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愿与风尘附 于 2018-3-7 16:51 编辑
在最近的网络言论中,出现一种“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对缅甸这个国家缺少认同感”的说法。的确,在缅甸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很认同自己的民族,但对缅甸当局确实持着一种排斥的态度。比如在果敢境内,大多数果敢人对国家的概念很模糊,当问到他们是不是缅甸人时,被问者都会反复强调自己是汉人或是果敢人,但实际上果敢人就属于缅甸人,因为果敢是包括在缅甸境内的。
在边境民族的意识中,本民族要大于缅甸这个国家,他们知道当地的领导人,但不一定知道缅甸国家的总统。连续半个世纪的内战,民族的不平等更使得大多数人对缅甸国家有些厌倦、不认同,也不喜欢称自己是缅甸人,他们反而更加认同自己的民族。反观缅甸政府,他们也没有认同过边境少数民族,比如:身份证等级之分、不平等的政治权利、利用语言的差异愚弄不懂缅语的民族等。缅甸政府在缅军控制区内强行推行缅语教育,在各方面缅化少数民族,最终想要实现“一种宗教,一种语言”的强权政治,这是对自由的剥夺,也是对人性的抹灭,国家缺乏“民族多元化”的包容性,而在这种得不到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少数民族会有对国家有认同感吗?
这种双方的不认同使得民族矛盾激化,内战打打停停已有半个多世纪,仍然没有消停的样子。边境民族对国家的不认同,使得缅政府有一种不安全感,征服少数民族的武力行为也随之而来。站在人民的角度,他们认同的应该是一个造福人民的政府,拥护的是一支保护人民的军队,而不是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实行压迫的政府和烧杀抢掠的军队。
昂山将军在1947年让缅甸有了立国的基础,不用一枪一弹使各数民族愿意组成联邦国家,并得到缅甸少数民族的认可和拥护。一个民族或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可,取决于治理国家这个政权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对人民谋过多少福利,而不是这个国家的军队武力征服了多少人或是多少个民族,战争所带来的依然是战争,武力可以征服人,却征服不了人的灵魂。
边境民族对缅甸国家的不认同,注定了边境民族在追求民族权利时的坎坷,国家和民族双方的不认同,更是陷入一种政治尴尬,双方不让步的局面,使得民族武装和缅军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内战一直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