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大数据”
提到近代军事的楷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确,抛开战争正义性不论,德国从19世纪统一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曾给世界留下了一系列亮闪闪的战绩。普通国家也许会因为一位天才将星的统帅煊赫一时,但德国却整整牛了一百年,它打胜仗的秘诀何在?套用今天的时髦词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人重视“大数据”。
1871年2月26日,法国向刚刚在战争中升格为德意志帝国的普鲁士投降,普法战争宣告结束。对于这场德国的立国之战,当时的世界是十分震惊的。因为法国之前一直是欧洲陆军第一强国,而其当时的执政者拿破仑三世不仅仅是那位威名赫赫的拿破仑的侄儿,在执政上也是一把好手。法国在他手上不仅实现了工业化,而且打败了老对手沙俄,看上去风光无限,怎么就被突然冒出的普鲁士打败了呢?
事实上,论起军备来,法国与普鲁士相比一样不缺,兵力也都是50多万人,却唯独缺少了一样东西——总参谋部。这也不怪法国人,因为总参谋部这玩意儿是普鲁士人发明的,在此之前,欧洲人打仗也有点“兵法之妙,存乎一心”的架势,战略决策全凭军事主官一个人拍脑袋决定。
普鲁士总参谋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召集一堆参谋在战争未开始前拼命地做数学题,把敌我双方开战后能动员多少兵力、需要多少补给、每天消耗多少炮弹等等数据都算好了。普鲁士人相信,当这些数据被汇总到一起之后,敌方可能采取什么行动,我军又应采取什么战法,自然会呈现出来。
在对法国铁路情况经过测算后,普鲁士总参谋部发现,法国如果想在其领土突入德国境内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发动进攻,当地的铁路线是无法支撑将30万的兵力同时投放在同一地区的,其中一半兵力要在靠近前线的斯特拉斯堡集结,另一半则需要在腹地的梅斯下车,两个集团军将被孚日山脉所分割,首尾不能呼应。于是,时任普军总参谋长的毛奇早在战争爆发几年前就制定了各个击破的作战计划。
而普法战争的进程也完全在毛奇的意料之中。据说在开战前,首相俾斯麦曾征询毛奇本人意见,毛奇现场拿出一张纸,对法国这几年的铁路运力变化做了个测算,然后胸有成竹地回了首相一句“没问题”。结果证明,毛奇和他的总参谋部真是把手上的数据玩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