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此时已经进入胶着状态,斯大林显然不肯吃亏:在西线战场上,苏联与德国正在对峙,而日本在中国东北经营已久,尚有号称百万的关东军驻扎在那里。“英美想让我们充当冤大头,”斯大林暗忖,在他看来,只要不对日宣战,日军也不敢轻易入侵苏联,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希特勒。 “我们才不会两线作战,让自己吃亏,缅甸的战略物资都是运往中国的,中国人的事情,让中国人自己去解决吧。”斯大林盘算着。
苏联人不愿意帮忙,罗斯福只有寄希望于中国了,美国在不断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也要求蒋介石出兵缅甸,既帮助英国协防,也保护滇缅公路,维系这条脆弱的生命线——只要枪支弹药能继续运往重庆,中国有的是人,就让中国人死死拖住侵华日军!
美国人慷慨地表示,愿意出钱出枪帮助中国人武装起来。其实罗斯福也在算计:只要中国战场能拖住大量日军,就能大大缓解西方盟军在亚洲太平洋一带的军事压力。
丘吉尔却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既想保住缅甸,维护其既得利益,又不想让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英国在缅甸统治了100多年,刚刚站稳脚跟,不愿轻易退出。在历史上,中国对缅甸有过很大的影响,如果中国人再次将势力渗入,缅甸很可能会依附中国,兴起民族独立运动,到时候把英国人赶走,没准会成为中国的战略基地。
“如果把缅甸丢给日本人,我们撤往印度,以后赶走日本人,缅甸还是我们的,但若是把中国人放进来,打垮了日本人后他们不走了,岂不是麻烦大了。”丘吉尔暗算着如何下好这盘棋,同时也与幕僚在反复权衡利弊:即便将驻缅部队撤走,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当时驻缅英军共约5万人,辖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澳军第63旅和第7装甲旅,主力集中在南部毛淡棉、仰光和北部的曼德勒,驻防曼德勒的部队离印度较近,很容易撤到印度,但位于毛淡棉和仰光的部队就离印度太远了,若是被日本人咬住,损失可能会很大。
缅甸局势危急,英国人却依旧在商议是否该将缅甸放弃,直接撤到印度。美国人却极力主张英军固守仰光,等中国出兵支援,合中、美、英三方力量打垮日本。
三方在缅甸有共同的利益,在美国的协调下,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召来英美的驻华武官,商量出兵缅甸的事宜。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在接见中外记者时发表了谈话,透露了中国即将出兵缅甸的消息。
第二天,蒋介石的谈话被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中国即将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对中国的惊人之举,世界舆论反响不一,英国政府则相当谨慎。
在他们看来,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在战争中的意义仅仅在于给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为了减少伤亡,他们可以放弃缅甸,退守印度。但对艰苦抗战的中国来说,缅甸却势在必守,缅甸的沦陷与否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
在美国的干预下,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应邀飞抵重庆,到蒋介石的别墅商谈缅甸问题。
韦维尔身材魁梧,性格倔强,曾经参加过一战,失去了左眼。在他生气的时候,常常用剩下的那只右眼蛮横地瞪着对方,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愤怒的独眼公牛”。此人性格傲慢,后来被伦敦1980年版《历史百科全书》中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成就和最不幸的将军之一。”
韦维尔初到重庆时,带来一群趾高气扬的军事助手和参谋,这些狂傲的不列颠军官从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以一种西方人的优越俯视前来欢迎他们的中国人,并且公开把中国人口中的委员长蒋介石称做“酋长”,意思是中国还是原始部落。
为了抗战,蒋介石还是很真诚地欢迎并宴请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他身着戎装,满脸微笑,亲自在别墅庭院的大门口欢迎贵宾的到来,第一夫人宋美龄则亲自为丈夫担任翻译。
蒋介石显然对即将开始的双方会谈持乐观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国人在太平洋战场到处吃败仗,因此他觉得这位英国将军会对他客气一番,并就盟国的援华物资和中国军队参与缅甸共同防务等问题达成原则协议。
不料会谈刚开始,韦维尔就不顾起码礼仪,当蒋介石的面宣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要求中国将“囤积在仰光的租借物资,部分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超过一个团”。
韦维尔的态度很明朗:我们并不情愿中国来插手缅甸防务,伦敦从来没有忘记,中国在历史上与缅甸曾保持过的那种宗藩关系。缅甸丢给日本人,将来打完仗还能收复,中国人去了赖在那里不走,岂不是给大英帝国制造一个棘手的问题?
