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林立之国》 第二章第七节: 毒品经济与缅甸民族武装的关系
毒品问题虽然是一个关于社会和治安治理的问题,但毒品在缅甸却与战争、武装和政治存在某种隐密的关联。所以,提到缅甸的民族武装问题,倘若对毒品完全避而不谈,无异于自欺欺人。因为全世界都知道,缅甸的民族武装曾经或多或少都跟鸦片、海洛因和麻黄素有着一些剪不断、理还乱、摆不脱的关系纠葛。诸如:因毒品问题登上过美国时代杂志的“毒品大王”张奇夫,被媒体戏称为“鸦片将军”的罗星汉,以及曾一度被美国悬赏通缉的某些民族武装组织领导人,上述这些全都是缅甸民地武的缔造者或当权者。
缅甸武装与毒品的关系有一段很复杂的历史故事,鸦片贸易的始作俑者是于1950-1961年间从中国大陆撤出的国民党残军,继承者则是缅共末期的“特货贸易小组”,再接下来便是缅军扶持的“边疆民族护卫队”,上述这些武装为了生存均采取了“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模式,而这些历史,也让毒品成为了缅甸一些民族武装组织的“原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缅军人政府特许民团首领以贩运鸦片方式自筹军费,组建“民族护卫队”,利用他们去打击进入缅北的国民党流亡武装。缅共末期,为了生存特批其下属各部从事鸦片的经营权,以筹集部队开支。后来,缅共还以组织名义于1976年5月成立“特货贸易小组”经营鸦片为组织创收,之后鸦片生意渐渐失控,演变成为缅共绝大多数单位和干部都从事鸦片生意或设立毒品加工厂牟取私利。于是,缅甸的毒品问题从此就与民地武扯上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并被媒体冠之“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恶名。之后,那些直接脱胎于缅共的民族武装,也就被人们习惯性地顺手戴上这顶帽子。甚至,直到勐拉、果敢、佤邦等地区成功禁绝罂粟种植,也依然会被一些被别有用心的媒体妖魔化为“纯谋利的武装贩毒团伙”或“没有政治纲领和政治理想的武装团伙”。由于,民族武装控制区内流出的毒品数据,也在有力地不证自明其辖区内制毒贩毒的事实。
被个别媒体定义为“武装贩毒”后,长期遭受世人无端的谴责和唾弃。民族武装组织因文化落后、政治觉悟低而不懂得花精力和财力运用好媒体这一第四权力,去占领道德高地和树立正面形象。直到各个武装组织控制区都相继铲除罂粟种植、开展禁毒活动的报道见诸报端、电视和网络之后,以及民武本身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形象宣传之后,人们才渐渐改变了对一些民武组织的刻板印象。
尽管有些民武掌权者力图树立毒品贸易的非常规正当性,比如,蒙泰军首领张奇夫曾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声称:“制毒贩毒是为革命筹集必要的经费。”这番言论说明了毒品不仅与经济利益直接挂勾,与军权也存在某些紧密关联。事实上,有很多三观不正的野心家、权谋家在加入民族武装组织时,他们对毒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他们对政治的兴趣,对暴富的渴求远远大于为谋求天下太平的渴望。
众所周知,佤邦方面过去曾经屡次遭到缅军人政府以禁毒为由的战争威胁。这也就是为何克钦独立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经常在他们和缅军发生战斗的情况下,仍不忘大力宣传该组织在其控制地区的禁毒工作。可见,毒品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演化成为政治问题或军事冲突。过去十多年来,每当嗅到外界对佤邦稍不利的气息时,佤邦地区都会展开一次“声势浩大”的禁毒行动。近二十年来,缅甸的各个民族武装为了维护自身作为“人民军”、“民族武装”的正规形象;为了不让缅政府或其他别有用心的媒体逮到机会污蔑和抹黑,为了杜绝被国际社会谴责,他们即便在面临战争压力的时刻,仍会把禁毒工作当成涉及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果敢地区能在2002年成功铲除已种植上百年历史的鸦片,彻底实现无毒源区,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禁毒决心。然而,由于禁毒决心和立场的不同,缅甸的罂粟种植卫星分布图却出现了以下这种令当局尴尬的画面,即:“民族武装控制地区没有罂粟田,而缅政府直辖的民团地区罂粟种植和鸦片产量却长年有增无减。”可见,前者是为了民族政治权利和政权危机而禁毒,后者却因当地民团、缅驻军收贿而对平民种植罂粟视而不见。
内战让缅甸的一些民族武装、民团与毒品存在暧昧关系,这是举世皆知的,迄今为止,人们依然质疑毒资是某些民武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多年来并没有直接证据指证这一猜测。毒品经济毕竟无法公开化和合法化,所以毒品制造和交易是一个非常隐密的世界,那个隐密世界的事无关人员几乎不可能触及,因此,不能说光凭想象就判定它与民族武装存在着某种共生关系,当然也不能说人们看不见,就证明它不存在,所以,在没有可靠证据支撑的前提下,本文对此领域也就没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缅甸问题专家,简单的把缅甸民族武装问题归结为“毒品延伸出来的问题”,认为毒品是民武的主要军费来源,甚至把缅甸的内战称为“鸦片战争”。殊不知“以毒养军、以军护毒”实际上是一条恶性循环的死路,是一条遭到人类社会唾弃的邪路,无论是对于该地区的人民、民族武装,还是民武领导人,绝无光明前途可言。而且,它能够直接且绝对地摧毁掉一个组织的合法性,假如,缅甸民地武领导人连这点觉悟都没有,等待他们的恐怕只有组织的消亡和万世的骂名。外界在缅甸的内战中所看到的“毒品的影子”,仅仅就是战争中的一个“黑影”而已,并非缅甸持续70多年内战的主因或主体。还是那句老话:“缅甸的民族武装问题,不是军事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更不是毒品问题,而是政治和民族问题。”毒品问题只能说是缅甸政治问题引发内战后的负产品,属于衍生品,而非主产品。缅甸的内战早于缅甸的毒品经济发端之前,而且并非所有缅甸的民族武装都依赖毒品经济;缅甸的武装冲突也绝非因为争夺毒品利益引起。不过,每次战争爆发就会滋生毒品问题,倒是不争的事实。
2019年10月初,缅军方在一次举办战争活动时公开宣称:“缅甸国内大部分的毒品都来自民族武装控制区。”各支民武先后发声对此番言论进行反驳。这样的情境对缅甸人民来说可谓屡见不鲜,就像是经常爆发的武装冲突那样——“毒品污名战”一直都是缅甸境内比较活跃的一个战场,属于舆论和宣传战的范畴。为了在政治斗争中抢占道德高地,每当缅甸边疆内战频发的时刻,就会呈现出一个意外的正面景象,那就是——为了塑造自身的形象,各家民地武纷纷“自觉禁毒、积极禁毒”。笔者认为,这是缅甸民族政治斗争中结出的“意外善果”。当禁毒“关乎社会问题”的时候,禁毒对某些组织而言或许只是做做秀而已,但是,当禁毒“关乎民族政权存亡”之时,禁毒就成为不得不禁的大事和要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