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志 于 2016-6-11 12:46 AM 编辑
玻璃宫殿:皇帝流亡,家门不幸 不过,虽然英国人消灭了贡榜王朝,锡袍并未改变“囚徒”命运,从曼德勒皇宫到印度小镇,只不过是从一座“监狱”换到了另一座“监狱”。尽管英国人并没打算将锡袍彻底“改造”成平民,也没有拿他当作战犯对待,而是仍旧给予他皇族的待遇,但是,远离故土的流放生活却很难被看作是一种“解放”。 英军进入曼德勒皇宫,锡袍宣布放弃皇位。(图片来自网络) 1886年初,锡袍带着家人辗转来到印度的拉特纳吉里(Ratnagiri)——印度西南沿海的一座小城。他起初住在一处英国殖民地官员的宅子里,后来被允许修建了 “皇宫”,那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庞大建筑,占地23英亩,面朝阿拉伯海,红砖外墙和柚木装饰,配上意大利的彩色玻璃大窗,当地人称之为“锡袍的宫殿”,缅甸人则称它“玻璃宫殿”(Glass Palace),以对应缅甸皇家“琉璃宫殿”的传统名称。 印度拉特纳吉里的“玻璃宫殿”,锡袍在这里度过后半生。(图片来自网络) 殖民地政府给他一家每月10万卢比的津贴,相当于当时的3万美金,这绝对不算一个小数目。但是,对于习惯了皇帝生活的锡袍来说,这点钱根本不够花。家里除了老婆孩子,还养着一众助手、仆人、园丁、车夫(他拥有一辆福特T型车,但自己不会驾驶)等。从曼德勒皇宫带来的红宝石很快变卖光了,他只好向英国人申请更多的津贴,但殖民地政府斥责他不知计划、挥霍无度,不但没有增加津贴,反而逐年减少,到他去世时的1916年,他从政府每月领到的钱只有开始时的四分之一了。
尽管他不能算作一名囚犯,但英国人限定了他出行的范围,超过界限的旅行需要特别报批。不过,锡袍和素葩遥莱很少步出宫殿大门。本来城里就没有什么乡亲,锡袍又不愿与当地官员社交,他唯一出门的日子就是城里的一些宗教节庆,他会去寺庙里布施一下,顺便与僧侣们切磋一番有关信仰和命运的困惑。少年时代佛学院的经历让他对佛教经典保持着极高的兴趣,不过,更多的时间里,他只是将自己关在宫殿里,反复阅读着监护人帮他借来的佛经。
素葩遥莱和她母后一样,没有儿子,而是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两个女儿均在印度出生,有记载说她也生过儿子,但死于襁褓)。女儿们从小被允许与城里的印度人接触,讲得一口流利的当地话。但是,当她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后,婚事成了锡袍夫妇的一块心病。上门求婚的缅甸贵族家庭倒是不少,可锡袍一个也看不上,觉得那帮纨绔子弟都配不上女儿。
按照印度和缅甸的传统,皇室的女儿怎么也得找个门当户对的家庭。可是,尼泊尔王国的王子嫌锡袍一家是佛教徒(尼泊尔王室信印度教),有文化差异;锡金王国的王子虽然信仰佛教,却嫌锡袍的女儿英文不够流利。总之,落魄的皇帝受人另眼相看,20多岁的女儿当时就算“剩女”了,始终没有嫁出去。
然后,锡袍家里发生了一连串的“丑闻”。先是大女儿未婚先孕,偷情的对象竟然是玻璃宫殿的印度守门人!锡袍大怒,发誓将女儿赶出家门,断绝父女关系。最后,在英国地方长官的调解下,双方才逐渐改善了关系。 谁知,不久后,二女儿又自由“乱爱”坠入情网,这回的男方倒是缅甸人,却不是什么贵族——曾在曼德勒做过小职员。锡袍坚决反对,可二女儿性格倔犟,颇有些其母素葩遥莱的风骨。父亲不同意她的婚事,她干脆携夫离家出走,一去不回头。
锡袍一气之下,大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那一年,1916年,正好是他流亡印度30周年。他的死在缅甸国内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后代的缅甸史学家中却有人感叹,如果锡袍身体足够健康,当缅甸成为二战的一个主战场,他会不会像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那样,被扶植成一个傀儡皇帝重温曼德勒皇宫的旧梦呢?
