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格局下的缅甸何去何从 ——新的世界格局会逐步形成,身处十字路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令世界众多国家措手不及,同时美国当前的混乱,中美两国的互相指责,引发了我们对全球格局的思考!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关系,没有之一!
中美两国如何相处,决定世界的格局、走势,但这取决于双方如何定位彼此的关系。
二战之后的美国,依靠金融、军事、科技这三根支柱构筑起自身的超然地位。它倡导建立一个开放、一体化和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并提供一个安全保护伞,使区域国家能够在此基础上合作与和平竞争。美国跨国企业在亚洲大量投资,带来了资本、技术和创意。随着华盛顿促进自由贸易和向世界开放美国市场,亚洲与美国的贸易逐渐增长。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78年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得以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富裕阶层不断扩容,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富、城乡、东西部三大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累积,且不时有尖锐化表象。而要缓解乃至消弭社会矛盾,在注重公平正义、做好存量财富分配的同时,获取增量财富、把蛋糕做大就是更为迫切的需求。由此,将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触角伸向全球,在更大空间内获取资源,取得收益,保障安全,成为了中国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5月,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发出了严厉警告:如果10多亿人口的中国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也就是说,中国要参与重新划分存量蛋糕,而且胃口还特别好,这才是对美国利益最根本的触动。中国的高速发展,令既成的权力财富布局与利益分配格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使得中美关系也达到了一种“临界点”。
美国虽然目前面临新冠疫情、游行示威、骚乱等社会问题,但美国不是一个衰落的大国,它有很强的韧性和实力,它吸引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活力,以及日益先进的技术,许多亚洲国家与中国的供应链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在这一产业、财富、力量的重新布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它们携自身人口、土地、文化尤其是立国规模宏大之力,吸纳西方数百年科学技术积淀之功,一跃而起,将全球产业链条、要素市场、价值分工作了极大的重构,使得世界治理秩序、运转逻辑、权力架构已经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美国是继续采取狭隘的“美国优先”方式来保护自身利益,将中国崛起视为生存威胁,并试图以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中国,还是承认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国,制订与中国打交道的方法,尽可能促进合作和良性竞争,而不让竞争伤害整体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大抉择。如果美国选择前者,那么中美两国势必会走上长达数十年的对峙之路,中国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软弱和屈辱之后,已不再是那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只知道埋头苦干的邻居阿呆,它展现出了一个古老文明正在崛起的雄心壮志。
如果中美关系最终走向对峙之路,必定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势力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东南亚各国。东南亚是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经济合作伙伴,以及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为了保护能源安全,中国将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视为必须保持开放的咽喉要道,因此缅甸国家的政治倾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显得尤其重要。
缅甸于1948年与美国建交,缅甸军方接管政权后,美国把驻缅使馆降为代办级,停止对缅甸提供经济援助和禁毒援助,撤销给缅甸的贸易普惠制,对缅实行武器禁运,阻止国际金融机构向缅提供援助,不向缅高官及其家属发放入境签证。2009年奥巴马政府逐渐放松对缅制裁,2012年11月19日,奥巴马成为首位在任期内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直至2016年昂山素季领导的全民盟执政,美国宣布终止实施针对缅甸的《国家紧急状态法》,针对缅甸的经济金融制裁随之失效。但民盟政府上台执政后,并没有使国内人权状况得以有效改善,并且缅军在“围剿”若开罗兴亚救世军(ARSA)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屡次出现屠杀平民的现象,造成70余万罗兴亚人背井离乡,逃往孟加拉国避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次对缅军高官实施制裁,关上了与缅甸经济合作的大门。
缅甸和中国毗邻而居,中缅两国边境线长达2185公里,由于历史原因,边境地区多是跨境民族,也因此中缅两国彼此称为“胞波情谊”。因为地缘政治因素,中国曾多次为缅甸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声,帮助缅甸度过政治危机,随着中缅两国友好关系持续稳步发展,中缅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成为缅甸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缅甸国家的友好支持可谓是不遗余力,为了缅甸国家的和平发展,中国亚洲事务特使孙国祥先生不辞劳苦,数次往返于缅中两国之间,多次与缅甸国家领导人及缅军高层会晤,在缅甸政府和民地武组织之间牵线搭桥,为缅甸和平委员会捐款捐物,致力于推进缅甸国家的和平稳定。但缅甸军人集团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停火谈判问题上出尔反尔,使缅甸国家和平进程收效甚微。
