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财源,招兵买马
KIA并没有因为与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而放弃独立的念头,要追求这个终极目标就得不断强化军力,所以KIA一直在暗中招兵买兵以增强实力,并谋求使克钦问题国际化,而这触犯了缅甸政府的大忌。
缅甸军政府严禁那些已与政府达成和解的少数民族武装扩大兵力,也不会给他们发放武器弹药,一旦发现对方在“招兵买马”,军政府会发出警告。
1998年克钦军与缅甸政府的协议即将到期,就“KIA将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内部发生了争辩,高层后来的决策是,表面上与军政府维持原状,但私底下应该整顿组织和军队,随时做好与政府开战的准备。此时的KIA控制着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10余万人口,有4个行政专区,12个县和59个区,要养活7000多军队,5000多民兵和700多行政人员,需要广开财源,因此长期参与制贩毒和走私玉石的活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80年代末以后出现的另外两支克钦族武装——“克钦新民主军”和“克钦保卫军”,他们也面临着缅北所有少数民族武装的很急迫的问题——筹集军饷供养部队。
前面提到的那位从KIA叛逃到缅共的丁英,1989年率原缅共101军区的部队脱离缅共,改编为“克钦新民主军”,宣布与政府停战,其辖区被设为“克钦邦第一特区”。克钦新民主军获得政府批准的编制为500人,民兵1000多人。新民主军的装备有五四式手枪、五六式冲锋枪、七九式步枪、七五炮、八二无后座力炮、八二迫击炮。
1990年底,KIA第四旅在掸邦地区遭到政府军围剿,同时还受到来克钦新民主军和果敢同盟军的威胁,由于离总部太远,难以救援,便请求KIA中央允许他们跟政府和谈。KIA的回复却是“等待时机”,该部领导木吐诺最终决定脱离KIA,1991年宣告成立“克钦民族进步党”,武装力量改名为“克钦保卫军”,后被缅甸军政府收编为边防警察部队,额定编制为400人,但实际上拥有3000多人的武装力量。
缅甸北方地区种毒贩毒的历史已达百年。50年代开始,各家武装都把制贩毒当作最大的财源。越战期间,大批美军以泰国作为休整基地,其强大的消费能力为缅甸毒品开辟了新市场(也为美国社会带去了严重的吸毒问题)。
克钦新民主军跟政府的合作关系一直良好,刚被“招安”就响应政府和国际社会号召在自己辖区内禁毒,至1995年基本将毒品禁绝。可是由于当地财政困难,加上国际援助力度不大,辖区内农民早已不擅长种植粮食,导致很多人陷入贫困,制贩毒风气再次抬头。
至1998年,中缅边境地区的40多个毒品加工厂中,由两家及两家以上武装实行联营的就达20余个。克钦新民主军、克钦独立军、克钦保卫军三家就开设了3个毒品加工厂;克钦新民主军与勐古保卫军与联营两家毒品加工厂,与崩龙民族武装联营一家毒品工厂。
KIA自己的辖区内90年代初即有6000多亩罂粟田,在被“招安”后的确雷厉风行搞过一段时间禁毒,后来也因农民们怨声载道,军费开支没有着落,加上有“扩军”需要,重新走上制贩毒的老路。到1998年已有罂粟田2万余亩,年产鸦片11万吨。
KIA还派出干部前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筹集款项,引进医疗技术设备,并在中国、印度、泰国广设贸易机构,成立“中央军火购置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大力买进武器。如1998年从印度、泰国购进200多支M16、M23冲锋枪和M79型火箭筒,从坤沙残部购买来1万多发子弹。
开辟财源,购买军备的同时,KIA暗中扩充兵力,1998年在辖区内两次强征十五六岁青年入伍,实行“二丁抽一,三丁抽二”的政策。这一切引起军政府警惕,双方产生了摩擦,2000年初KIA与政府军发生冲突,政府军对KIA封锁,一度使其供应困难,但仍未发生大规模战争。
KIA难逆缅甸军政统一大趋势
缅北武装力量有两种诉求,要么在承认其武装割据前提下的自治,要么独立。缅甸军政府对两种要求都不可能答应,军政府的条件是自治必须在“宪政统一”和“军政统一”的前提下才可实现。
地缘政治恶劣,国际压力太大,忙于应付国内矛盾,实力并不强大时,缅甸军政府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自治方式”,但从未放弃过“军政统一”的目标。自1989年后,缅甸逐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启动市场化改革,财政经济实力已大为改观。 缅甸军政府认为,军事实力的增加才是敦促缅北民族武装和谈及放弃割据的基础,自1989年起不断整顿军事,大力向中国、俄罗斯、以色列采购军备,推动建设现代化国防军。
缅军已从1988年的17万扩充至目前的约50万(近600个步兵营),军事装备亦大为改观。上世纪90年代,缅军先后从中国、俄罗斯、波兰、南斯拉夫、沙持采购军备,坦克和装甲车350辆,车载式火炮100余门,汽车6000余辆,舰艇30余艘,各型飞机70余架,还有一大批雷达和导航设备。缅军还与韩国军事机构进行接触,洽谈兵工厂合作事宜。
近年来,缅军还逐步摆脱“大陆军主义”,日益重视海军和空军的发展。2009年,缅甸拿出10亿美元的重金购买战斗机和防空武器,一口气从俄罗斯订购20架米格-29战斗机,50架米-24武装直升机,12架米-8运输直升机。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0年到2011年,缅军就购入340多架飞机。
2010年2月,KIA总参谋长甘爽对BBC表示:“我不确定是否会有战争,但政府希望我们在这个月末改编成边防警察部队,这个我们不会同意,也不会解除武装,直到他们给我们在联邦和种族权利上有一个空间”。
当时KIA宣称拥有1万人的正规军和1千人的预备役部队,但这是个夸大的数字,据《纽约时报》当年的军事观察评论文章估计,KIA的有生战斗力约有4000多人,分成五个旅和一个机动旅,大部分驻扎在中缅边境,一个旅驻扎在北掸邦。
自2010年起,缅军与克钦独立军战火再起,特别是2011年,围绕中国在缅甸投资建设的一个大项目——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电站(Mytsone Dam),双方武装再次升级。
因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武装停战势力范围犬牙交错,所以中国投资的这座水电站在运输上将会利用到克钦武装的控制区,按照克钦人的规定通过其控制区必须付费。克钦方面称,中国公司已经决定一次性付一大笔过路费,但是被缅军以保护投资为由搅黄,并且还要克钦军撤出水电站附近区域,由缅军进驻。这就成为导致开战的导火索。KIA副总参谋长苏伦特·甘茂证实,要重启争取独立的战斗,将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游击战。后来双方发生了多次零星摩擦。
2011年6月9日,缅甸政府军以“KIA率先向密松水电站开火”为由,对其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使至少6万多人成为难民。瑞丽会谈之前,双方已进行过11轮谈判,和平曙光始终一丝未现。
2012年2月4日,在中国斡旋之下,缅甸政府与克钦邦独立组织、克钦独立军在云南瑞丽展开谈判,中国希望以此促进缅东北地区之和平。
不过从历史到今天,缅甸北方地区的和平始终不易实现。1948年缅甸建国数月后就爆发民族间的内战,后来又添加了冷战大背景下中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其边境地区的多股武装力量长期得到外部多个国家撑腰,使其“统一与削藩”进程受阻,内战到今日都未终结。不过大致可以判断,自1989缅共人民军瓦解后,克钦独立军这支目前最大的缅甸地方武装元气大伤,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博弈能力被大大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