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段晓菲) 近日,根据第一特区人民政府指示,果敢县西山区委对位于大水塘乡旧街垭口的“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实施全面修复。工程包括碑体保护、周边环境清理及排水系统修缮,旨在切实守护抗战历史遗迹,焕发纪念碑庄严风貌,使其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英烈精神得以更好传承和瞻仰。目前,修复工作已接近完成,纪念碑即将重现历史原貌,以更加肃穆、庄严的形象面向公众。
对果敢民族而言,“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绝非一座普通的建筑,它镌刻着民族英烈的忠魂——曾有一群先辈,为抗击侵略者、挣脱压迫与奴役,为守护地区民众免遭迫害,毅然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先辈们用鲜血换来今日的和平生活,那段烽火岁月不该被遗忘;纪念碑上每一个冰冷的名字背后,都是曾鲜活过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更不该被尘封。
回溯历史,1942年5月初,侵缅日军18师团56联队攻占滚弄与江西地区,战火直逼果敢。与此同时,日军开始筹划进犯果敢及毗邻的孟定、耿马、镇康等地,企图打通江东云滚路,进而威胁保山、大理、昆明。同年6月,日军在滚弄召集地方头人,以威胁、利诱手段试图劝降,遭到拒绝后,又对果敢地区反复侦察,并于9月派出部队偷袭孟定、南伞、老街及炸地林衙门,不仅洗劫民众财产,更放火焚毁当地房屋,百姓生活陷入危难。
幸运的是,中国远征军71军骑兵团与6军新39师所部迅速发起反击,成功将日军击退,使其未能在果敢立足,最终退回滚弄。1943年初,日军骑兵一部卷土重来,再次偷袭果敢东山南湖塘,此次暴行导致19名无辜百姓遇难。同年5月,日军又组织部队偷袭驻扣塘的远征军49师某营驻地,双方展开激烈交战,远征军一名营长与百余名士兵壮烈牺牲、负伤。在此后的数月里,日军仍不死心,多次对萨尔温江郭家渡、大水塘、芒卡等地区发起进犯与袭扰,当地民众与军队始终处于备战状态。
为凝聚地方力量、配合援缅军队共同抗日,应对日军的持续袭扰,果敢被当时的盟国划入中国战区云滚路江东防线,并组建了以土司杨文炳为首的“果敢抗日自卫队”,满编人数达500余人。1943年10月,“果敢抗日自卫队”正式改编为“抗日自卫支队”,人员扩充至800人左右,由代理土司杨文灿担任司令官。自此,果敢拥有了编制正规的本土抗日武装,为后续抗敌奠定了基础。
编入正规序列后,果敢抗日自卫支队积极协同驻果敢的远征军71军骑兵团、6军39师、41师、2军9师及新33师等部队,不仅坚守江防关隘,更主动出击打击入侵之敌。在联军的协作下,先后取得“滚弄和尚庙战斗”“芒卡伏击战”的胜利,分别歼灭日军80人、100余人;同时,支队还组织谍报人员开展锄奸行动,清除伪军头目杨怀德;在郭家渡阻击日军东渡,守住战略要地;架通境内军用电话,保障战时通讯畅通;开展破坏运动,有效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进袭。
正是先辈们一次次与日军斗智斗勇、奋勇阻击,才一次次击退来犯之敌,最大限度保护了境内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直至1945年,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凭借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与抗日自卫支队的有力配合,果敢最终成为缅甸唯一未被日军沦陷的国土。果敢土司杨文炳也因在抗日中的突出贡献,在1947年获得英王乔治六世颁发的英帝国OBE勋章,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为果敢抗日牺牲与奉献的先辈。
1951年,果敢继任土司杨振材,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官兵、果敢抗日武装及罹难的果敢民众,传承抵御外侮的民族优良传统,特在大水塘建造了一座塔式纪念碑,取名“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如今,这座纪念碑仍岿然屹立于果敢青山白云间,见证着历史,也警醒着后人铭记先辈遗志。
立足当下,每每走进大水塘瞻仰这座历史丰碑,都不自觉被碑志吸引——它不仅记载了那段抗战斗争的历程,更让我们透过文字,认识了那些为抗击外来侵略挺身而出的先烈。“忠勇义烈、浩气常存,丰功伟绩、千古不泯,壮哉诸君、虽死犹生,勒之金石、以垂永明”,这既是彼时世人对先烈的崇高评价,更是对当下我们的深刻鞭策与激励。如今的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丰碑精神,以“保境安民、自强不息、区富民强、民族团结”的目标,续写先辈未完成的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