人。
后来我们习惯了在这片土地生活,将外来的文化汇聚在这里,深刻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发展成为我们独有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