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背后是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竞争。从去年以来,中美之间贸易争端背后的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背景究竟是什么?从今年2月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的中美政策报告“Course Correction: Toward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ChinaPolicy”出来以后,有百人签名信,然后又有一百人的反签名信,这些出来以后,美国国内现在的对华政策其实又重新出现了一个大辩论的局面。在美国学界、政策界,甚至于在政府层面都开始重新思考。这里从战略层面上来讲,美国对华战略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特朗普上台之后出现的这种强力施压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从地缘政治上来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
我到美国这么多年,而且在学界这么多年,看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各种各样的关于中美政策的讨论。比如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John J. Mearsheimer),他是一个结构现实主义学者,十几年以前他就开始预测,中美之间一个是崛起大国,一个守成大国,这两个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一定会走向战争。但是当时大多数学者,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同事,大家都觉得他是非常简单化的学者,因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者两个国家的相互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国际结构的问题。如果学国际关系理论,我们知道外交决策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变量,一个是领袖素质,领袖个人的理念和个人行为,以及领袖在政治结构当中的地位起很大作用;第二个是国内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官僚体系、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第三个层次是国际结构层次。但是他简简单单地就用国际结构,说一个是崛起大国,一个是守成大国,这不是太简单了吗?难道其他东西都是黑盒子,都不用看吗?
第二,冷战的这种国际条件根本不具备。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泾渭分明,所有的国家都必须选边站,或者加入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或者加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但今天根本不是这种情况。现在所有的国家都不愿意选边站,而且也不用选边站,他们两边讨好,根本就没有两个阵营的明确概念。我刚刚读了一篇文章谈东盟国家对于美国的印太战略怎么反应。印太战略最重要的两个词叫做free and open,即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东盟刚发表的一份印度尼西亚领导起草的发展报告就把这两个词改了一下,叫做open and inclusive,开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区,也就是我们跟着开放的美国走,然后把中国包容进来。这些所有的国家都不必选边站,这是跟冷战期间完全不同的一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