锡袍被葬在拉特纳吉里,素葩遥莱希望携尸骨归葬缅甸的请求没有得到英国殖民者的批准。玻璃宫殿现在仍孤寂地立在那里,2012年底,新上任的缅甸总统吴登盛在访问印度途中特地来此拜谒,他也是缅甸独立以来第一位到访锡袍陵墓的缅甸领导人。
家族分崩离析,悍后客死异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开始允许缅甸皇族重返缅甸定居,但是不允许他们回到曼德勒。锡袍的大女儿带着小孙女留在了印度,渐渐与缅甸失去了联系,生活陷于穷困。1995年,一家印度媒体探访了她的后人,通过报道,人们得知,锡袍大女儿生活潦倒,死后竟然没钱下葬,还是村里人凑钱为她举办了葬礼。锡袍的孙女在贫困中长大,没有受过教育,后来嫁给一个当地人,生了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死前最后的住所是孟买著名的贫民窟。
没有人确切知道锡袍二女儿的下落,传闻说她与缅甸丈夫离家出走后,在印度东北的大吉岭一带安了家。有人说,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买了一个牛奶场,生活还算过得去,只是再也没有与缅甸发生过任何联系。
素葩遥莱的姐姐、妹妹终身享有“皇后”的名分,但是,由于彪悍的素葩遥莱的干预,她们从来没能与锡袍行夫妻之实,一生没有子女。英军占领曼德勒之后,素葩遥莱的姐姐随母亲馨部麻茵被流放到缅甸的东南沿海,直到去世。素葩遥莱的妹妹跟锡袍一家去了印度,帮助照料素葩遥莱的几个孩子,死后与锡袍葬在了一起。
素葩遥莱带着两个小女儿回到仰光,被殖民政府安排住进了一个还算高尚住宅区的别墅里。她家门口的那条街名叫丘吉尔路,几十年前,正是老丘吉尔的决定,英国与缅甸打响了第三次英缅战争,而由于缅甸的失败,素葩遥莱与丈夫和孩子一起流亡去了印度。
无论是在曼德勒被攻陷之际,还是在流放印度的日子里,素葩遥莱一直保持着皇后的尊严。有记录的一件趣闻是,当年她和锡袍被英军从皇宫押送到伊洛瓦底江边登船的路上,锡袍一直战战兢兢地躲藏在她的怀抱里,而素葩遥莱神情自若地掏出一支“皇家草烟”,招手叫英国大兵过来,给她点上火。
缅甸的史书记载,在英军进入曼德勒皇宫那天,素葩遥莱的一颗国宝级红宝石被英军偷走,尽管锡袍后来多次给英国国王写信索要,但从未得到答复。偷走宝石的那位英国军官死后,没人知道它的下落,直到有一天,这颗巨大的宝石出现在英国国王的王冠上。
素葩遥莱敢作敢为的性格颇受英国人的尊敬。1889年,英国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路过缅甸时,曾写下著名的诗歌《曼德勒》。他在诗中用了素葩遥莱的名字,作为他心仪的缅甸女性的象征。1907年,吉卜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素葩遥莱的名字也随之变得更加广为人知。
1925年,素葩遥莱在仰光病逝。虽然她死后回葬曼德勒的遗愿没能实现,但英国殖民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宣布葬礼当天为全国假日。英国总督亲自到场,90名和尚为她念经超度,警卫队鸣枪30响向她致敬。 右边白塔是素葩遥莱的墓地,左边形状怪异的建筑是昂山素季母亲的墓地。(图片来源:朱诺)
素葩遥莱的墓地在仰光著名的大金塔南麓一块毫不起眼的土坡上。坟墓被修成一座奶白色缅式佛塔的形状,结构很简单,占地也很小,与其皇后的身份实在不算相称。她的左侧是昂山素季母亲的墓地,右侧是前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纪念堂。我去探访素葩遥莱墓地那天,一条大狗围着她的坟转来转去,隐隐露出守墓犬的架势。我点燃一支皇家草烟,默默地放在了她墓碑的基座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