蒋介石的热情一下子被冷水彻底浇灭,气氛一时很尴尬。
等到韦维尔一出门,蒋介石的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达令,同英国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美国人跟他们不一样。”
“娘希匹!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没一个好东西!”蒋介石狠狠地咆哮,他摆了摆同韦维尔握过的手,厌恶地皱起眉头。
宋美龄知道蒋介石不喜欢同洋人打交道,这不仅仅因为他们盛气凌人、态度傲慢,还因为蒋介石尤其厌恶欧美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不讨人喜欢的“羊膻味”。宋美龄立刻大声吩咐:“来人!伺候先生洗澡。把门窗统统打开,把洋人的臭味都给我赶出去。”
此刻的日军大本营却有着详细而明确的计划,日军决定以政治策反为主,以武力进攻为辅,双管齐下,一鼓作气,攻占全缅。
日军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对中国战场和未来的印度战场有着重大意义,而且缅甸的铝矿、石油及大米对亚洲战场至关重要。从这可以看出日本企图以缅甸作跳板和战略资源地,向中国和印度进攻,最后达到独霸亚洲的目的。
日军南亚司令部特务处也积极活动着,铃木大佐在泰国曼谷与缅甸独立运动组织“三十同志会”取得了联系,铃木对这群流亡者慷慨陈词:“缅甸老百姓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痛苦生活了100多年,现在是清算白人的时候了!日本与缅甸同种同族,共存共荣。大日本帝国决不容许白种人继续统治缅甸,一定要还给你们一个独立的缅甸!亚洲是亚洲人的,让英国佬美国佬法国佬都滚出去!”
的确,缅甸老百姓恨透了英国人。1824年,英国不宣而战,突然出兵占领缅甸。马克思曾指责说:“英国在东方进行的历次征战,哪一次也比不上征伐缅甸这样师出无名。”自那时起,善良的缅甸百姓便在英国统治下痛苦呻吟。印度不幸已经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却把缅甸作为印度的一个省,这样缅甸的地位就连殖民地都不如。缅甸百姓受到英国殖民者和印度地主的双重剥削,出产大米的六成被运向国外,英国官员甚至亵渎缅甸佛塔和佛像,或棒打,或脚踢,甚至尿淋。缅甸百姓不堪殖民统治,1930年,缅甸革命组织“咖咙会”起义抗英,不幸失败。1932年起,以德钦党为首的秘密组织继续开展反英地下斗争。
缅甸百姓把独立看得比生命重要,日本人到处宣传,许多缅甸人错把日本人当救星。在铃木的策划下,不明真相的“三十同志会”在泰国首都曼谷歃血为盟,发誓为缅甸独立而战。之后,他们打起独立斗争的孔雀旗,离开曼谷,向缅甸首都仰光进发。
缅甸民族运动先驱分子边走边宣传,所到之处,群情激奋。青年农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枪支,加入独立义勇军的队列。离开曼谷时,孔雀旗下一共只有30来人,越过泰缅边境,增加到190人,而进入缅甸到达毛淡棉后,已经扩充为一支拥有5000多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赶走万恶的英国人,缅甸独立的时刻到了。”“日本人是来援助缅甸独立的。”
因此,许多缅甸人甘愿为日本人做事,尤其是给日本人侦察和传送军事情报,这给随后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来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