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夜战防袭 1、尽早发现
晚上,由于看不清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听声音,可以在一些必经的地方放一些枯枝败叶,最好,不要在山上到处都踩出路,若只有一条路,其它地方都是茂密的柴草,哪里有异动,则很容易发现情况。
人多的情况,可以一个明哨一个暗哨,明哨可以走动走动,明哨的位置,暗哨要能够看到。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配备夜视仪。另外,应尽量靠前,才能够尽早地发现敌人,给战友反应时间。
2、防守反击
作为长官,每到一地,应当安排好白天及夜间面对突发情况时,各个队员的站位。特别是在夜间,大家都看不到,敌友不明,很容易误伤。
平日里可以多演练演练:若敌人到了帐篷附近才被发现,每个队员应在什么位置 ,如何反应?若发现得早,敌人离阵地还远,又该如何布置? 队员只有在平日的演练中熟悉了己方所有人的位置,才能够清楚地判断敌我形势,做出有效反击。
另外,可以在每个帐篷的四周垒上几层沙袋。一来可以防炮,除非直接打中,否则不会有事;二来若敌人夜袭,匆忙中也有点依托。
五、山地射击
1、子弹的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
标尺到准心顶端的连线与枪管所在的直线并不是平行的,也就是说,若眼睛透过标尺和准星瞄准同一水平面上的某个点,这时,枪管是稍稍往上抬的,如下图所示,当然,由于这个角度太小,一般的枪根本看不出来,而在老式高射机枪上,就可以稍稍看出一点。
2、打得越远,弹道曲率越大,枪口上抬的角度越大
从下图可以看出,若把标尺从3调到5,透过准心瞄准500米处的目标,则枪会出现在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枪口抬得更高,弹道曲率更大。 3、有效射程内,若往山下打,可以瞄准敌人的脚,往山上打,应瞄准敌人的头
在3、5百米的距离上,若往下打,则重力会加快子弹的速度,子弹到达目标的时间就短,偏向力作用时间短,在相同距离上,弹道曲率相对较直,则压低枪口瞄准敌人的脚,很可能会打中身子。若往上打,重力会做反作用,子弹相对水平时速度减慢,偏向力作用时间长,曲率变大,则瞄准敌人的头很可能会正中身体。当然,以上只是理论分析,对不对,具体如何也没实验过。
4、 有效射程外,抬高枪口也许可以打到目标
据说,81步枪在1500米的时候仍具杀伤力,也就是说最少能打1500米,而从山顶到‘红沟’,直线距离不超过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从山顶射出的子弹,完全是可以打到敌人那里的,只是枪口要抬高多少角度不知道而已。若能够知道这个角度,晚上时不时打上几枪,也能骚扰到敌人。
六、日常管理
1、无为而治
条例清晰、合理的安排才是减少矛盾的最有效手段,若什么事情都由长官随意指定,则很容易出现不公和不满。一些站岗放哨、做饭扛水之类日常事物,写一张表格,轮流来就是了,根本不需要去管,顶多也就提醒一下,而一些外出的机会、物品的分配等等,也要尽量公平。作为长官,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打仗,如何根据每个战士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上面,而不是用这些权力来管控队员,彰显自己的威风
2、合理安排
孙子兵法中有:“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想要‘令素行’,则首先规则要‘与众相得’,也就是各种安排要合理,要有可行性。比如,在安排日常事物时,作为长官,需要时间去想些问题,一些事情,就可以不做;比如一个战士,今天虽然轮到他值日,但由于有其它事情,那么就可以跳过或换到其它时候。总之,只有合理安排,长官才能够减少麻烦,最终无为而治。
3、 生活环境
由于长期的鸦片种植及雨季潮湿气候的影响,缅北各军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懒散、生活在垃圾堆中也习以为常等问题。我建议: 做饭吃饭的地方应该离帐篷要有二三十米的距离。做饭的时候,一些垃圾需要丢掉,若直接丢在帐篷附近,只要一个星期,就会感觉生活在垃圾堆中。吃饭的时候也一样,骨头什么的大家也不可能跑远了再丢,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家都移步二三十米之外去吃饭 。
4、力行节约
不能将浪费当成一件小事看待。经常浪费,说明对同盟军没有归属感。一个人若把自己当成同盟军的一员,绝不会这么做,反而会处处为其着想。 另外,若是浪费了捐助的物资,就相当于浪费同胞的心意和热情,虽然不是骗捐,但比骗捐也好不了多少。
5、 保持战意
胜利不可能平白得来,和平不是希望和等待就能实现的。 消除联邦制、消灭缅北各邦是缅人的既定政策,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要想维护联邦制,避免世代被统治、保留民族文化,唯有在此时奋起反抗。 即便要和谈,若不让老缅感受到整个果敢众志成城的决心战意,不让他意识到付出的代价是不可承受的,也绝不可能轻易让步。而且,在战场上,若一个战士没有视敌如仇的气势,反而更容易被干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