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果敢冲突使中缅双边贸易受到巨大影响这一现实结果,长远看来,冲突过后,缅甸北部的民族冲突、毒品问题、绑架问题、难民问题将会卷土愈演愈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缅边境的乱局使中国无法无视缅甸安全问题。
缅甸民族冲突问题由来已久。缅甸人口5000多万,约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克伦族、禅族、克钦族、孟族、若开族、佤族等是主要民族,缅族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是缅甸的主体民族,主要聚居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少数民族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东、西、北部的高原地带。缅甸的民族问题目前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和武装割据。历史上,早在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就播下了民族分离的种子,1948年缅甸独立时,当政的统治者在少数民族问题上缺少远见和耐心,加之大缅族主义严重,独立不久,缅甸就取消了宪法给予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权利,引起缅甸诸多少数民族的强烈反弹,民族矛盾不断恶化,从而拉开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冲突战争。事实上,缅甸中央政府一直没有完全对全国实施有效管辖,反而在民族冲突、民主斗争等国内战争中数次濒临崩溃。为稳定国家形势,1962年、1988年8月8日缅甸军队分别发动政变,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虽然在短期内给反对势力一定打击,但是加深了政府与少数民族势力的矛盾,加剧了彼此早已存在的互相猜忌,民族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果敢冲突就是缅甸诸多民族冲突的缩影。果敢特区地处缅北,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市接壤,人口约20万,其中80%以上为汉人(缅甸官方称为果敢族),面积2700平方公里。果敢民风强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称谓。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军的最后一战失败后流亡缅甸的明军及其家属。历史上曾属于中国,1897年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割让给英属缅甸。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后,果敢组织自卫军与日军作战百余次。在缅甸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不屈不挠保持自己中华文化传统。1968年后缅甸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进驻果敢, 1989年,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率部发动兵变,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2009年,缅甸军政府要求地方武装接受整编被果敢方面拒绝,8月,政府军动用武力将彭家声逐出果敢。2014年年终时,5年前被缅甸政府军击溃逃散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东山再起,多次与政府军交火,随着冲突的逐步升级,最终形成现在缅甸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激战、大批果敢难民到中国避难的混乱局面。
长期的国内冲突不仅拖累了缅甸的发展,使之至今仍是一个经济水平低下的农业国,也使缅甸的对外关系极其困难。由于人权等问题,缅印关系时有波折,直至现在仍然比较冷淡;与孟加拉国关系因为罗兴亚人问题则一直僵化。因毒品、打击少数民族武装等问题缅甸与泰国时常冲突。缅甸一直游离于东盟体系之外,直至1997年才加入东盟,且一直被边缘化。自1988年缅甸政变以来,美国政府以缅甸军政府破坏人权、压制政敌、听任毒品泛滥为由,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美国政府禁止美国人购买缅甸资源开发项目的股份或帮助其他国家的公民采取禁令所禁止的行动:拒绝向缅甸提供禁毒援助。欧盟也取消缅甸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方面的优惠制待遇,并加强对缅甸的制裁。另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也在美国的压力下始终不给缅甸提供贷款。
在此情况下,中国成为缅甸唯一关系友好的周边大国。事实上,中缅建国以来,基本维持好邻居、好伙伴关系,两国早在五十年代就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率先在五十年代和平、平等解决两国边境问题。缅甸政府在外有制裁、内缺资金的情况下,仍在近20年间引进价值16亿美元中国武器。两国经贸合作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十年,两国经贸合作步伐加快,贸易额已从2004年的11.5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10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4%。自2011年起,中国已经超过泰国,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缅主要出口的产品是缅甸经济发展所需的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车辆及部件、化工品等五大类产品,占对缅出口总额的80%左右。中国从缅甸进口的产品占从缅进口总额的80%以上。从2010年开始,中国从缅甸进口的珠宝、贵金属及制品明显增加,成为中国从缅进口的第一大类产品。中国也是对缅甸投资最多的国家,自1989年缅甸宣布引进外资以来,截至2013年10月末,缅甸从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额达141.9亿美元,占缅甸引进外资总额的32.2%。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为摆脱国际孤立、国内动乱的局面,缅甸逐步迈开改革的步伐: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自1990年以来的第一次大选。缅甸军方长期扶持的联邦与巩固发展党(以下简称巩发党)依然控制着国家,但是政治局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宽松。缅甸新政府放松了对新闻媒体的控制,直至取消新闻审查,开放国内外的所有媒体,哪怕是对政府批评的网站;释放了包括昂山素季、前总理钦钮等在内的大部分政治犯,并且与民盟等反对派政党和昂山素季实现了政治和解。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新政府也有新举措:放弃了僵硬的民族地方武装改编计划,转而开展柔性和谈,把解决民族问题分三步走,先停火,然后共同发展,最后政治谈判解决分歧。
缅甸民主化改革收到了相当大的成果,国内形势逐步安定下来,经济也开始逐步好转。在民族关系上,有10多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缅甸中央政府签署了新的和平协议,包括与缅政府对抗时间最长的克伦民族解放军,只剩下果敢同盟军等为数不多小武装力量。国际上,在昂山素季结束软禁之后,先后有十几位国家的官员造访缅甸,并与之会面,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等英、德、日本西方大国的高官。美欧国家逐步放松对缅甸制裁,不再反对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缅甸的“评估”,或者对缅甸提供技术援助。缅甸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缅甸总统吴登盛访问新加坡、缅甸获得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地位正是此表现。
缅甸政府在取得一定改革成果后,内政外交政策走得更远。外交上,缅甸政府开始改变中国一家独大的外交重点,逐步发展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日欧国家及东盟的关系,大批西方外交家和投资者涌进缅甸,准备争夺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民族关系上,随着政府对内管控的放松,缅甸政府更加诉诸于民族主义以维系政府的控制力。近期缅甸加大对边境武装的收编力度,以实现对全国范围的有效管辖。在此大背景下,缅甸政府加大对果敢等仍然反叛的地方武装围剿,早在大选前的2009年,缅甸军政府就与果敢同盟军交火并将其领导人彭家声逐出果敢。其后,果敢同盟军逐步积累力量,以期卷土重来,最终导致2014年与中央政府冲突。
作者:刘志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