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王巡山 于 2016-8-3 14:18 编辑
缅甸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多数人口使用缅语,由于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英语在缅甸也是较为普及。在缅甸的普通人家,如果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都会让子女学习英语,而精英阶层更是必备英语。现代社会的构成中,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缅语这种拼音语言有时候很难在意思上表述新的事物。由于英语的普及,以及西方社会带来的文化渗透,缅甸民众越来越倾向于西方式的价值观,从而对靠暴力上台的军政府产生了本质上的威胁,于是军政府所酝酿的大缅族主义便得以出炉。民族主义的产生肯定是以本民族的利益为目标的,当然缅甸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是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这无可厚非,然而军政府包装过的民族主义却变了味道,其本质上不过是统治和愚弄普通民众的一种手段而已。
大缅族主义其实由来已久,缅人作为一个好战种族,在其形成以后多次对其他弱小民族使用武力,甚至吞并了很多同样信佛的国家。同时缅人把其吞并的国家消化后,还把其文化融入到自身文化当中,这就好似吸星大法一般,越用越会成瘾,直到英国把其打趴下后,才忽然又变回了曾经被缅人屠戮的其他佛文化民族一般温和。但是当失去外部强力的压制之后,其狭隘的民族主义再次抬头,只不过,再次崛起的大缅族主义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仰光是缅甸的前首都和普通民众心目中的首都,殖民时代的建筑和处处可见的佛塔和谐并存,街道上拥堵汽车让这个城市禁止了摩托车和非机动车,于是普通民众的主要出行工具就成了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二手公交车。与街道上豪华建筑上醒目的英文不同,对于只针对底层民众的公交,缅文在这里找到了完全自我的存在。尽管二手公交车上还残留着黏贴的日文和韩文,甚至外面还留着原所在国的公交路线信息,但公交首尾的顶部无一例外用缅文标示着这辆公交的基本信息,连路线的数字也是用缅文,这使得初到缅甸的不识缅文的人士无所适从。仰光的公交还有很多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比如车门不关,因为车上没空调,关车门的话会很热,公交站台也没有任何关于线路的信息,公交上的售票员大声地用缅语说着本车的目的地,毕竟有些人底层民众也看不懂缅文。
与公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大公司的内部公交车,比如MPT(缅甸通讯运营商)、MRTV(缅甸国家电视台)、KBZ(缅甸大型银行)等公司,这些车辆都印着醒目的英文标示,很少有缅文,当透过车窗看到坐在这些大公司车辆内的乘客时,似乎在这些白领身上看到的是另一个与普通民众完全不同的缅甸社会。
在缅甸越加开放后,很多西方的元素进入到了这个国家,连美帝的代表KFC大叔也来到了仰光,作为“高大上”的餐饮场所,据说吃一顿相当于底层民众一个月的工资,这是否有夸大的说法不得而知,估计底层民众就算进了KFC点餐,对于满屏的英文也会一脸懵懂。假如大缅族主义真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的话,估计早就强烈抗议这种看不起缅文的做法了。
然而在缅甸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缅甸军人集团却强行要求各少数民族学习缅语,毫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为了营造文化统一的假象,在果敢地区更是处心积虑弱化汉语的存在,让汉奸带头示范,穿缅装用缅文,似乎“缅潮”在果敢精英阶层中开始流行了,殊不知在缅族中的精英都是倾向西方文化,很多公开场合都是使用英文。假若真的是为了国家发展和统一的话,怎么不力推英语的教育呢,这样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缅甸的精英阶层岂不更好,至少将来到了仰光,也能看得懂KFC的菜单。
作为一种连微软都不待见的文字,缅文的承载文化乏善可陈,缅族的创造性也看不到其有什么先进的地方。而在今天,缅文更是难以创造出新的文明,再加上对缅文化圈以外的其他族群穷兵黩武,强行同化,对缅文化圈内部又实行愚忠统治,搞大缅族主义,如此下去缅文必然逐渐走向没落,最终可能沦为只是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执政者并未看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现实存在及长远意义,强迫其占领区少数民族学习缅文,只会在打击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带来更多的仇恨。假若缅族的文化真的是先进的,那自然会有很多其他民族主动去学习并融入缅族文化圈中,犹如缅族自发学习英语一样。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文字作为文化的传承,今天的缅甸,本应作为一个多元的社会存在,却由于军人集团的私利,在统一全国的愿景下,其急迫“缅化”其他少数族群的行为,对统一这个分裂的国家能有几分益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