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当即身亡。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了,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和。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人的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起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之役,英军伤亡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
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扬达波条约。
扬达波条约共有11款并有一项附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政府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要求,今后不得干预他们的事务;承认曼尼坡原来的统治者的地位。二,缅甸国王把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三、缅甸政府赔款1000万声比,分四次还清。四、英国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驻缅甸首都,使臣可以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五、英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
扬波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缅甸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打击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加侵缅战争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全部军费开支高达1300万英镑。因此,第一次英缅战争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缅甸人民的抗英斗争虽然由于武器的落后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妥协而遭到失败,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抗,表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气概。在抗英战争中牺,牲的班都拉将军,被缅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
第一次英缅战争对缅甸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缅甸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次战争打断了缅甸封建社会独立发展的进程,使得统一的封建的缅甸被肢解为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和缅王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两部分,从而开始了缅甸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历史。对曼尼坡、阿萨姆等地控制的丧失,使缅甸国王统治的地域大为减小,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的割让,使缅甸丧失了10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随时面临英国进一步侵略的威胁。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向缅甸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又使缅甸的封建经济直接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缅甸封建王朝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缅甸的国力因为战争、割地、赔款而受到极大的削弱,从此一蹶不振。缅甸封建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扬达波条约签订后,英国于1826年9月派遣克劳福特率领一个20多人组成的使团,赴阿瓦签订商业条约。谈判进行得很困难。克劳福特与缅甸官员进行了不下13次的会谈,才最后达成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允许双方居民自由通商,保护商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谈判中,克劳福特提出缅甸应放还1000名曼尼坡和阿萨姆俘虏,缅甸方面则提出曼尼坡应独立于英国。彼此的要求都遭到对方拒绝。
克劳福特于1827年4月回到印度,英印政府对他带回来的条约深感不满。同月,孟既派使团到印度,要求英国人归还曼尼坡和钦敦江之间的卡包河谷以及毛淡棉,遭到拒绝。
1829年12月,英印总督任命亨利•伯尼为驻缅甸首都的使节。伯尼是生于加尔各答的英国人,16岁起就在东印度公司服务,对缅甸的情况颇为熟悉。英印政府给伯尼的使命是,索取缅甸还没有交出的第三、第四笔赔款,进一步打开缅甸的大门,同时,谈判领土纠纷问题。
伯尼于1830年4月到达阿瓦。当时缅甸宫廷中弥漫着敌视英国的气氛。但是,伯尼十分善于活动,当年就获得了与缅甸官员一起参加早朝的权利。盂既1831年封他为蕴道。但是,伯尼面临着缅甸政府要求归还卡包河谷和丹那沙林的棘手问题。当时在这两个地区,双方不时发生武装冲突。英印政府权衡利弊得失,于1833年接受伯尼的建议,把卡包河谷还给了缅甸。缅甸则在同年付清了全部赔款。在丹那沙林问题上,英印统治之初,丹那沙林每年支大于收,仅1826年财政赤字就达15万卢比。因此,英印政府曾考虑把它卖给缅甸,但索价高达3000万卢比,缅甸政府当然拿不出这一笔钱,1833年,英印政府考虑到丹那沙帘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决定永远将该地置于英国统治之下。
伯尼在缅甸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向英印政府“报告扩展英国的商业和英国制造品销售的实际可能性”。伯尼为此在缅甸宫廷积极活动,说服缅甸政府设立邮站,开辟阿拉干与缅甸之间的商路,增加英国商品的输入。他本人曾利用合法身分,深入到掸邦活动。1834-1837年间,他还帮助他的朋友英国人理查德和麦克劳德两人深入到掸邦活动。
伯尼也曾向缅甸政府建议,派出一些贵族青年到加尔各答学习,以增加缅甸人对英属印度的认识,结果,遭到缅甸方面的坚决拒绝。
1837年,缅甸宫廷危机时期,伯尼曾在孟既和礁拉瓦底之间进行斡旋,企图利用这一事件,加强英印政府和他本人的影响。3月29日,他建议孟既准备战船,退往仰光。到4月1日,孟既曾派人试探英国能否帮助他夺回首都,伯尼说此事要报告加尔各答。于是,孟既决定留下。
礁拉瓦底(孟坑王)在当王子时,就对扬达波条约极为不满。他登上王位后,就对英国采取了强硬态度。1837年6月,孟坑王召见伯尼,谴责英国侵占缅甸领土,并宣称他过去没有看到过扬达波条约的全文,英国人也没有同他缔约。因此,他不理会扬达波条约。缅甸宫廷中反英气氛骤浓,一些官员公开声言,扬达波条约是“缅甸人的耻辱”。伯尼在阿瓦的日子十分难混,他感到已不可能在那里起什么作用,就不顾英印政府要他继续赖在缅甸首都的训令,于1837年7月退回到仰光。
伯尼一到仰光,就给英印政府送去一份报告,说缅甸新国王决心要向英国人开战,收复他们的失地。因此,英印政府应该先发制人,向缅甸宣战。1837年9月,伯尼再次建议英印政府抓住时机,立刻发动战争,“在更大范围内确立英属印度的影响,控制阿瓦朝廷宫”。但当时英印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没有考虑伯尼的建议。
1837年12月,孟坑王确定了对英国的政策,决定既不否认也不承认扬达波条约,既不拒绝也不欢迎英国任命新的驻扎使。英缅关系趋于僵冷。英印政府还是向缅甸首都派驻官方代表,于1838年5月任命本森为驻扎使,1839年3月又派麦克劳德接任本森的职务。这两位驻扎使都受到冷遇,孟坑根本不理睬他们。麦克劳德在1839年8月退到仰光,1840年1月回到印度。英国驻扎使馆正式关闭,英缅双方断绝了外交关系。但是,英国商人继续到缅甸从事商业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