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果敢88事件是完全不对等的两个事件。他们相隔时间有100余年,无论双方实力还是战争规模,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的进程等,都有天差地别的距离。但如果对比细节就会发现,果敢88事件和满清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失败的根源,都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认真总结这其中的异同,认识和更改之前的不足,对现在的同盟军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对光复果敢也有积极意义。
甲午战争前,满清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家实力也大幅提升。但由于中法战争后已经安享了十余年的和平,过分依赖外交斡旋来解决国家矛盾,对战争的爆发缺乏必要的心理和军事准备,以致遭到日本突袭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满清王室作为异族统治者,由于心虚始终把提防主体民族汉人放在首要位置,反而忽视了外敌的威胁。洋务派领袖恭亲王被罢黜后,满清为避免汉人做大和方便控制,在中枢大量启用无能的保守派和清流势力,造成中央实力的严重下滑。而地方实权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多为汉人督抚所掌握,虽然中枢也掌握有百余万旧军,但其战斗力和经过实战磨练的地方部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满清为维持中枢和地方的权力平衡,同时也为了限制汉人实力的扩大,对当时最大的地方实权派,也就是当时全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淮系北洋军采取了压制和裁减政策。
经过满清王室的不懈努力,作为后来甲午战争主力的北洋军被成功控制在3万以内,同时还用停止购舰、经费断绝等手段抑制了北洋海军的发展,使整个中国只有防御工事未完工的旅顺港一处能对大型军舰进行养护和维修,以致大量北洋水师军舰在战前甚至需去日本的港口进行修护。这就使得双方在朝鲜开战以后,李鸿章面对日本出动的近十万现代陆军和庞大海军,始终兵力极度短缺,连有效防御都难以组织,更不用说展开进攻了。而海军在黄海战役后因旅顺失守无法修护战损,也已无力出海再战,丧失了制海权。中央的百万旧军和战时招募的新军缺乏训练,对日本的现代陆军的进攻也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其他地方军队也因路途和派系协调原因难以及时增援战场。这就使得满清空有庞大的实力却无法有效动员,实际参战的只有淮系一派势力的兵力,被实力不如自己的日本在战争以多打少招致失败。
和当时的满清一样,果敢在88事件以前也同样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和平时期。无论民间还是领导人都缺乏危机意识,始终认为已和缅军签署协议,对方不会轻易动手。同时也认为自己背靠某大国,大国出于自身边界安全考虑也不会允许缅军擅自动武。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所有人都认为果敢的安全问题已经高枕无忧,对潜在的危机放松了应有的警惕。虽然这些年来在经济上较以前也有了极大改善,但经济的成果没有反馈到军事上。反而为了节省开支自己主动压缩军队数量,又缺乏训练使军队质量下滑严重。危机出现后又过于依赖用谈判解决危机,没有积极备战,致使军备松弛被缅族叛军的忽然袭击打得猝不及防。由于准备不足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短时间内就失去了果敢的控制权,甚至连让大国反应过来进行干预的机会都没争取到,边界就已经回归了平静。
虽然88事件中果敢是作为弱势一方存在的,和满清以大国对小国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作为一支华人武装,果敢背靠的是十几亿华人的力量,只要动员得当,其潜在实力是缅军远远无法比拟的。就好比淮系的北洋军背靠整个中国,其潜力也是日军无法企及的,只是满清出于平衡的需要限制了其发展,结果变成了以弱对强。88事件前的果敢也同样存在各家族的平衡需求,为避免原有平衡被打破而畏惧任何改变,不敢轻易接纳背后的华人势力的介入,对外来华人的吸纳上也处理失当,过于提防有能力改变现状的人而错失大量人才。这就使得果敢无法在短时间内动用背后庞大的华人资源,只能凭借自己一地之力对抗占据国家机器的缅族叛军。不同的是,淮军是为了整个体系的平衡被满洲人限制了发展规模,果敢是为了内部平衡被自己封闭发展机会。相同的是都被限制了潜在实力的发挥,以致在对抗外敌的战斗中处于被动局面而导致失败。
在同盟军退出果敢后,果敢原有的家族平衡已经被打破,对接纳背后华人社会的援助也就不再那么顾忌,对外来华人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应对。这样的改变反而为同盟军赢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军事实力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这就为后来在29战事爆发时,同盟军能以千余兵力与十倍以上的缅军周旋,并夺回部分失地奠定了基础。而满清在甲午之后继续坚守其保守的平衡政策,以致在几年后的八国联军入侵中遭受了更大的失败。倘若果敢88事件以后也像满清一样固守成规,为了维持所谓平衡而畏惧变革和人才,甚至不惜限制自身的发展,那难免也会走上满清失败的老路。
由此可见,同盟军要扭转现在以弱对强的被动局面,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力来战胜缅军、收复果敢,就必须先吸取88事件失利的教训,积极主动地开展变革。只有打破现有的僵局,改变以前一些固有的成规,在接纳华人社会援助和人才任用方面采取更加开明的方式,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