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同根相怜 于 2016-11-4 21:19 编辑
作者:安德烈·博福尔 [法国 第一节 “ 间接战略”一词的意义 间接战略这个词似乎含义模糊。利德尔·哈特曾经出色地提出了一套“间接手段”的理论,他认为那是最好的战略。在作战的领域内,这种理论的实质就是不要“硬打死拼”,换句话说,不要对敌人作直接的硬攻,必须从一般认为不大可能的方向上使用出其不意的手段,先使敌人动摇、惊慌、丧失平衡,然后再向他进攻。这方面的例子有:亚历山大在进军波斯之前,首先攻占巴勒斯坦和埃及;西庇阿在攻击迦太基之前,首先征服西班牙,等等。1942年盟军在北非登陆,以及1918年的塞尔维亚战役,也都可以纳入间接手段这一类。 事实上,若一方不能肯定其实力已足够强大,可以在敌人所选择的地形上进行会战以击败敌人,那么间接手段的战略就是必需的了。利德尔·哈特曾正确地指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肯定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而且即使如此,如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又何乐而不为。由于这个原因,他主张有系统地使用间接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见解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不过其理论的主旨却是想在会战的考验之前,改变双方兵力之间的平衡,采取的方式是军队的调动而不是战斗。他主张不应直接去和敌人硬拼,而同敌人斗智,其目的在于补偿数量方面的劣势。 就常规的军事战略而论,间接手段战略的中心思想可以解释为地面上的调动。就总体战略而论,它已经以略微不同的方式被应用。当一方希望以劣于敌方的军事资源达到某一结果时就要采取间接手段。由于这个原因,我主张给这种战略一个通用的名称,即“间接战略”。 由于核武器的存在,加上反殖民主义的煽动,这种战略有着广阔的应用范围,而且我们将看到,它已经变得极其复杂,其有效性令人吃惊。因为它是间接的,所以其阴险的性质常为人所不了解,而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会在这个领域中遭到一连串的失败。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 间接手段与间接战略之间的主要差异,不仅是如上文所说,前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间接手段的目的在于获得军事胜利,其所谓的间接性只是就这种胜利的准备动作而言的。所以,我仍然要把间接手段列入直接战略一类。间接战略的特点就是使用军事胜利以外的方式取得其某一结果。 间接战略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这种战略中,行动自由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幌子下实现。在现时(甚至核武器出现前),行动自由有一个确定的范围,任何冲突都要受其限制;这种范围的界线是由冲突的发展对于国际形势可能产生的影响来确定的。举例来说,在1912年,巴尔干诸国不敢向君士坦丁堡前进,因为他们害怕这样会刺激俄国去占领该城。在摩洛哥,法国必须同时顾及英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利益。在前一章我也曾指出德国人在第一次大战时所犯的错误:1914年侵入比利时,1916年又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在那个时代,约束的因素就是害怕如克劳塞维茨所说的“趋向极端”,换句话说,也就是害怕由一个不很重要的争执所引起的冲突,可能燃起一场完全与战争目标不成比例的大火。在1936年到1939年之间,希特勒的目的就是想不必发动一次世界大战而能达到他的目标。现在有了核武器,逐步升级的危险变得更大,以致行动自由的范围相对缩小了。不过,行动自由仍然存在:自从1950年以来,曾经发生过多次的有限冲突(朝鲜、印度支那、北非、以色列、匈牙利、苏伊士、刚果、古巴、柏林等),就是明证。 行动自由的范围越狭窄,越应对它作最好的利用,因为这就是突破现状的唯一途径,而核威慑是被假定用来维持这种现状的。行动自由的范围越狭窄,利用它的方式也就越微妙,甚至已经很难认清其为战争的一方面了。可是,获得的成果非常大,甚至可能比经过一次大战获得的还要大。西方人已经被逐出了中国和几乎整个东南亚,中东已经发生大动荡,非洲也处于混乱之中,甚至中美南美也受到了影响。所有这些事件并不仅仅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后果,它们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战略的产物。这种战略利用了精心设计的、明智地顺应自然发展趋势的动作。我打算称它为间接战略。正是这种战略已被证明是治疗所谓“核瘫痪”的良药。 所以,间接战略也是一种艺术。核武器的存在产生的威慑作用使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了行动的自由,而间接战略作为艺术能最好地利用这个有限的范围。同时,它还有助于获得重要的和决定性的胜利,尽管为了胜利所能动用的军事资源通常都极有限。 以这个定义为起点,我们现在就试着分析这种非常微妙的战略所具有的一些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