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马 于 2017-9-22 17:30 编辑
“士可杀,不可辱”虽然粗暴了些,但却是最简单、最直接地向我们阐述了骨气这两个字的深意。 我们果敢民族一直以来都是豪迈、魄气、坚毅的民族。骨子里,血液里都是不屈不挠、铿锵、傲骨、充满正义的精神,我们果敢民族是有骨气的,骨子里的我们很勇敢。 我们果敢民族本是华夏的儿女,我们的祖先就有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先生的威武不能屈,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的卧薪偿胆等等都是让人敬佩的。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浪漫的田园派诗人,他对简朴的田园生活充满着向往,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让我最为折服的是他那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公元405年秋,辞官回家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又一度出门任职,来到离家乡不远的澎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名督邮品格低下,粗俗而又傲慢,陶渊明平时就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于这种假借别人名义发号施令的人更是瞧不起,况且也不想“束带”去见他,并说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本就是为养家糊口才出来做这官的,肩上扛着一家人生存的重担,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个能让一家人安逸生活的机会,也不肯趋炎附势,与小人共舞。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人看到了他崇高的人格,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不禁让人从心底敬佩。就像我们果敢民族一样,虽然现在身处逆境,背负着整个民族的命运,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存亡,我们也不甘屈服,而是奋勇抵抗。一股无声的力量正从中滋生出来,正因为在如此坎坷的环境下才能滋生出这铿锵的力量来,就像生长在岩缝中的竹子一样,虽然身处逆境之中能扎下如此深的根,不为风所动,也不为雨霜所折。 我们果敢民族许多铁骨铮铮的汉子在民族存亡的时刻选择“放弃”小家来保大家,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保卫好大家才会有小家。在战场上他们展现着男子汉英勇的魄力,从不畏惧,与敌人斗智斗勇。扛着枪奋力地嘶吼着,吼着保卫家乡,民族的尊严不容侵犯,消灭敌人……这气势就足够震慑敌人的士气。战士们飒爽的英姿穿梭在战火的硝烟中,战地记者会把这一个个矫健的身影用相机录下来,这仿佛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 一个民族是否有骨气从一些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就拿我们百姓来说,敌人来了,就会把一些敌人需要并且对他们有利的东西藏起来,让敌人无法得到补充;但如果是自己的军队来了,就会把所有好的东西都拿来,支援自己的子弟兵。村民被敌人抓去引路也不会给他们引导正确的路线,含糊地说着自己记不清了,哪怕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敌人需要车子去运输武器,百姓就会把自家的车子故意弄坏,戳破轮胎,拆毁零件等等。百姓们为会么会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敌人是来侵占他们的家园的,是来杀害他们的同胞的,是来毁灭他们的民族的,他们他们生存的土地正在被敌人侵犯着。他们知道一个有骨气的人是不会任由着别人来侵占自己的领土,损坏自己民族的尊严的,他们也要为保卫自己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尽自己的一份力。 只要我们越来越团结,那么果敢民族骨气的种子就会不断地从岩缝中萌发,最终将会开出胜利之花。因为我们不甘于屈服,不甘于被欺压,我们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有着浓厚的民族尊严,这股力量一定会不断壮大,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