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邦注意到最近一些缅甸主要媒体报道了缅甸国防军三军总司令敏昂来在全国和平问题上涉及佤邦的有关讲话。佤邦认为:如果这些关于三军总司令敏昂来的涉及佤邦南部地区的讲话报道是真实和完整的,那么,敏昂来在这个问题上的讲话就是对历史的欠缺,是非常不严谨的。 有关佤邦南部的历史问题,经历了大致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佤邦有必要向各方再次讲述一下。
在缅甸联邦成立后,由于国内长期的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佤族人民开始迁徙到当时极少有人居住、也没有政府以及军政府基层管理机构的缅泰边境地区。后来,中国国民党残余部队大致控制了这一地区20多年。之后,坤沙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他将中国国民党残余部队全部逼出这一地区。虽然如此,但坤沙还是继续与台湾的国民党情报局保持着密切关系和电台联系。 坤沙崛起的时期,也正是缅共如日中天的时期。坤沙自知实力不如缅共,害怕缅泰边境地区的佤族与北部的佤族连上线,将缅共势力引入缅泰边境,危及他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因此,坤沙就对缅泰边境地区他认为凡有可能与缅共联系的佤族、拉祜族等族居民进行了大规模地屠杀,以绝后患。并将景栋到孟丙公路以南的拉祜族尽数驱赶到泰国境内,对这一片实行无人区。 而以当时景-丙公路以南到缅泰边境地区无公路的地理条件,任何部队要想徒步穿越这片无人区,需要花至少十天以上时间。这样,缅共人民军部队如果要穿越这一地区,得不到粮食补给,就无法到达缅泰边境地区坤沙自己的核心势力范围。坤沙这种执行无人区计划的残酷手段,在当时的缅泰边界地区,引起了极大地震动! 由于当时的缅泰边境的佤族地区不通公路,信息极度闭塞,军政府管辖不到,也不了解当地的老百姓生存情况,当地的佤族得不到军政府的保护,当时军政府也不曾关注过当地的佤族人民。面对坤沙对付民众所采取的惨无人道手段,为了生存,当地佤族人民只能自保自卫,被迫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来进行武装反抗。经过5年的战争,攻占了坤沙的许多地盘,当地受坤沙长期欺压的佤族以及拉祜族才得以生存下来。 这期间,当时有一支以佤族战士为主的缅共人民军部队第6旅,在未得到缅共中央的同意下,奔赴支援缅泰边境的佤族。但由于在穿越坤沙的无人区时,粮食接济不上,到达缅泰边界时,该部队元气大伤。 以上是第一阶段。
1989年4月17日缅共瓦解后,佤邦脱离缅共与军政府达成了停火协议。坤沙集团趁当时佤邦局势尚未稳定的时机,对佤邦在掸邦中部萨尔温江以西景坎、景端地区的4045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并将4045部队击溃。 当时的缅甸军政府也因为学运以及大选后的混乱,对坤沙的掸邦建国势力扩张也无暇顾及,让坤沙成为在掸邦势力扩张最快、实力最大的武装集团。这时期,坤沙对掸邦的其他武装强行进行收编,对不从者,则实施武力打击,最后将大部分的武装组织,收编在了他的蒙泰军旗帜下,并大有将整个掸邦纳入其势力范围。这是坤沙集团势力最为膨胀的时期。 佤邦在经过缅共瓦解后的初期混乱,很快就安定了下来。早在缅共后期,北部佤邦与南部缅泰边境地区的佤族武装组织间就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联系渠道。到了这个时期,双方才正式建立联系,并很快双方武装进行了合并。而被坤沙击溃的原缅共以佤族为主的4045部队干部战士大部分归建,佤邦联合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地补充。 面对坤沙集团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佤邦决定进行反击,制订了“901飞行计划”,派遣佤邦的精锐部队集结到南部,与原南部佤族合并后的部队合力,攻占了大片被坤沙盘踞的地区,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 期间,1994年,坤沙宣布建立掸邦共和国,对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缅军军事失利,丧失了大片阵地,使得坤沙的蒙泰军气焰极为嚣张。在进攻缅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同时又对佤邦南部根据地重新发动进攻。 佤邦对坤沙蒙泰军的进攻再次进行有力的反击。当时正值1995年的雨季,由于缅军的大量主要阵地已经被坤沙的蒙泰军占领,加上缅军军事失利后又在雨季里的消极避战,使得缅军与坤沙的蒙泰军战线地区基本无战事。期间主要是佤邦联合军在与坤沙的蒙泰军作战。 1995年6月后,坤沙的蒙泰军在对佤邦联合军的孟阮战役中,被佤邦联合军的凌厉攻势所制,使孟阮战区的坤沙上千名蒙泰军士兵弃守阵地,向佤邦联合军投诚。到此时,佤邦联合军已经胜券在握! 进入1995年11月旱季后,缅军通知佤邦,说将开始部署重兵,准备对坤沙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双方并无军事配合,仍是各自为战。 此时,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的佤邦联合军已经取得战场的绝对主导权,加之缅军也即将对坤沙蒙泰军发动的旱季攻势。这一切,让坤沙误判为是佤邦联合军要与缅军开始联合对自己作战,认为大势已去,于是,就派出谈判代表开始与缅军政府谈判。最后,在1996年1月5日,坤沙向缅军正式投降。 