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亚和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和缅甸从文化到习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对待非主体民族这一方面,两国也是出奇的一致。印度有东北七邦问题,缅甸有缅北问题,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民族歧视。印度对待东北邦那些“看上去像中国人”的民众视作异教徒一般,各种有针对性的犯罪也屡见不鲜,缅甸对待境内的非缅民族也不敢恭维,对“胞波”更是极尽所能打压之。但两国的少数族裔遍布全国,为何对和中华民族有关联的地区格外“关照”呢,这或许是和文化有关。
中国古代的很多神话,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都体现出一种反抗精神,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也正因为这种不服输的倔劲,让中华民族在历次遭遇灾难后都能挺过来,文明延续至今。 精卫填海
印度和缅甸历史上都曾被大英帝国殖民过,由于其历史文化中缺少抗争的精神,于是在被殖民一段时间后就欣然接受了被奴役的事实。直到近代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后,印度和缅甸才获得了独立,曾经的奴隶翻身做了主人,却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奴役他人的滋味,于是再次应验了那句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印度和缅甸都有着大量的反抗武装,尤其是在和中华民族有关联的地区,更是无处不在体现着传承至今的反抗精神,这些地区的和平进程更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局势。
为了削弱反抗力量,印军和缅军都存在肆意欺凌、滥杀无辜等残暴行为,这又更加激起了当地的反抗,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近代史上一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将印度和缅甸联系在了一起,而对历史上共同对手的警惕让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于是印度和缅甸加强了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从缅甸实兑港至印度米佐拉姆邦的运输线即将完工,届时印度对东北邦的控制力将进一步加强,而缅甸也将获得更多的资源用于镇压反抗力量。 缅军总司令敏昂莱和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
在对付相同的对手方面,印度和缅甸也颇具经验,除了在境内重点打压与之有血缘文化关联的族群外,也多次“越境”试探虚实。在尝到甜头后,不仅没有见好就收,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或许都开始交流起了心得,成了一丘之貉。 面对印缅合流,印度东北邦和缅北地区有着共同的命运,倘若能跨越鸿沟,必定能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届时,真正的和平才能在这两个地区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