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联邦第一特区木邦县木邦镇的康登村,是一座浸润着浓厚傣族风情的村寨。这里传承着一项古老的造纸工艺,至今仍保留着相对传统的制造模式——以人工为主、半机械为辅的生产方式,既让千年技艺得以赓续,更实实在在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创收渠道。
近日,为深入探寻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果敢通讯社记者前往木邦县木邦镇康登村走访了解。
刚入村口,道路两侧的景象便勾勒出村寨的独特气质,一张张带着天然纤维纹理的手工纸铺满竹架,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成为康登村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康登村的造纸已成为家家户户参与的生计——绝大多数村民沿用全手工制造方式,保留着古法造纸的纯粹质感;仅少数家庭引入半机械化工具辅助生产。也正因灵活的生产模式,村里每一户人家都实现了“自主生产、自主销售”,真正将传统手艺变成了“守家创收”的底气。
据走访了解,康登村手工纸的诞生,要历经采集构树皮、浸泡、蒸煮、舂捣、抄纸、晾晒、揭纸七道复杂工序。其中,仅舂捣环节可依靠半机械化助力,其余六道工序均需纯手工完成。这不仅考验着操作者对每道工序的熟练把控,更需要足够的耐力与耐心,而这份“慢工细作”,也正是手工纸独特质感的来源。
当前手工纸的市场价格为每100张32000缅币。每位村民一天最多可制作200张纸。在生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单人单日可实现64000缅币的收入。扣除原材料成本与人工投入后,所得利润仍能有效维持家庭日常开销,真正实现了“守着技艺过日子、不出村寨能增收”的愿景。 如今的康登村,造纸技艺早已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技艺,而是村民手中“能生金”的活手艺。它一头连着傣族传统文化的根脉,一头牵着家家户户的烟火生计,用“守艺”与“创新”的平衡,让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持续发光,也让更多人看见:传统的生命力,永远藏在与生活的紧密相连里。 (记者 段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