1996年1月6日,坤沙的蒙泰军从孟阮通向大其力的最后一个主阵地,也被佤邦联合军攻克。至此,坤沙势力全部瓦解,坤沙的绝大部分地盘由佤邦联合军收复。 上述充分表明:佤族人民现在居住的南部地区,是用成千上万的生活在缅泰边境地区的佤族人民的鲜血和佤邦联合军上千名烈士的生命与鲜血所换来的。这6年的反击,一直都是佤邦联合军在独自作战。军政府与坤沙的蒙泰军作战,基本集中在1994年的旱季和1995年的旱季。缅军只是在坤沙集团快要崩溃的后期,对佤邦联合军给予了一些后勤运输上的便利。 佤邦南部地区经过坤沙多年对非傣族居民的驱赶以及多年的残酷战争,当地的居民锐减,造成地广人稀,经济极度赤贫,大量适合农业开垦的土地荒芜。战争停止后,佤邦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南部地区的经济恢复、发展民生上面,修公路、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和医院等等。 为了尽快使南部地区的人口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也是为了兑现2005年彻底禁种毒品的国际承诺,鉴于北佤地区大多数是山地和比较严寒之地,无法大规模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来替代禁种罂粟后的人民生活需要,从1997年开始,佤邦向军政府提出申请移民十万到南部地区。 经过多次与军政府的沟通商谈,军政府也认识到,出现“有国无边无民”的这种状况,极不利于缅甸联邦固边的需要,而军政府自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综合以上多种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1999年,军政府正式同意佤邦向南部移民十万的申请。由此,佤邦向南部地区进行了十万大移民计划。 军政府在佤邦向南部的移民过程中,始终给予了通关手续和运输上的便利,并在初期,给移民提供了稻谷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等支持。 以上是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日,第一批移民到达南部地区后,就立即开始了大规模地农业生产。经过佤邦军民几年外界所无法想象的辛勤努力与付出,佤邦南部地区不仅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有余粮向缅甸内地和佤邦北部地区输出,移民也愿意在南部地区安居乐业,彻底告别了传统罂粟种植,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到如今,十万移民以及后代,与当地留下的少数民族,与附近政府辖区的缅族,相处一直非常融洽。并非如外界以及对佤邦持有敌心的人士炒作说是佤邦侵占了当地原居民的土地,霸占了原居民的房屋等等。 事实上,由于当地人口还是偏少、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佤邦南部地区至今还有许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仍未开垦。一些对佤邦敌视的NGO组织,也进入佤邦南部地区以及附近的政府军控制区,用各种手段煽动缅族和其他少数族裔,想组织起来对佤邦南部地区以所谓的“人权抗议“和“环境破坏”名义来进行抗议;一些没有生活在佤邦南部地区附近的一些具有政治目的“有心”人士也经常来挑拨当地居民。 不过,很让这些NGO组织和敌视佤邦的人士失望的是:针对佤邦南部地区的各种抗议,他们一直煽动和挑拨不起来。 为什么上述NGO组织和敌视佤邦的人士在南部地区实施这些煽动、挑拨计划难以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与结果?这恰是由于佤邦实行所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佤邦对其他民族不征兵、不派款、不派粮,不征收土地。相反,尽自己所能给其他民族包括缅族和傣族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照顾,各民族人民在佤邦南部地区相处融洽。所以,这种煽动和挑拨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001年到2002年,由于缅甸与泰国的边境军事冲突,某国支持了缅甸某方进攻缅军,同时也对佤邦南部地区开战。战争初期,缅军即丢失了许多阵地,佤邦南部地区十多个阵地,也遭到境外某国的不断炮击。同时也有大量的武装分子从境外越境进攻佤邦联合军,佤邦因被攻击而加入战事。佤邦在与军政府协同作战的期间,佤邦联合军也得到了缅军的弹药补给。最终,佤邦联合军也付出了许多战士的生命而成功从某方手中夺取收复了缅军丢失的阵地,有力维护了缅甸联邦领土的完整。这是一场已经被缅甸军政府定性为反侵略的战争。当时的军政府领导人肯定了佤邦联合军在维护缅甸联邦领土完整上的卓越贡献。现在,缅泰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许多防区也是由军政府划给佤邦联合军驻防。 以上是第三阶段。
上述三个阶段,就是佤邦在缅泰边界存在的一个基本状况。老百姓已经安居乐业,佤邦为了反侵略战争,有许多佤民族优秀好儿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只要了解佤邦南部地区这三个阶段客观历史,就不难发现:缅军三军总司令敏昂来说是佤邦侵占了缅军的地盘的说法与真实历史是不相符的,也是抹灭不了这段真实历史的!
2016年6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