在缅甸2015年大选中,缅甸民众饱含着对昂山素季本人的敬仰及对军人统治的厌倦,使全民盟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民盟政府五年的执政生涯,与军方之间既有重重矛盾,在某些方面又不得不开展合作,却始终无法掌控军队。在罗兴亚人问题上,昂山素季以及民盟政府遭受到了西方的抨击,同时也标志着昂山素季在维护缅人的利益上,和军队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根本不具备开放的民族平等、自由博爱之胸怀和精神。由此,缅甸其他少数民族对民盟政府的失望与日俱增,昂山素季以及她领导的全民盟,在民族和解与和平进程上无所建树,注定在民生和经济上难获成就,昂山素季的光环自然褪色,西方对昂山素季的打压,使缅甸其他利益集团对她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缅甸是一个以缅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建立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在缅族居住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但对少数民族地区,殖民政府基本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利用当地民族上层实行间接统治。二战初期,昂山将军选择与日军合作,试图依靠日本国力量赢得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等民族却选择效忠英国,由此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祸根。缅甸独立后,昂山将军被刺杀,军人掌控国家政权后,由于大缅族主义思想作祟,各民族组织为了维护本民族权益而奋起反抗,致使缅甸国家长达70年的战乱。二十一世纪的缅甸总体水平,并没有在二战之后有大幅提高,还曾一度比二战之前还低。1936年缅甸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121.97亿美元(当时人口1570.8万),人均生产总值776美元,据2004年11月的统计数字,缅甸国民人均生产总值仅356美元,可见近70年的时间,缅甸的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顿甚至倒退。缅甸2017年人均GDP为1249美元,2018年人均GDP为1326美元,2019年人均GDP为1412美元。反观中国1978年人均GDP仅156美元,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41年增长了64倍。(GDP和收入是不同概念,GDP是一个时期内国内居民创造的总财富,而收入是财富分配到个人手上的数据。)显然,别国在机遇来临之后,把精力都投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而缅甸则用于内耗。
由于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支持东南亚共产主义的历史原因,缅甸政府对中国政府是十分警惕的,对在缅华裔是极其敏感的,从缅族上层的心胸狭隘可以预见到,缅族执政党注定无法和中国政府成为铁杆盟友,所谓的虚与委蛇也不过是形势所迫而已,缅族人的心胸,影响到在缅华裔群体的生存困境,这也是造成了果敢“88事件”的真正起因。 2020年5月20日,缅甸国家总统发言人吴索铁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就若开局势及国家政府持何种态度进行了回应。他表示,KIA、MNDAA、TNLA、AA缅北四家武装,随时可以参加会谈,通往和平的大门政府随时开放,但是需要他们有意愿才能推进和平进程。吴索铁称,只有真正的渴望和平,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国家自解放开始,已经历经了70多年的内战,但是,直到今天双方之间还没有取得一个长久和平的共识。政治纠纷需要政治手段解决,但是,缅北4家武装却以各种理由婉拒和平会谈。
对于吴索铁的发言,笔者认为缅甸政府以及缅甸军方,根本没有拿出和谈的诚意,不是基于在民地武组织政治诉求的基础上贴近实际,反而为和谈设置了诸多条条框框,制造了诸多障碍。不是抱着基于平等地解决彼此矛盾的心态,而是怀揣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傲慢,这也是缅甸几十年内战不止的原因之一。缅甸国内近70年的内战,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较大差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和隔阂,缅族与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已经根深蒂固。例如八十年代原缅军高层钦纽将军与缅北民族达成的和平局面,在经过长达20年的和平发展后,于2009年被现缅军高层以武力破坏殆尽。国家是放大的家庭,是基于共同的宗法伦理而建立起来的超级放大版的家庭。所以,国家成员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家庭伦理,是家人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吃人互相掠夺和互相侵害的关系。缅军作为强势的一方,必须放弃大缅族主义思想,放弃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成见,放低姿态,认真考虑和研究各民族的政治诉求,承认各民族区域的高度自治,才有可能使国家真正的和平发展。缅甸各民族组织的领导人并非好勇斗狠、铁石心肠,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苏秦有句很经典的话“使我有洛阳两顷田,安能配六国相印。”假使缅甸政府真正拿出和谈诚意,那么民族组织领导人都是很乐意实现民族和解的,不存在像吴索铁所说的“以各种理由婉拒和平会谈”。
当今天下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正在成为加速中美之间对抗的导火索,汉语中经常用“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两句成语来形容一件事物或一个政权到达极致后的反向运动,也许这次新冠疫情和因为警察暴力执法引起的骚乱,最终会成为逐渐削弱美国全球霸权的导火索,但无论中美两国能否战胜分歧,建立互信。作为中国的近邻,缅甸都无法置身事外,缅甸国家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首先实现国内和平,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全球格局下的缅甸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