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在中国某地打工的多少多少名缅甸籍三非人员被遣返回国了”、或是“正在打工路上因无身份证而被拦截回家”、又或是“某某嫁入中国的缅甸媳妇因无证件而面临着被强制遣送回国的境况”……而这里面时常会有几个果敢人的身影。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总会打内心里衍生出一种无力的悲愤感——为什么果敢人就要因身份问题处处受限制?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让人可以安心出国打工、学习的正常身份证?
在悲愤同时也不由会想,是何原因造就果敢人如今的境况?我想,除历史及缅甸执权者骨子里的民族歧视的原因外,我们果敢人自身也是造就这种境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果敢人可以说是一开始是没有“身份证”概念的, 就拿我开始记事的90年代后期来说,那时候果敢人大都很少出远门,一辈子待在家乡,要用到身份证的时候基本没有,出远门的人也是很少用到身份证。在果敢还未全境开通公路之前,果敢山区人员如果要坐车到老街的话,必须借道中国勐捧和南伞。不过那时候根本不需要现在所用到的出行证的(也就是果敢人所说的红本本),从果敢红岩进入与其邻近的中国勐捧,只需要在勐捧边境检查站开一个入境单子,每张单子给三角钱,就可以进入中国境内了。再从勐捧乘车到南伞,从南伞口岸进入老街,只需要出示在勐捧开的单子就可以了。可以说那时候果敢人进入中国远比到下缅甸去要简单得多得多,身份证对于果敢人来说基本是无“用武之地”的,缅甸政府不给发,也没有人想要追究身份证问题。
拿孩子读书来说(果敢主要学的是华文),以前对于大多果敢人来说(或许包括现在都一样),读书仅为了识那么几个字,不至于当个睁眼瞎就行了,读书远不如能在家帮忙减轻大人负担来得重要。所以那时候的孩子读书其实很少能读到小学毕业的,多是读了二三年级识了几个字就辍学了,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直接没有书读的。而能读到初中或以上的更是少之又少了,顶破天能读个初中的,还必须到老街、腊戌或是进入中国读(之前说过,果敢人进入中国边境地区是不需要证件也可以的,因为上的不是大学,所以果敢人进入中国读书也不需要证件)。至于上大学或出国留学之类的,在那时候基本是天方夜谭。所以读书人也基本用不到身份证。(这里要说的一点是,在那时候或许包括现在,果敢人到中国是没有已经出国了的意识的,相较于语言不通的下缅甸,果敢人到中国更像是在自己的国家里。同宗又同源,以前甚至会有不少果敢人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然而地域上决定了我们并不是,尽管感情上我们更倾向于中国。) 到2000年后,中国对边民出入境的管控开始变得严厉起来,果敢出入境可以没有身份证,但必须要有门牌(也就是户口本)。慢慢地到零五零六年,缅甸政府开始重新整理果敢人户籍,同时给年满18岁及以上的果敢人办理身份证(当然人们一开始还意识不到此身份证是非彼身份证的),人们出入中国境内也从带门牌到带出行证,果敢人称其为“红本本”。
时代在进步,果敢年轻一代也渐渐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果敢学子进入中国读中学,而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新的问题接着来了,在中国读书的学子如果想上大学的话,必须先到下缅甸仰光等地办理护照。对于我这种来自果敢山区贫寒学子来说,没有亲戚朋友带着,突然要到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度去办理证件,可想而知这会面对多大的障碍。而且一趟下来,至少需要一两万人民币的费用,这也是我的家庭负担不起的。因此,很多像我一样到中国读书的学子,大部分也都是初中毕业或是读两年高中就退学找工作了。
说到语言不通,果敢人虽是华人但同时也是缅甸国民,固然中华文化有必要传承下去,但同样也是应该学好缅甸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及语言。而果敢人不但没有很好地去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反而隐隐有些排斥,自然也就没能很好地融入到缅甸这个大家庭内。长期下来形成了民族矛盾,也导致果敢人长期以来找不到归属感,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中国人,也不敢轻易承认自己是缅甸人。个人看来,这是导致果敢现状重要原因之一。
果敢人没有主动去融入缅甸联邦这个大家庭中,而骨子里带有种族歧视的缅甸掌权者们呢,在他们眼里,果敢这片土地自然是属于他们的,但这个民族就不一定了。就拿缅政府给果敢人发放的身份证来说,竟然还都是分等级的,我本人是直到2·9战事后才知道这事。
一般来说,目前果敢人的身份证大体可分三种。一种是大多果敢普通民众皆有的,果敢人称为三折(女性的是粉色,男性的是绿色),也就是缅甸二等公民身份证,这种身份证只能在缅甸国内通行用,或是办理边境通行证,它是办不了出国的护照的,要办护照还得拿上门牌。另一种卡片形的(果敢称其为一折,也称粉卡),与缅军走得近的少部分果敢上流社会人士以及各地官员(包括村长)的身份证就是这种,据说比三折的高等,也有人说其意义上还是二等公民身份证,估计也就是在果敢有“上等人”的意思,在外面仍是低缅族人一等。再有就是二折(之前还有比为更低等称为白卡的,但现在已经不再用了),这是临时的身份证,它有期限,只要后期再去办理身份证的,缅移民局里大都给发的都是这种。
可以这么说,缅政府给果敢人办身份证也是要钱的。缅政府最初整理户籍时给办理了一期免费的身份证,在那一期间来不及回来办的,那就需要费些工夫了。一开始还好,只要有门牌,会说些缅语,再拿上两包烟或酒,百把十块钱,基本就能办到身份证了。但慢慢的,或许是胃口被养大了,再去办身份证没几千块甚至是上万人民币是办不了的了,而且还要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身份证,他才会给你办。而果敢几代人下来,分家了再分家,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资料齐全地拿出来呢?于是乎,更高的价格还等在后头,前前后后,拜佛求人,办下来的还不一定是三折身份证,大多只有得个二折的,期限到了再去换个三折的,谁知道除钱之外,移民局里又会给出什么难题。
以上种种,导致了如今的果敢人到中国读书不能上到大学,打工只能偷偷摸摸,而嫁人则是黑人黑户。尤其是果敢战事爆发后,这种境况更加明显。当然,谁又能说这种境况不是导致战事发生的部分原因呢?我不知道这场战争何时会结束,最终又是谁胜谁负。只希望和平到来之时,我们人人都能拥有平等的身份证,可以毫无顾忌地、腰板直直地赴他国学习与工作。或许战争结束后,果敢人的境况还如现在一样,但我想,只要稍有血性,就不会有人永远甘居人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