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拂尘 于 2016-5-25 10:11 PM 编辑
1942年之前,英国拒受“黄种人”援助,一再反对远征军入缅
读者“戰ㄨ勇敢的心”问:“组建远征军出师缅甸是否是为日后和美国谈判要援助做铺垫或者说作为要援助的筹码?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加大了对华援助是因为想拉我们和他一起抗击日军,牵制日军,但是远征军出师缅甸作战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的示好,或者说彰显国内抗战的决心做出一种姿态给国际看呢?”
编辑回复:类似这种“筹码论”、“示好论”、“姿态论”的揣测,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国民政府欲出兵缅甸,很大程度上乃是基于对英国(缅甸乃英国殖民地)的不信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盟友”,蒋介石一度向英国释放出极大的善意,曾慷慨允诺英国使用中国存在缅甸的美援物资,并表示英国的战争就是中国的战争,毋须区分彼此。但令人寒心的是:英国并没有将中国当作平等的“盟友”看待。蒋不知道的是,在他做出慷慨允诺之前,1941年12月18日,缅英当局已悍然没收了中国自美国得到的第一批实质性军火援助;在蒋已提出强烈警告后,缅英当局仍置若罔闻,1942年1月1日,又扣押了一艘为中国运送美援的船只。
此类强盗行径的不断发生,使得蒋在“同盟国”成立尚不足一月之时,已将英国与日本视作一丘之貉,乃至愤怒到一度考虑与之断交。如果再联系到1940年夏,英国曾迎合日本要求,悍然对中国关闭缅甸通道,则不难理解,何以蒋介石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再主动提出希望与英国共同防卫缅甸。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蒋又再度提出中国愿派遣6个师的兵力入缅对日作战。但上述种种提议,均遭到了丘吉尔的漠视与拒绝。事实上,英国政府非但排斥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乃至中国政府欲转道西藏另辟对外新通道,亦遭到当时受英国政府控制之西藏当局的拒绝。
由此,国民政府陷入了一种相当艰难的困境——1、为中国的抗日前途计,缅甸的对外通道必须维持;2、但该通道控制在英国政府手里,将对中国造成巨大威胁——缅英当局既无积极保卫缅甸之计划,更屡屡控制该通道对中国抗日造成巨大伤害。为维系该通道,蒋介石曾特意在1942年初访问印度、缅甸,劝说甘地等殖民地民族主义领袖放弃仇英立场,支持“盟国”势力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但英国政府对蒋的做法并不领情,在丘吉尔看来,一者,蒋在亚洲声望的提升,只会损害英国的殖民利益;二者,恰是中国对缅甸通道的高度倚赖,在刺激日本进攻缅甸。
这种困境,直至日军大举入侵缅甸,以及美国介入缅甸防务,才被打破。缅英当局终于不得不向中国政府求助——而在此前,英国政府认为,接受“黄种人”的援助,将使其在亚洲的声望大受打击。
1992年4月11日,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拜访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刘曾参与仁安羌之役,解救被围英军。
1942年后,英军与美国指挥官史迪威,均不断坑害中国远征军
但新的困境亦随之而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1942年1月明确表示:他打算派一个美国军官去指挥所有在缅中国军队,但不准备承诺向中国派遣军队和输送大量物资,更不会为中国去保卫缅甸通道。对后者,蒋介石并不了解。他所接获的讯息是:美国之所以希望获得赴缅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乃是为避免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也是为防止英国向中国索要军队指挥权。蒋接受了这个提议,但要求该美国指挥官必须接受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
对美国派来的指挥官史迪威,蒋介石最初寄予了厚望。蒋曾热切而详尽地向史迪威解释自己对英国的忧虑,希望其能够尽全力保护中国军队免受英国算计——在此前的战斗中,英军曾向中国军队隐瞒其撤退行动,使中国军队遭受惨痛损失。蒋反复强调,中国军队愿意负担重任,但绝不允许被分割成小股力量与英军混合使用,蒋无法信赖英国人。
蒋还向史迪威反复强调:中国军队参加缅甸作战,其最终目的,乃是为了收复仰光,以恢复缅甸通道。但蒋同时也明白,英国人根本不想收复仰光,而单凭中国军队,缺乏炮兵与空军支持,亦无力单独收复仰光;且目下最迫切危险是:因英军不战而逃,日军随时可能从缅甸或越南进攻云南。故蒋同时告诫史迪威:一旦日本攻击云南,中国必须自缅甸撤回所有军队以保护大后方。
但事实很快证明,蒋的这种厚望彻底落空了。对史迪威来说,中国的国家利益分文不值;他最关心的,乃是如何运用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成就个人功业——尽管美国政府一再对蒋介石宣称史迪威其人军事素养如何过硬,但事实却是:对这位59岁的老将而言,缅甸是他毕生唯一的一次带兵实战。换言之,缅甸,是史迪威唯一的成功机会。
所以,一方面,史迪威愤怒于英国军队在缅甸战场,继续再三上演不告而撤坑害中国军队的戏码;另一方面,却又无视蒋介石的托付,在英军一路溃逃之际,仍要求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妄求创造奇迹击溃日军。这种以他人资本冒险豪赌的情形,贯穿于史迪威的整个在华生涯——最典型者,可举两例:其一,为使远征军完全脱离重庆的战略布局,史迪威曾竭力想要使军队团、营一级将官完全由美国人担任;其二,在1942年4-5月间军事失利时,作为最高指挥官,史迪威竟抛弃中国军队独自脱离战场,其后又利用其在美国军、政界的关系,将责任全部推托在中国将领身上。
简言之,远征军不是筹码,也不是姿态。相反,其出兵背后,有相当切实的国家利益需要维护。可悲的是,在当日的国际环境中,无论英、美,都仅将中国视作可供随意牺牲的棋子,故而最终,非但维护缅甸通道的初始目的完全失败,逾八万远征军将士,更成了史迪威个人野心的牺牲品。尤为严重的是,由于史迪威、马歇尔等人对缅甸失败的文过饰非,最终演变出极其严重的中美外交危机——美国政府欲支持史迪威攘夺中国所有军队的指挥权;而蒋介石为民族荣誉及抗战前途计,亦不惜与美国绝交。
史迪威(右一)与远征军中国将领郑洞国(右二)、廖耀湘(右三)等合影
参考资料: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美国曾逼迫中国交出全部军权》,短史记第170期;《蒋介石曾认真考虑与美国绝交》,短史记第171期;《史迪威葬送八万远征军》,短史记第172期;《央视纪录片〈史迪威在中国〉谈远征军错误百出》,今日话题历史版第186期;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 2001年02期;等。
|